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滯銷「怪像」,桃農賣不出去,顧客吃不起,到底咋回事?
夏季中旬,天氣日漸炎熱,此刻是鮮桃上市的季節,也是吃桃子的季節,如今上市的桃子滿懷著桃農的希望,可今年許多地方的桃子豐產卻不豐收。不少子鮮桃滯銷在地,桃農一邊摘著鮮桃,一邊在地頭惆悵賣不出去。
桃子素有「壽桃」和「仙桃」的美稱,因其肉質鮮美,又被稱為「天下第一果」。因此說,桃子價值很高,按理說在這上市的季節應該不愁賣,果農為啥有這樣的惆悵呢?因為在往年的這個時候,桃子的價格在1塊5左右,可今年的價格卻只有7,8毛錢一斤,這位桃農也這樣說到,盛果期的桃樹,一畝地的產量大約在5000斤,價格在2元左右的話,一畝地的毛收入在一萬元左右,凈收入在5000元左右。而如今幾毛錢一斤的話也就賺個吆喝錢。
於是出現了這樣的怪現象,越是便宜越賣不出去,鮮桃賣不出去,顧客卻直呼吃不起,為什麼會出現這樣「冰火兩重天」的情況呢?在筆者看來主要是以下幾個情況造成的。
,集中上市
由於鮮桃的上市時間比較集中,沒有錯開順序,供應量增加之後消費者的選擇空間就更大了,老話也常說「物以稀為貴」,集中上市了產量大了,滯銷也成了難免的事,不止鮮桃,其他水果集中上市也避免不了「降價」。
收購商少
許多桃農往往等到鮮桃成熟之際才開始聯繫收購商,由於準備的不充分,只有少量的收購商前來收購,這在一定程度上就形成了壟斷式收購,有點收購商會趁機壓低桃子的價格。而農戶不賣的話,兩天的時間桃子就會變質。
,缺乏必要的市場信息
對當地的的市場調查分析太少,面對著千變萬化市場,如果不能及時的,實時的掌握,那麼很有可能出現滯銷的尷尬局面
,風險意識差
有些農戶看到別人種植桃子賺錢,來年就一窩蜂的盲目跟從,而且種植的面積十分巨大,這種盲目性和風險性跟從,讓不少農戶吃虧。
,中間商
許多農戶在地頭賣的鮮桃或許是不到一塊錢,;但是到了消費者手裡卻五六塊甚至超過十塊錢一斤,這高昂的售價也是讓顧客大呼吃不起,這也就出現了桃農賣不出去,顧客吃不起的怪象。
,各種成本太大
除了這些外,桃農們還要考慮各種成本,泡沫箱的成本,人工費,市場管理費,損耗,日常開銷,等等這些花費對農戶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這就是有的農戶寧願讓桃子長在樹上變質,也不願採摘下來去賣。
綜上所訴,這6個原因造成了,桃農賣不出去,顧客吃不起的「怪像」,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俗語「能看九陽別看一陰,能動九墳別動一門」啥意思?有道理嗎?
※明年農民有3個「苦頭」要吃,第三個家家都要面對,農民早作打算
TAG:老薛說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