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定力是什麼意思?如何增強定力?

定力是什麼意思?如何增強定力?

裁剪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定力是什麼?定力的意思

定力,破除妄想的禪定之力,不被物轉,能轉一切物,佛教五力之一。謂攝心正道及助道法,若定根增長,則能破諸亂想,發諸事理禪定,是為定力。定,梵語三摩地(samadhi)的意譯,意為注心一境,不散亂。修「定」能產生伏除煩惱妄想之力,故稱「定力」。當內心沒有定力的時候,任何一個念頭生起都會把我們帶走。如果有定力的話,所有念頭都會降服住的。

過去,寺院的一堵圍牆就將我們和紅塵隔開了。但現在,報刊、電視、網路早已突破了圍牆的阻隔。即使我們身處圍牆之內,仍可能受到外界干擾。所以我們除了持戒之外,還必須培養自身的定力,否則很難抵擋種種誘惑。除例行的早晚功課之外,我們應該每天安排一定的禪修時間,將心安住於正念,培養生命內在的自主力量。當這種力量強大之後,我們才有能力抵擋外在環境。否則的話,很難在五欲六塵中保持初心不退。即使能夠堅持,也往往堅持得非常艱難。而有了定力之後,內心自然就容易安住。

定力釋義

定力,佛學之三藏十二部經典籍的核心或曰總綱,乃「戒、定、慧」三學,戒即戒律,定即禪定,慧即智慧,修行佛法者須「依戒資定,依定發慧,依慧斷惑」,方可「顯發真理,成正等覺」。而三學中,「定」又為佛法之中樞,有佛學家言:「廣義的定不單指禪定,定學的修持意在培養人之定力,有定力的人,正念堅固,如凈水無波,不隨物流、不為境轉,光明磊落,坦蕩無私,有定力的人心地清凈,如如不動,不被假象所迷惑,不為名利而動心,定學修持到一定程度自然開慧。」由此可見,佛法修持者的定力如何,對其能否修成正果,至關重要。

如何增強定力?

要增加持續專註的時間。

要提升正念(可幫助專註在所緣上)。

要提升精進心(心不會柔軟無力)。

要去除身、心上的痛苦(有煩惱,無法得定)。

靈活的運用四種方法。

禁語(心才會平靜,有力量)。

可增加打坐的時間(坐長香)。

平衡五根與七覺支(才能入安止定)。

心要遠離一切不善與邪惡(禪定中,皆是善心)。

要有正確的修行觀念+正確的方法。

要去除慢心。

要去除妒嫉心。

不斷主動的投入善行(可減少障礙,修波羅蜜)。

持戒要清凈(保護諸根,戒不清凈會障礙入禪定)。

去除五蓋(才能入禪定)。

要放輕鬆些(是否過於緊蹦)。

四種姿勢:都要傾向培育正念、定力。

定力的史例

兩千五百多年前,位於今尼泊爾國境的迦毗羅衛國王子悉達多·喬達摩,為探索宇宙真諦,解救眾生諸苦,於十九歲時毅然捨棄王位,離別妻子,出家修行。他在雪山苦修六年,後在菩提樹下靜思入定,打坐四十九天,夜睹明星,大徹大悟,從而創立了佛教。此人便是佛祖釋迦牟尼。

一千四百年前,一位印度僧人在嵩山五乳峰的一個岩洞中面壁九年,以至於在石壁上留下了他坐禪的影象。傳說他坐禪時,面對石壁,兩腿盤曲,雙手作彌陀印,二目下視,五心朝天,入定後,飛鳥在他的肩上築巢,他都不知,直到開定後才起身走動,待疲倦消失,便繼續坐禪。後來,他授予弟子慧可《楞伽經》四卷,使禪宗得以在中國流傳。此人便是在佛教史上被推為「禪宗初祖」的菩提達摩。釋迦牟尼與菩提達摩的故事,說明他們之所以成為佛教與禪宗的開山鼻祖,不但具有超凡的智慧,而且具有超凡的定力。

定力對修行者的重要性

定力對於修行佛法者的重要性,是修行者從實踐中悟得。修行佛法,得成正果,要靠定力。世人學成一門技藝、成就一項事業,也無不要靠定力也。學文者要靠定力,有定力,方可耐得住寂寞,經得起挫折;有定力,方可博覽群書,潛心著述,有所成就;無定力,便會為浮名近利所誘惑,被本能慾望所驅使,心神旁鶩,意不在學,或半途而廢,或止於小成。習武者要靠定力,有過人之定力,方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練就一高超武功;有定力,方可面對強敵,從容鎮靜,臨危不亂,後發制人;無定力,便吃不得苦,耐不得勞,只能練出一身花拳繡腿,臨陣對敵,神慌招亂,未戰而心先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玄奘大師 的精彩文章:

學佛就是觀心,因為心為罪惡的根源
觀音菩薩為何千處祈求千處應?

TAG:玄奘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