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創新中心 大灣區樞紐城市
2017年11月21日,「世界灣區全球對話」2017灣區經濟發展國際論壇在廣東金融高新區舉行。數位國內外知名經濟學家,共同支招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
開篇語
從南國工商重鎮到現代製造之都,開放的佛山,總能帶來特別的驚喜。三年前,面對「一帶一路」倡議,佛山率先發起建設粵桂黔高鐵經濟帶,開拓高鐵時代新經濟版圖。
如今,面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佛山更是主動作為,一方面推動廣佛同城上升到廣佛同心,一起打造超級城市;一方面與香港攜手開展1 1個重點合作項目,為製造業轉型升級尋找新的動力、新的空間。
一直以來,佛山以「一帶一路」為引領,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機遇,在全球、全國坐標中找准發展定位,引進來、走出去,面向全球配置創新資源,走出一條新時期開放之路。
開放引領,創新驅動。進入新時代,佛山只有以更開放的視野和胸襟,才能夠在新一輪的轉型發展中再立潮頭。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出台在即,灣區城市群加速從藍圖轉化為現實。在灣區內部,每個城市都在積極尋找自己的定位。
2017年,佛山GDP總值排名全省第三,緊隨廣州、深圳之後。發達的製造業為城市提供了強大的助力。同時,佛山在地理區位上又位於灣區的重要樞紐,決定了可以更好地串聯往來,吸收廣深港三地資源。
在粵港澳大灣區宏大的敘事中,佛山要做的不再只是貢獻GDP,更要做製造業創新中心;同時發揮坐擁高鐵核心站點和幹線機場的優勢,打造樞紐型城市,成為灣區平台中西部融合的加速器。
灣區視角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要以促進城市融合、灣區一體為目標。而城市融合必然要以互為需求和供給為前提。佛山區別於其它城市的地方,在於其雄厚的製造業基礎。
可以預見,一方面,來自粵港澳大灣區四大中心城市的高端創新要素,最終也都需要依託製造業進行轉化,佛山的機會也在於此;另一方面,通過鏈接、轉化這些中心城市的創新資源,佛山將能夠承接金融資本、人才、技術等創新要素的外溢,融入全球創新體系。
佛山真經
融入灣區要先找到自身城市定位。佛山從製造業出發,接下來將致力於四方面建設:建設面向全球的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攜手廣州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核心;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帶動粵西及我國大西南地區振興發展的橋頭堡;推動「香港+佛山」實現「並船出海」。
佛山在區域競合中探索一系列的「佛山+」方略,全面對接廣州、深圳、香港、澳門,借力發展、合縱連橫、合作共贏。
創新
在開放中鏈接全球創新資源
製造業是佛山深入骨髓的城市基因,亦是佛山融入灣區、思考城市定位的立身根本,優勢所在。
數據統計,去年佛山全市工業總產值接近2.5萬億,全市工業增加值接近5000億,在全省的工業總產值和工業增加值的佔比達到15%,全省僅次於深圳,位居第二名。
雄厚的製造業基礎和龐大的製造業企業,為佛山鏈接粵港澳大灣區內的深圳、香港等城市的創新資源和現代服務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需求和巨大的發展空間。
當前,佛山正著力推進國家製造業轉型升級綜合改革試點,以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以打造珠三角自主創新示範區為引領面向全球配置創新資源,努力建設中國製造業一線城市和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
佛山市委書記魯毅明確提出,在粵港澳大灣區平台的作用下,佛山要在開放中鏈接全球創新資源,加快形成「世界科技+佛山製造+全球市場」的創新發展模式。
要實現發展模式的轉變,佛山必須從存量優化和增量優質兩個方面推動產業提升。在存量優化上,佛山將助推企業技改步伐,以「智造」提升產業競爭力;加快企業「走出去」步伐,高水平參與國際分工和合作。
佛山更是依託中德工業服務區,不斷強化佛山製造與德國工業4.0的緊密聯繫。依託這一平台優勢,2016年4月,佛山聯合中德主要工業代表城市共同組建了中德工業城市聯盟,為佛山製造開拓「一帶一路」組建起龐大的朋友圈。目前聯盟成員隊伍已發展到25家,每年都有頻密的經貿往來,企業間併購與技術合作等等。
同樣是從2016年起,美的、東方精工、伊之密等佛山企業就紛紛對德國、義大利、日本等國企業發起併購,獲取創新技術。以美的為代表的佛山製造業企業更深入地參與到全球市場的分工之中,從早期的設立貿易型「窗口公司」、投資建廠、資源開發、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建設等方式,到如今更多地崛起世界先進的創新和研發資源。
創新是佛山製造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這一輪國家推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鏈接全球資源的題中之義。在佛山,製造業仍以傳統產業為主,如果沒有科技創新的「造血」能力,在經濟全球化、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就很大可能被標兵甩遠,被追兵趕超。
