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蘇軾50歲才買首套房,古代的房價有多誇張?

蘇軾50歲才買首套房,古代的房價有多誇張?

原標題:蘇軾50歲才買首套房,古代的房價有多誇張?


現代人在房子的壓力面前,常常覺得無能無力。實話告訴你吧,在古代,別說買房,租房可能都有困難。就連我們熟知的白居易、蘇軾等文學大家,也在劫難逃。


來源:稀捍(ID: xihanaction


最近和大學同學聊天,他說他準備回老家了,在北京呆了四年,本想拼一拼,看來是高估了自己,北京的房價就是自己的極限。


很多在大城市打拚的人,可能也會有相同的感覺,用房產公司的文案來說:這座城市留下了你的青春,卻沒留下你。


聊完之後我們兩個都沉默了,在這些無奈的現實面前,除了逃避,我們無能為力。


但是逃又能逃到哪裡去,穿越回古代嗎?實話告訴你吧,在古代,別說買房,租房可能都有困難。


京漂公務員白居易,還要郊區租房


公元803年,是白居易呆在首都長安的第三年,32歲的他終於有了一份工作:在秘書省做校書郎。


這個職位相當於國務院辦公室專門校對紅頭文件的文員,每月能領到1.6萬文,這在當時也算可以了。但靠著這些薪水,白居易並買不起房。他跑到長安東郊長樂里,租了四間茅屋。


因為離上班的地方遠,他又養了一匹馬代步,此外雇了兩個保姆,每個月的花銷是七千五百。


直到他做了左拾遺兼翰林學士,月薪漲到2.5萬文,仍然租房住。



白居易覺得這樣長期租房不是辦法,就在長安燕郊買下一處宅子。那年是公元821年,白居易50歲,終於脫離房奴身份。

他曾作《卜居》感嘆買房難:

遊宦京都二十春,貧中無處可安貧。


長羨蝸牛猶有舍,不如碩鼠解藏身。

宋代的房租有多貴?


宋人租房也很心累。


唐宋時期,經濟發達,市民階層興起,人口流動加快,外來人口湧入大城市中,租房消費應運而生。


盛時的唐代長安城,常住人口與流動人口合計起來,至少有180餘萬。宋代的情況有過之而無不及,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寫道:

其闊略大量,天下無之也。以其人煙浩穰,添十數萬眾不加多,減之不覺少。

「尺地寸土,與金同價」,面對人多地少,房價高漲的現實,普通百姓和清廉官員成為了租房主力。


宋徽宗朝的宰相何執中,「廣殖貲產,邸店之多,甲於京師」,多數房產用於出租,每月房租收入大概3600貫,是他宰相俸祿的8倍。

政府雖關注民生,多次下令打壓高房租,實際上房租依舊居高不下。


在宋代,連宰相都得是房奴


宋代初期,政府不給官員提供住宅也就算了,連公積金都沒有。南宋大學者朱熹曾說:

且如祖宗朝,百官都無屋住,雖宰執亦是賃屋。

宋神宗即位後,宰相級別的官員才有官方府邸,而其他官員只能自己解決住房。


官二代蘇軾沒有從他清官老爸蘇洵身上繼承到什麼房產,26歲正式成為一名公務員後,直到年近半百,從弟弟蘇轍那裡借了三千貫才在江蘇常州買了首套房。



這是不是說蘇轍比蘇軾更早安居樂業了呢?事實並不是那樣。


蘇轍曾作過一首《李方叔新宅》:

我年七十無住宅,斤斧登登亂朝夕。

兒孫期我八十年,宅成可作十年客。

大意是:我七十了房子都沒封頂,希望我能活到八十啊,這樣的話還能在新家裡住個十年。


南宋一個叫姜特立的詩人讀了蘇轍這首詩之後,忍不住寫詩炫耀自己一番:

潁濱七十無住著,我室初成四十七。


前賢蚤達尚如斯,我已多公五千日。

大意是:潁濱(蘇轍晚年的別號)七十還沒房,我四十七就買上房了。蘇轍也不過如此嘛,我交房比他還早了5千天。


這個姜特立真是太秀了。


古代房源哪裡找?靠譜中介不能少


北宋設立「店宅務」,這是一個官房租賃平台,有三個主要職能:徵收官方租金,管理沒收的房產,管理代賃閑屋。


很多在京官員沒有宅邸,便去店宅務那裡租房住。除了官房之外,也有其他房源,比如私宅、寺廟等。

《西廂記》中的張生為追求鶯鶯,便租住在普救寺,與鶯鶯所住的西廂只一牆之隔。



古代租房需求的旺盛,促進了房屋中介的誕生,古時稱作「牙人」、「知見人」等,到新中國成立後,這一中介人性質的商人才徹底消失。


心安即是身安處


我有一個在紐西蘭留學的學妹,因為是學生,她租房的時候總被業主和中介拒絕,理由很簡單:她沒有正式工作和收入。


業主更喜歡選擇有收入有工作的當地人當租客。她總共看了14間,被拒絕了12次,才租到房子。


不得不承認,高房價正在慢慢透支著年輕人的創造力和生活品質,不論是租房,還是買房。


我們透支著精力拚命工作,卻不敢吃貴一點的外賣;我們給客戶買禮物時毫不心痛,卻捨不得給自己買幾件新衣服;曾經對於生活還會憧憬詩和遠方,現在的生活只有買房。


有了房子,可能在這個城市中的存在感就會多一點點了吧!可是這個存在感越來越貴了。


我只能說,生活裡面還有好多有意思的事情,比買房重要。


與其活在買不起房子的焦慮和惶恐中,倒不如活出不被束縛的樣子,會來得更有意義吧。


不管在什麼時代,心安即是身安處。



—FIN—




心安即是身安處,同意請點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咖 的精彩文章:

漢朝第一任CEO劉邦,其實是愛管閑事的居委會大媽?

TAG:文化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