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生而為人,生而為眾生

生而為人,生而為眾生

紀錄片 | 《珍》Jane

「生命是多麼深邃的話題,它包含著人世間一切最極致的體驗」。央視《朗讀者》第二季以「生命」為主題詞展開的那一期,請來了一眾嘉賓從不同維度追問生命的意義。其中最年輕的一位嘉賓叫黃泓翔,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放棄了可見的優渥未來,在肯亞創辦了溝通中非的「中南屋」(China House)。

曾經他以卧底記者的身份深入象牙販賣集團,甚至在相關紀錄片中要求不要給自己「打碼」,只為呼籲更多人加入野生動物保護。節目中他朗讀了被視為「世界環境保護運動宣言」的《寂靜的春天》。特別的是,他的朗讀中還加入了一位合作夥伴,也是這個年輕人從小就心嚮往的英雄——珍·古道爾,世界著名的動物學家、人類學家。某種程度上,黃泓翔的人生選擇和對生命意義的解讀與珍·古道爾不謀而合。

珍·古道爾在黑猩猩研究領域蜚聲世界,在科研還是被大部分男性所主導掌控的年代,她就隻身深入非洲,接近從未有人近距離接觸的猩猩群體,並為之奉獻了一生。當她初入黑猩猩的世界時,才26歲。毫無疑問,年輕秀美的女性,沒有高等專業學歷背景,珍·古道爾當時的研究除了被一些「權威」質疑,人們更多地會帶著獵奇的目光去想像一個「美女與野獸」的故事。如今,85歲高齡的她仍然奮鬥在野生動物保護的一線,傳奇的一生已有不下40部影像資料加以描述。

上影節紀錄片單元今年上映的這部《珍》,由布萊特·摩根指導,著名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配樂。素材來自100多個小時從未公布過的珍?古道爾在野外考察和訪談的影像資料。上世紀60年代,國家地理學會派專業攝影師雨果·范·拉維克前往非洲,這個熱愛拍攝動物,並於日後與珍步入婚姻的男人,拍攝了大量有關珍的研究日常和大猩猩行為的素材。當時這些素材也是被用於紀錄片的剪輯,但部分未使用的鏡頭被封存。直到2015年,這批被遺忘的膠捲才在賓夕法尼亞的一個地下倉庫被找到,由此誕生了這部角度獨特,全新視野的《珍》。

像男人一樣去冒險

影片的開頭,伴隨著森林裡各種動物的畫面和聲音,年輕的珍·古道爾在小艇上,看著這片留住她一生的土地。畫外音里她告訴採訪者,她小時候的確覺得自己是一個男人,嚮往著冒險的生活,做那些被大多數認為是女人不能做的事情。隨後奔跑在崎嶇叢林懸崖邊的珍,獨自風餐露宿目送太陽東升西落的珍,慢慢一點一點靠近黑猩猩的珍,從焦灼沮喪到對著鏡頭露出笑容的珍,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只做一件事卻波瀾起伏的一生在觀眾面前逐漸展開。

影片採用第一人稱視角,旁白由老年的珍·古道爾主要講述,間或穿插了與採訪者的對答。睿智平靜的蒼老之聲配上年輕的珍在樹木溪澗中穿梭,奇異地形成了一種自我對話。看著金色的馬尾變成銀色,姣好的面容布滿溝壑,只有綠色的眼眸依舊熠熠生輝,從容的旁白回憶年輕時的有趣美好,卻沒有後悔那時艱苦又孤獨的堅持。作為觀眾,生不起美人遲暮的感嘆,只敬佩其清楚明白自己的目標和從未改變的意志。

當我們用傳奇來定義珍的生命時,也許自發賦予了她某種神秘色彩。為何猩猩曾殘暴地挖出了當地人的眼睛卻獨獨沒有攻擊她,反而接受了她的撫摸擁抱。為何她就如此好運,沒文憑沒經驗,偏偏和猩猩建立起獨一無二的溝通,甚至有傳說說她會猩猩的語言。

這部紀錄片剝掉了人們和媒體自發矇上的奇幻外衣,傳奇背後的真相有著常人難以忍受的寂寞和心智考驗。我們了解到選擇女性去接近猩猩有著初步的科學考量;我們看到了雖沒有學歷但卻對動物有執著熱情的人才能打破常規,勇敢提出自己的見解;我們也看到了初期一無所獲時,珍惶恐資金援助到期的焦灼;更讓我們看到了猩猩社群每一次做出令人驚訝行為時,珍內心所遭受到的衝撞。它清楚明白地告訴我們,珍的故事不是童話,不是運氣,更不是噱頭,她配得上所有的榮譽和尊重,也實現了生命的意義。

片中有一段講述了珍成名後,作為國家地理雜誌的封面女郎,人們關注和討論的卻是她的腿。外貌仍然是女性被注視的首要點,但珍並沒有深陷在努力被否認的自怨自艾中。她不滿這一點如同她不滿為什麼之前的紀錄片里一定要拍攝她在溪邊洗頭的畫面,可她還是坦然接受了,並沒有被此困擾。她所關注的是黑猩猩的後續研究和資金支持,無論是年輕的還是年老的珍,對這一段都是如此雲淡風輕。