總體而言,佛山區域創新能力顯著,但仍面臨創新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存在地區創新能力「東強西弱」、缺乏大型創新平台引領、高端創新要素有待集聚、良性協同創新格局尚未形成等諸多不足。
為此佛山提出要構建「一環創新圈」,對接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整合全市創新資源,提升五區協同創新發展能力。
創新與人才同生共長,平台是創新和人才要素聚集的基礎。佛山市市長朱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談道,創新發展,要拿得出紮實有效的舉措;人才隊伍建設,要以捨得投入、捨得時間、捨得聲譽的決心抓好,使其在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體系中發揮更大作用。
佛山民營企業隊伍龐大,產業載體多,產學研深度結合,能為高層次研發人才和產業技術人才的發展提供重要支撐,有助於科研人才在佛山找到用武之地,從而推動佛山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創建。
同心
廣佛攜手打造大灣區增長極核
今年28歲的吳廣在一年前成為「廣佛候鳥」。他白天在廣州海珠區上班,晚上回到南海桂城居住。儘管每天都要駕車在兩個城市間穿梭,但他並沒有「雙城」之感。「我從家裡到公司只需要半個多小時,比一些居住在廣州的同事上班還要方便」。
廣佛同城進入第10個年頭,越來越多的廣佛人選擇這樣的生活方式。據不完全統計,僅佛山南海一區就居住了至少70萬的廣州人。
所謂城市群,對於普通人而言就是無差別的生活感受。在大灣區內構建城市群,其實質就是推動城市間的「同城化」進程。融入大灣區,佛山其中一個重點建設內容,就是要攜手廣州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世界級城市群核心。
「廣佛同城」首次出現在政府公文中,是在2008年12月份國務院出台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第二年3月,兩城市長簽署《廣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設合作協議》,正式啟動「同城化」。
而民間兩地的互動則更早。早在上世紀90年代,廣佛公路上的黃岐和鹽步等鎮已經開始承接來自廣州的居住和商貿功能,廣佛公路也被譽為廣州市中山九路。這種自發的融合,源於兩地深厚的文化認同。廣州佛山兩地中心距離僅20公里,銜接距離超過200公里,人口同文同種,文化一脈相承。
去年9月份兩市共同印發的《廣佛同城化「十三五」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下稱《規劃》)則標誌著「同城化」已經進入「深層次發展階段」。
數據顯示,「十二五」時期廣佛兩地生產總值總量達到3.1萬億元,聯手打造超級城市的想像空間巨大。兩地區域綜合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進一步凸顯了廣佛兩市在全省經濟發展中的引擎作用。
廣佛作為最早邁向「城市群」的區域整合樣本,如何聯手打造一座世界一流超級城市,共同參與國際競爭?
從《規劃》分析可知,兩城至少仍需要破解以下深層問題,即進一步完善同城化發展協調機制、構建產業錯位發展的一體化格局、進一步加強樞紐基礎設施對佛山的輻射帶動能力、深化社會民生領域的深度合作。
推動兩地深度融合,需要兩地更加高度的融合共識。2016年年底,佛山黨代會報告中首次提出「廣佛同心」概念。按照規劃,依託同城化深厚基礎,兩地已達成高度共識,廣佛同心將攜手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增長極核,共同融入全球創新網路,參與全球要素配置、產業分工和競爭。
面對全新的機遇,廣佛從同城走向同心,攜手打造超級城市,將為珠三角帶來哪些區域融合經驗?在接受南都採訪時,朱偉稱廣佛一體將和深港成為兩個重要發動機,隨著廣佛同城邁向廣佛同心,區域合作的內涵將更為豐富。
輻射
一路向西帶動粵西等地振興發展
除了廣佛同心攜手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增長極核的決心,地處珠江西岸的佛山,在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定位中,有著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更有著輻射帶動粵西及我國大西南地區振興發展的戰略地位。一方面,佛山是全國重要的製造業生產基地,是珠西先進位造業及高新技術領域產業門類較為豐富的龍頭,強大的產業基因形成了巨大的輻射帶動能力;另一方面,依託於佛山西站的開通和珠三角新幹線機場的布局,覆蓋粵西及我國大西南地區的輻射網路漸具雛形。
今年4月,廣東出台《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聚焦攻堅行動計劃(2018-2020年)》,為珠西開啟了第二輪發展機遇期。這份文件明確,到2020年,力爭工作母機類製造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產業領跑全國,推動珠西邁入全球製造業第二梯隊。作為珠西裝備製造產業帶的龍頭城市,佛山裝備製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佔了珠西產業帶的半壁江山,同時,也形成了汽車及零部件、高端裝備製造、光電、新材料、智能家電、生物醫藥、電子商務等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在新一輪的發展中,佛山需要依靠強大的產業能量,進一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開放平台中。
