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英博物館副館長談少兒美育

大英博物館副館長談少兒美育

原標題:少兒美育:讓孩子睜開眼睛 ——訪大英博物館副館長歐文·芬克爾

蓄著白色長鬍子的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副館長歐文·芬克爾很像《哈利·波特》里的霍格沃茨魔法學校校長鄧布利多。作為一位激情洋溢、詼諧幽默的博物館從業者,芬克爾從小就特別喜歡去大英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是倫敦人都愛去的地方,在多雨的倫敦,免費開放的博物館是很好的避雨場所,但我不管天氣怎樣,都喜歡在裡面泡著。」

芬克爾從9歲開始,就立志要去大英博物館工作,而這個願望也真的實現了。轉眼間,他已經為深愛的博物館工作了40年。在40年的研究、策展工作中,芬克爾最喜歡的工作之一就是少兒藝術教育,他不僅循循善誘,在博物館裡為孩子們講解藏品,還將其所學、所研究,以通俗讀物的方式,傳達給更多的孩子。

趣味勝於說教

1831年發現於蘇格蘭赫布里底群島的劉易斯棋,不僅是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同時也是許多歌曲、小說、影視劇的素材藍本。在風靡全球的《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哈利和羅恩下的巫師棋就是劉易斯棋。這些棋子由海象牙和鯨魚齒精心雕刻而成,每一顆棋子上的雕刻品,或是追求奢華的主教、抑或是冷酷無情的王后、驍勇善戰的維京狂戰士。

現在,劉易斯棋已名聲在外,很多參觀者只要一走進大英博物館的展廳,就會主動尋找它們,然而,對小朋友來說,能看到展品本身就是難點之一。因為世界上所有的博物館,在展示設計上很少考慮過孩子的觀看體驗,高度都是以成年人為標準。「小時候去博物館,視線之內看到的都是成年人的腿,而不是仰頭才能看到的展品。」芬克爾幽默地說道。

在芬克爾看來,儘管這些劉易斯棋很小,但它們同樣可被視為雕塑作品,然而,如果導覽者冷冰冰地對博物館的參觀者講解:棋子的文物價值甚至媲美同時期的北歐教堂雕塑,可能反而會引發觀眾的質疑,「用這種灌輸和說教的方式向觀眾介紹藝術品並不成功。」

芬克爾則不會如此,他會用生動的「情景帶入式」為孩子們講解,比如,回顧當時人們使用棋子的方式,甚至重現當時一言不合,用棋子作為攻擊對方武器的場景,生動且接地氣,「用有趣的描述結合基本的藝術知識,相比單調的說教而言,這種講解有效得多。」

芬克爾表示:「對於少兒教育而言,首先是家長,其次是學校,博物館的角色排在家長和學校之後。」那麼,博物館的角色到底是什麼?芬克爾表示,博物館通過館內的策展等工作,讓觀眾參觀時發出「這麼棒」的感嘆,進而追問諸如「誰做的?有什麼用」這樣的問題,從而感嘆人類的偉大、創作藝術的奇蹟。「通過有趣的藏品和用心的策劃,可以讓參觀者睜開雙眼,用視覺的方式,直接獲取對藝術的感知力。」

大英博物館裡的少兒藝術教育趣味勝於說教

參與勝於觀看

芬克爾在博物館工作的興趣之一就是關注來博物館參觀遊覽的公眾,他的這一做法與大多數只願呆在辦公室的策展人角度完全不同。芬克爾表示:「博物館的藝術參觀是為了讓觀眾更好地欣賞、觀看文物藝術,如果讓孩子們在參觀的同時進行描繪,能促使他們更仔細地觀察。」

芬克爾在博物館工作時,有時會策劃親子活動,邀請參觀的孩子和家長一起畫畫。他發現,小朋友在畫畫時很放鬆,家長卻很害羞。在大英博物館的參觀者中,很多成年人會帶著介紹博物館作品的導覽手冊,按圖索驥走過展廳,即便滿牆都是名作,他們也會像滿眼無光的金魚,只會無奈地張嘴呼吸。對於他們而言,可能一旦走出展廳,就會忘記看到過什麼,至於一些細節問題,更是一無所知,比如,作品屬於什麼文化流派?有什麼出處?

