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神秘的古堡村落 後溝

神秘的古堡村落 後溝

後溝村是一個神秘的古堡溝畔村落,它位於古交市河口鎮西北,從河口啟程沿著磨石溝彎彎曲曲的砂灘道路一個時辰就到了。

離村還有半里就能看到一座像古堡一樣的城門巍然屹立在村頭,村莊在這裡拔地而起高出溝底五六丈。進村前要爬二百多步長兩步多寬的一段風化砂石板路。城門底座是三尺高的花崗岩石,內砌磚拱外壘砂石寬丈余深兩丈多的窯洞,內有門框門栓和柵欄門,是這條溝通往後山二十六個村莊唯一的咽喉要道。民國以前城門夜間是有專職守門更夫的,與其說是城堡卻更像是關隘寨門,腳底是鵝卵石鋪成的光潔路面。回首俯視彎曲的前山溝畔盡收眼底,從這裡開始就是後山溝畔了,這大概就是古人叫後溝的由來吧!

進入城門山環水繞別有洞天,一條幽靜深邃的古棧道立即映入眼帘,西向首家就是前清舉人艾去疾老先生家的祠堂院,青磚瓦舍走馬門樓,門頂懸藍底金字『文魁』牌匾一幅,座南朝北俗稱南門院。溝東對面是古廟和鎮水磚塔,晨曦時塔影像筆尖正好與舉人家宅院門前旗杆重疊。從這裡往東北趨行是一條弓背型的臨溝棧道,長不足一華里寬六尺,路面用青石鵝卵鋪就,臨街是大戶人家的宅院鱗次櫛比,東南是數丈高的深溝石壑。

沿街前行二百餘步胳膊彎處是舉人家座北朝南的正宅旗杆院,門口配置兩尊雕刻精美的青石獅子,門前旗杆聳立煞是魁偉。往西北有二十多丈長的一條澗渠溝,溝的盡頭處是三丈多高的懸崖,崖頂山腰的山神廟居高臨下俯佑全村,崖底凹進去五尺多深有一眼神泉,泉水甘甜冷飲不泄泡茶醇香且有驅病功效,可供全村人畜飲用。夏日雨季山頂溝壑聚集的洪水,瀑布般凌空而下飛流直瀉,午後陽光折射紫氣騰騰彩虹絢爛,宛若天河奇妙壯觀堪稱一絕。

村落布局酷似一條長眠靜卧溝畔的青龍,溝東南的青砂嘴系青龍山脈,青龍台龍頭伸入溝畔呈飲水狀。大明嘉靖十九年(一五四零)鄉民籌資在這裡修建了古廟和鎮水磚塔。古廟分上下兩院,上院正殿三間座北朝南五檁四椽青磚脊瓦飛檐走獸,左右配有鐘鼓二樓,殿內雕塑七尊龍王神像,中間五尊固定,左右兩邊各有一尊移動塑像,只為附近鄉民祈雨請神祭祀便捷。院中央有一棵筆直的柏樹直指蒼穹,南邊略低北向與廟對襯是戲台,亦是青磚起牆前後飛檐風鈴。戲台背面下方臨溝石崖,是清乾隆丙申年艾氏先人修建的石佛洞,洞頂橫眉鐫刻『便是西天』,內塑金身佛像一尊,栩栩如生金碧輝輝。

沿著戲台左側的台階下行五十多步是座南朝北三間青磚精瓦殿宇。殿內正面牆是南海觀音菩薩飄逸彩繪站像,觀音腳踩祥雲懷抱寶瓶手執拂柳,兩邊是善才童子和龍女脅待,左右牆壁彩繪十八羅漢像,中間佛台是觀音菩薩的端坐塑像。院中央蒼松如蓋四季翠綠。正北面山門洞頭頂呂祖閣。東側砌壘石窯兩孔,旁有小瓦舍一間供守廟善爺居住。旁門上方東北角是五道將軍廟,內塑金柯將軍金身坐像,配有石供桌和香爐銅磬,門前防護柵欄封閉。觀音廟南殿西側臨溝懸崖上,有一棵植根石底的千年老槐,樹榦蒼勁老虯挺拔,傘蓋如雲遮蔭半里。上下兩院廟宇軒昂氣勢恢宏,傍晚時裊裊炊煙在斜陽的映照下,紫雲昇騰籠罩了廟宇磚塔村落,彷彿人間仙境。可惜如此歷史攸久的文物古迹在動亂的年代竟毀於一旦。

兩院廟前有一偌大的打穀場,場外是通往後山村莊的臨溝古道,與村中棧道銜接。溝內長年流水淙淙。夏日午後婦女們在這寬闊的溝面洗滌衣物,溝內的大小石頭上晾曬著五顏六色的床單被罩衣服。孩子們光著屁股歡快地嬉戲打鬧。街邊的大棗樹下坐滿了歇晌的村民和乘涼的過路客人,嘴裡叼著大煙袋謅天侃地,附近村莊日內發生的軼聞趣事都能在這裡得到喧染傳播,像新聞發布會一樣權威普及。與溝內洗衣婦女和戲水兒童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幅樸實而別有情致的鄉村生活畫面,