那個年代,想要像男人一樣去冒險,要的卻不是個人的聲名,純粹而又難得。

生命的輪迴與不息

以珍為主角的這部紀錄片里,黑白與彩色交織的影像里,向觀眾延展了她生活中的幾種關係,從而更全面立體地展現了她的一生。影片開頭那些看似和黑猩猩毫無關係的小動物在結束時又一次出現,生命生生不息,珍的心志未改,感悟更深。

年老的珍在回憶往昔時偶爾也會被拉回現在的時間線,評價當時發生的事情,對自我的省視構成了一個圓。因為攝影師是在珍研究小有成果後才被派駐的,有些素材都是「擺拍」過去發生的事情。當時的珍很反感,似乎這種做法和紀錄片的一些理念也不相合,但當年老的珍來回顧過去時,即使是「擺拍」,也是那時候確確實實的生活,形成了另一種真實感。

黑猩猩從出生到建立家庭直至最後死亡,而珍也在觀察他們中完成了之前從未想過的婚姻家庭生活,甚至在撫育孩子時,從黑猩猩處獲得經驗和體悟。整部影片以多處呼應的形式形成了多個互相交集的圓。

長久以來,我們總覺得自己是這個世界的主宰,動物是沒有感情的。其實他們也有情緒,能感受到快樂、悲傷、恐懼和絕望等等。影片以珍為主角,卻始終貫穿了一個「生命」的主題在其中,動物的也好,人的也好。珍和自己對話的同時一生也在和黑猩猩對話,和另一個也許曾被人類輕視的生命,和很多被人類無視的生命對話。

影片中著墨不多卻對珍有著一生影響的人就是她的母親,童年對於動物的熱愛沒有遭到母親的呵斥,夢想著有天去非洲與動物為伴也得到了母親的支持,甚至親身來陪伴女兒,並照顧當地人。來自母親的傾聽、鼓勵是促成珍一步步堅持下來的重要因素。

珍的第一任丈夫是她的攝影師雨果·范·拉維克,一個同樣對動物有著無比熱愛的男人。出於對觀看者需求的把握,他被要求除猩猩外,還要拍攝珍的日常,就好像如今的野外生存真人秀。但在影片中我們看到,雨果同樣是被拍攝者,那些妙趣橫生的照片和畫面讓我們看到珍生活的其他部分。

鏡頭前慢慢展露羞澀笑容的珍,從一開始有鏡頭在身邊的拘謹與不安到婚後對著雨果鏡頭的自然放鬆,改變也在悄然發生。

黑猩猩無疑是珍生活中的主角。沒有科學調研經驗的珍憑著本能和對動物的愛接近他們,像對待平等的生命一樣,給每一個猩猩取名字,熟悉以後與他們嬉戲打鬧,撫摸梳毛。這些行為在當時一些科學家看來是違背研究原則乃至荒唐。但珍找到了打開黑猩猩世界大門的鑰匙,在研究他們的同時,改寫了人類的歷史和偏見。黑猩猩的家庭、生命軌跡也同樣震撼著珍和每一個觀眾。

母猩猩Flo,子孫滿堂,女兒Fifi在母親有了Flint後,感受到了被忽視的不滿,但之後與新生兒互相接納,會幫著Flo一起帶Flint。在Flint成年可以離開母親獨立時,無論年邁的母親如何驅趕,他都不願意離開。在Flo在小溪邊悄無聲息地過世後,無法接受現實的Flint傷心欲絕,無法進食,不久後年輕的他也隨著母親死去。

如果說珍選擇的人生道路實現了她覺得有意義的生活,那麼在這過程中,她體會到更廣闊生命的一切,教會她更好地了解生活。如今已是耄耋老人的珍,還在四處奔波,用她的行動去影響更多人關注到動物保護。也許她的生理年齡正在一步步走向終點,但一個個新的開始也在散發自己的影響力,比如朗讀者里的黃泓翔,比如更多不知名卻正在為眾生奮鬥的年輕人。

生命是什麼?我們該如何度過我們的一生?對於其他生命,我們又該秉持著何種態度?這樣的命題宏大又深刻,但並不能成為不去思考的借口。《珍》的結尾定格在笑靨如花,跑向鏡頭的珍上,生命力十足。影片在向我們展現這個偉大女性被人忽視的一些故事時,也用那些看起來瑣碎平凡的細節,那些打臉人類固有觀念的現實提醒著我們,拋棄人類的優越感,回到自然中去體驗。

我們生而為人,也生而為眾生,過程也許痛苦,但卻值得。值此上映之際,可以一看。

? 原創才是生產力,原創才能高逼格,期待您的留言,鞭策取走進步。

? 添加取走個人微信號「小趣」( xiaoqu-a),表達你自己!

版權聲明

本文版權歸「取走」所有。

轉載請通過後台與「取走」取得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取走 的精彩文章:

其實我看不清,但是我看見你了

TAG:取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