而來博物館參觀的孩子則不同,他們始終保持著好奇心。芬克爾帶孩子們欣賞博物館裡亞述時期的雕塑,他會告訴孩子們需要注意的細節,並教孩子欣賞雕刻技巧和狩獵場景中栩栩如生的動物形象,如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亞述浮雕《從籠子中放出來的獅子》,芬克爾給孩子們講解,在正常情況下,獅子被釋放出籠子的一瞬間,必然生猛異常,然而這件浮雕中的獅子卻是步履蹣跚,芬克爾開玩笑說,獅子放出來之前,已經吃得很飽了,小朋友看著畫面,想像力一下子被激發,沉浸到作品描繪的場景中。對芬克爾而言,這樣的假設和解釋很有效,甚至有些小朋友會安靜地坐著,對著作品描繪。用動手描繪的方式參與其中,會讓孩子更仔細認真地觀察作品的細節,印象更深刻。

引導勝於「設計」

芬克爾講話詼諧有趣、身形並茂、繪聲繪色,不禁讓人聯想到他在博物館帶著孩子們參觀的熱烈場景。在採訪中,他常常引用在博物館的親身經歷,講述了他在大英博物館擔任策展人期間鼓勵孩子對文物、古代藝術、美術繪畫產生興趣的諸多方法。芬克爾在和小朋友參觀展覽的時候,還會認真和孩子們溝通,傾聽他們對於作品背後故事的理解。

芬克爾建議,帶孩子到博物館參觀,不要用成年人的知識和思維,為孩子「設計」路線,應「跟隨他們的興趣,發現他們感興趣的題材和作品,再帶他們尋找類似的作品,引發他們的觀看興趣,啟發他們的思考。」

在引導孩子觀展方面,芬克爾認為可從以下3方面入手:一是從熟悉的作品出發,引發他們從已知走向未知的作品;二是為他們尋找一些和自身相關的作品,尤其是古代作品,讓他們從這些作品中,發現一些相同或有趣的事物,激發孩子與作品的共鳴,「人類屬於同一族類,相似性大於差異性,古今、東西沒有差異」;三是盡量讓孩子們在博物館保持安靜,讓他們有更多和展品對話和思考的機會。

大英博物館裡的少兒藝術教育引導勝於「設計」

書籍的力量勝於虛擬

芬克爾的另一種讓大眾接觸藝術的方式就是著書,他曾以劉易斯棋為主題,為孩子們寫了一本《劉易斯棋子和其背後的故事》,介紹大英博物館裡收藏的這套劉易斯棋,其中富有想像力的圖畫直接採用了創作於12世紀的人物形象。這本書甚至被轉變為時長48分鐘的有聲讀物。

此外,芬克爾還為孩子撰寫插圖兒童書,他將其所研究過的歷史,如救世之舟、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臘羅馬文明寫成故事體裁,讓孩子們從小就接觸世界古代文明,受到教育。其中一本叫《阿爾弗雷德和海盜》,插圖由12歲的女中學生艾米麗·多尼根創作。在大英博物館成立250周年之際,曾向全國發出海報設計的邀請,初中生艾米麗也設計了海報,但她畫完後並不滿意,隨手扔掉了插畫。幸運的是,海報被她的媽媽發現,整理後寄到博物館。最終,這件作品在7000多件參賽作品中獲獎。芬克爾非常喜歡艾米麗設計的海報,邀請畫了很多小插圖,合作完成這本書。

之後,艾米麗畫的這些插圖原作在倫敦格林童年博物館展出,兩位作者一起和參觀展覽的孩子們分享創作過程,艾米麗還教小朋友繪畫,分享怎麼在12歲時就出書,鼓勵更多的孩子拿起畫筆,進行創作。很多參加活動的孩子也受到啟發。

芬克爾發現,「新鮮的事物能夠潛移默化地起到作用,而書籍的力量比虛擬現實的力量大得多,能夠切實有效地傳遞信息,尤其是對於孩子。」 現在,芬克爾的著作《救世之舟》已由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鄭勤硯翻譯為中文,並由鄭勤硯繪製精美插圖,即將在中國首次出版。本書以圖文並茂、通俗易懂的方式,向中國孩子展示出美索不達米亞的歷史和藝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文化報 的精彩文章:

WiFi翻譯機來了!中文玩遍全世界

TAG:中國文化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