二零一二年村民張拉貴個人籌資移址在村東北二華里處的『石占窪』,重新修建了娘娘廟,雖然精心設計建築古典,但比之老廟似乎少了韻味。

觀音南殿後西南高台上建築磚塔一座,始建於明嘉靖十九年(一五四零)。六角三層七級喇嘛式磚塔,通高兩丈四尺。基台平面為六邊形,下為磚砌疊澀台基,上置二層須彌座,高七尺,邊長三尺七寸;束腰部雕飾壺門及各種花卉,上下梟為仰覆蓮。塔身三層,下層圓形喇嘛式,二三層為六角閣樓式,逐層收分,每層均設塔檐,檐下為一斗三升斗拱,二層塔身中設腰檐,下部每邊設拱券門。六角攢尖頂,上承覆缽露盤寶珠塔剎。二零零八年被古交市人民政府確定為首期市級保護文物。

磚塔下方是三四丈深的石漩溝壑名漩口,石壁上有個天然溶洞,據祖輩人口口相傳,此洞東向延伸二十多里,出口在河下的山羊溝。石壑寬兩丈彎長三百餘步,每到夏季雨澇洪水瀑漲時,福佛山腳下三十里溝壑的雨水驟集於此,驚濤拍岸山呼海嘯濁浪凌空,石壑彎 形成的水漩一個接著一個像龍眼一樣猙獰可怕,洪水撞擊溝畔的驚濤,像巨龍嘶咬聲震百里直達天穹。

這裡有一個古老的神話傳說:在五百多年前的明嘉靖十八年(一五三九),時年夏日連陰半月山洪猛漲不退,有兩隻青羊趷牴對牴橫跨溝壑東西兩岸,將瀑漲的水流攔腰截斷,洪水倒流陡增丈余,眼看就要淹沒村莊,情急之下張氏先祖張穩率全村老幼、跪地禱告祈神護佑並許大願:禱畢天降神塔雲開日出、瀑雨遂停水流暢通。這樣村人為還願感恩當年籌銀,次歲開春即請工匠修廟築塔。之後幾百年間雖有大雨,但水流順暢村莊無憂,鎮水寶塔神奇的傳說也隨之聲名遠揚。清朝乾隆年間南方的文物販子聞訊趕來,在青砂咀開山盜走了鎮山之寶兩隻金鴿和一匹金馬駒,致使山體崩塌泄了元氣,破壞了講究的風水。一九三九年日寇佔領時,又將磚塔上鑲嵌的六個鎏金銅佛盜走。至今令後溝人憤憤不己!

隨著寺廟和鎮水磚塔的興建也誕生了過節的傳統,後溝與周邊鄉村不同,一年四季有四大節日。農曆二月十八是下院娘娘廟掛幡節,六月二十四是上院龍王廟祈雨節,七月初十是民間傳統節,十月初五是豐收節。每年都要唱大戲鬧紅火,引來周圍十里八鄉的村民過節趕會,屆時溝畔兩岸商賈雲集繁華似錦,其熱鬧氣氛非同一般傳承了五百多年。

此間還有一段軼聞趣事,民國年間後山大汶港有個張姓羊工,此人精於音律年青瀟洒一表人才,不善農作專司放牧而且多多益善。羊群象軍隊一樣訓練,一把精緻的羊鏟靈活自如神出鬼沒、五十步以內彈無虛發。一支蕭笛發號施令、把羊群訓服的象兒子一樣聽話。每年後溝七月初十的廟會,他都會背著酒葫蘆頭戴草帽趕著羊群如約而至、名為獻藝實則專與戲班打擂。在戲台對面的梯田地畔,把羊群編組分隊一溜三道畔,羊群沿著地畔只許吃草,競沒有一隻掉頭啃一口近在眼前的莊稼。他坐在樹下飄逸地吹著蕭笛,攸揚美妙的笛聲穿透雲層,回蕩在山間溝畔,竟引的廟院里的觀眾頻頻回首注目看他不看戲,弄的戲班很沒面子。之後凡來後溝唱戲的班主、須先登門拜訪並送上不菲的酬金,使之聲名鵲起遠揚西北八縣。

後溝村的歷史沿革大致可追溯到明初,清以前一直隸屬於陽曲縣河口都,民國時期是陽曲縣河口四區磨石村公所轄自然村,由於這裡交通便利的特殊地理位置,解放前陽曲縣委就在後溝發展了十一名黨員,成立了基層支部組織,為土改和解放後的鄉村政權培養了骨幹,解放初期劃歸河口鄉。一九五三年成立後溝鄉公所,下轄九個自然村,一九五六年撤後溝鄉改稱曹坪鄉。一九五八年八月成立河口工礦區屬曹坪鄉轄行政村,一九五九年改稱古交工礦區,同時成立河口大公社後溝管區。一九六一年恢復曹坪公社,撤消後溝管區改為生產大隊。一九八八年後改為曹坪鄉後溝村委會。上世紀七十年代人口鼎盛時達五百八十餘人,

後溝村在歷史曾出了一位文化名人,大清嘉慶三年艾氏祖先艾去疾以舉人功名被朝庭任命為山西介休縣令,老先生學問淵博品行一流,在任職期間廉潔奉公清正爰民,深受百姓愛戴和朝庭嘉獎,艾氏老宅南門院的『文魁』門匾就是山西學政對老先生品行學問的褒獎。晚年退仕後在鄉里創辦義學著書立說、熱心公益造福家鄉堪稱賢德大儒,品行和學問影響了一代一代的後溝人。據二零一八年不完全統計,解放以後從這裡陸續走出了副科以上幹部二十一人,其中處級十人。大專以上學歷的知識分子六十餘人。可謂文化傳承久遠,德潤桑梓後人,亦屬遠近知名的文化村落。

2018.6.24初稿

2018.7.10定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河汾古鎮人 的精彩文章:

TAG:河汾古鎮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