高鐵的到來,為這一切帶來了新的契機。2017年8月,位於南海獅山鎮的佛山西站正式開通運營,定位於佛山對接粵桂黔高鐵經濟帶的「西大門」、粵桂黔高鐵經濟帶合作試驗區建設的樞紐中心,也是珠三角串聯我國大西南並延伸至「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窗口」。佛山西站目前共引入貴廣、南廣、西部沿海3條高鐵,廣佛肇、廣佛環線2條城際軌道,每天有超過100對高鐵動車往返於此,20分鐘可達廣州南站,1小時可達深圳,1個半小時可達珠海,3個半小時可達南寧,5小時可達貴陽,8個半小時可達昆明。而隨著未來廣深港高鐵的開通,佛山西站到香港也只需約1個小時。
今年5月7日發布的《佛山市「十三五」城市近期建設規劃(2016-2020)》提到,以佛山國家高新區為載體,打造新型城鎮化創新建設的示範區。把佛山西站樞紐新城片區打造成為面向大西南的珠西綜合交通樞紐、粵黔桂專業生產服務中心、廣佛西冀副中心。
毫無疑問,佛山西站打通了連通港澳、輻射大西南的聯運走廊。當前,港、澳及廣、深有著服務業、金融業優勢,珠西六市有著中高端製造業優勢,貴州、廣西有著工業化原材料和人力成本優勢,各板塊產業梯度性、互補性較強。因此,聯運走廊的建立,將帶來人才流、信息流、科技流、資金流、文化流等一系列產業、技術資源要素的集聚和輻射。
布局中的珠三角新幹線機場,同樣為佛山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帶動粵西及我國大西南地區振興發展的橋頭堡助力。選址高明的新機場,填補珠江西岸機場數量遠遠不能滿足地區發展需要的短板,將使肇慶、雲浮、江門、中山等城市納入機場高效便捷覆蓋範圍,極大提升珠江西岸區域的通達性。同時,依託於臨空經濟區的建設,對珠江西岸地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旅遊文化產業將有巨大推動,對促進廣東區域協調發展及加強與西南廣大腹地乃至東盟的合作也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牽手
「香港+佛山」:從灣區出發「並船出海」
今年5月11日起,備受關注的廣深港高鐵開始跨境試運行,從廣州南站到香港西九龍站,途經虎門、深圳北、福田,全程需時78分鐘。高鐵軌道的延伸,讓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有了更直接的聯動方式。
距離廣州南站只有10分鐘車程的三山新城,一早就瞄準了這一契機。這片位於南海桂城的熱土,擁有粵港澳合作高端服務示範區的閃亮名片,也是廣東首批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省級示範基地之一,依託於優越的區位,這裡一直被視為佛山對接港澳資源的最佳承載地。6月13日,香港中文大學Pi-Centre佛山南海三山新城創新創業中心正式掛牌,將致力推動香港科創項目落地,為創業團隊鏈接更多的產業、金融、人才等資源。而粵港澳科技展示交流中心的創業孵化器尚未啟用,超一半的工位卻被港澳兩地創新創業團隊搶先預訂,團隊們看中的也是佛山的製造業資源。
一邊是廣東經濟重鎮、全國重要製造業基地,一邊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一個多小時的高鐵,是足以讓「佛山智造」牽手「香港創新」的時空距離。2017年4月24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率團到訪佛山,了解佛山智能製造,尋求兩地合作空間,首次提出以「香港+佛山」的組合,面向全球攜手打造粵港澳大灣區。6月初,佛山市委書記魯毅、市長朱偉帶隊回訪,提出與香港在貿易、金融、科研、專業服務等7大領域加強合作,並明確了11個重點合作項目,以此破題兩地合作,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第一個「香港+」。
以佛山智能製造對接香港金融創投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合作方向,去年7月,位於南海的千燈湖創投小鎮由此成為「佛山+香港」11項重點共建項目之一。項目計劃3年內,千燈湖創投小鎮本地註冊的創業投資、股權投資基金總規模力爭達到500億元,5年內力爭達到700億元,成為佛山「華爾街」。事實上,以千燈湖為核心的金融高新區強勢帶動了整個區域發展,滙豐集團、渣打銀行等港資金融機構早已進駐其中。於香港來說,佛山是其金融高端服務業「對接」市場的快捷通道:而佛山遍地都是尋求資本和渠道實現轉型升級的中小企業,香港能為其提供優質且專業的金融服務。
此外,佛山和香港「共建倫教珠寶名鎮」,也是「佛港合作」的11項重點項目之一。今年5月26日,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吳宏斌博士帶領的近30人的考察團到倫教考察,親身感受倫教珠寶產業發展。倫教目前擁有珠寶企業近百家、從業人員近3萬人、毛坯鑽石年進出口額約佔全國6成份額,是中國主要的珠寶首飾產業基地。去年6月,佛港「共建倫教珠寶名鎮」項目規划出爐,未來在倫教轄區內將規劃3000畝珠寶產業園,吸引1000家企業集聚,並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划下,堅持以「珠寶、旅遊、文化」發展路徑,以珠寶產業為核心,旅遊文化、現代服務產業為兩翼,打造「一核兩翼」產業新格局。
魯毅在此前接受採訪時提出,要將佛山製造業優勢與香港國際化優勢充分結合,推進各領域合作項目落地生根、發揮實效。以「佛山+香港」面向全球配置資源,面向全球協作發展、並船出海。


※富士康員工公開信引發輿論風暴,萬科城中村改造為何爭議不斷?
※為了讓飛機噪音更低、更節能,他們做了這些嘗試
TAG:南方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