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80年代珍貴影像《話說長江》背後的聲音,曾靠吃冰棍充饑
新京報7月13日版。
「我現在屬於有心少肺的人了」
陳鐸一頭白髮,今年已經79歲了。作為和中國電視事業同步成長起來的元老級人物,他從1958年就開始了電視人生涯。採訪當日,陳鐸早早等候在他的工作室中。他聲音洪亮、步履穩健,很健談。實際上,採訪前一個月陳鐸剛剛做完一個大手術。手術切掉了他的一葉肺,但他並沒有太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甚至還跟記者開起了玩笑,「我現在屬於有心少肺的人了。」
陳鐸不怕老,也不服老,他的身體底子很好,這跟他年輕時的經歷有關——從小喜歡體育鍛煉,喜歡打籃球。之前做演員需要練功,踢腿壓腿、形體訓練、舞台表演,他都能自如應對。醫生原本讓他休息三個月,但手術前定下的詩朗誦等活動,他依舊堅持了下來,「因為活動都是之前就發布出去的,總得對得起觀眾。」
陳鐸。
人不能總站在一個點上看事物
陳鐸喜歡攝影,採訪休息時,他和攝影記者熱絡地討論起各種攝影器材和拍攝手法,工作室中也擺放著他的攝影作品。這個愛好一部分是從工作中培養起來的,上世紀60 年代,從兼職拍劇照開始,不論是演出還是旅遊,陳鐸都喜歡帶著相機拍照。
陳鐸此前清理冰箱時,還發現了不少以前存留的黑白片、彩色片的膠捲,足足有一盒子,他一直留著這些底片,捨不得丟掉。剛有數碼相機的時候,他起初也不信任,「數碼」能有「膠片」好嗎? 他一直不肯換數碼相機。有一年三峽蓄水,他去拍,決定試一試數碼相機。大夏天陳鐸帶著一條毛巾到了三峽的山上,汗嘩嘩地流。他背著一個數碼相機,拍了600 多張照片,感受到了新科技的好處,「我馬上就能看效果如何,不行就可以刪掉,甚至可以立刻再重拍。不像以前非得衝出來再看效果才知道怎麼樣,想補拍都不一定有可能。所以人不能保守,不能老站在一個點上去對待事物。」
吃冰棍是當時最有效的充饑方法
從《話說長江》到《話說運河》,陳鐸的解說成為大家對那一代紀錄片的記憶。作為第一代電視人,陳鐸回憶起當時的工作場景,其中幾件事都和「冰棍」有關。
上世紀80 年代,劇組晚上都是自動加班,到了晚上十點左右,肚子餓了,大家唯一的集體活動就是一起到外頭找東西吃。劇組一行人在外灘走著,竟然找不到一個可以吃東西的地方。在大上海最繁華的地方,看到一家冷飲店,實在太餓了,就買點冰棍充饑。「現在大家肯定會叫外賣,24 小時都辦得到,也不用自己跑出去找了,當時就不知道該往哪找去。」
還有一次,陳鐸一行三人要進行海陸空一天的拍攝。一清早起來就奔到碼頭登上艦艇,艦艇開到外海,拍差不多了,回到陸地,再坐直升機空中拍。飛機上只有一根安全帶,就給了攝像師。陳鐸需要拍照,只能一個肩膀靠著艙門。如果這時候飛機斜過來,他可能就掉下去了。天氣很熱,飛機上又沒水,大家都沒吃飯,從早上五六點拍到下午4 點多,飛機降落,通常都得拍個照留念,但幾個人都不行了,出來碰到賣冰棍的,每人先吃了幾根。
「dog」翻譯成「狗啊」才能對上口型
改革開放之後,陳鐸開始做譯製片,那個時候最有名的是上影廠的譯製片。在央視,劇本拿來翻譯成外文之後,要做的工作是對畫面、找演員再修改等,工作量很大,這些都是陳鐸他們自己做。而上影廠專門有一個口型員,對口型要數字數。比如「你好嗎,已經過去二十小時了」這樣的一句話,要英語原文和中文字數差不多才行。陳鐸說,像自己當導演的《魯賓遜漂流記》裡面很簡單的「狗」,它的英文就是「dog」,中文只有一個口型,英文是兩個口型,怎麼辦?就翻譯成「狗啊」,兩個口型就對上了。
譯製片配音時,即便口型員也要試,字數比較準確了再給配音演員去配。陳鐸自己創造了一個聽口型的辦法。配巴基斯坦的一部片子,主角是一位電話員,說「hello」都是很隨意的,配音時如果盯著去看口型,根本來不及。陳鐸就乾脆先直接把原片聽一遍,把「喂」的長短、時間都記住了,不用抬頭看,聽的時候直接根據記好的時間點來配。
對陳鐸來說,配音的技術也根本沒有浪費。他後來做紀錄片,在一些環境條件比較差的地方,比如運河船上咣咣響,儘管陳鐸的聲音貼話筒很近,可是那些雜聲還是會蓋過他的聲音。但是又必須在那個環境裡面錄,所以陳鐸就將配音的方法用上了,先說一遍有了口型,回去之後自己配音。
作者:劉瑋(新京報記者)
責任編輯:阿爾法醬
圖源網路


TAG:新京報Fun娛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