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皇帝賞罰不公,一言不合就封王,連降將也能輕易獲得王爵

皇帝賞罰不公,一言不合就封王,連降將也能輕易獲得王爵

唐代宗是在戰亂中即位的一位皇帝,其即位以來,除了平定安史之亂一事尚可圈可點的外,在其他方面幾乎一無是處。

外有吐蕃攻陷長安、僕固懷恩叛亂,內有李輔國、程元振、魚朝恩專權亂政,接著又出現奸相元載禍亂國事。本來唐朝歷時八年,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好不容易才平定了安史叛亂,正好借勢勵精圖治,整頓國政,恢復殘破的社會經濟,可是代宗卻猜忌功臣,重用佞人,姑息藩鎮,致使內亂 迭起,社會動蕩,使唐王朝的國勢每況愈下。

總括起來,代宗治國施政有如下幾個方面的不足:

第一,姑息養奸。僕固懷恩父子深入河北,平定安史之亂,為了一已之利,擅自將安史舊將薛嵩、李寶臣等人授予節度使之職,代宗不加裁正,反而予以認可;程元振陷害元勛,禍亂國事,代宗卻以其有擁戴之功而每加姑息,不忍處以極刑;河北藩鎮歸順朝廷後,從未入朝面見皇帝,亦不輸納貢賦,代宗也不聞不問;同華節度使周智光專橫跋扈,截留朝廷稅賦,代宗從未加以節制,只是到了萬不得已時才派郭子儀率軍圖之。是為懲罰不力。

第二,猜忌功臣。郭子儀乃國之棟樑,卻削其兵權,置之散地,又聽信奸人讒言,使郭子儀憂慮不安。李光弼立有不世之功,也是倍加猜忌,竟使其不敢入朝。僕固懷恩之反,固然有其自身的原因,但代宗對功臣的猜忌也是促其反叛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三,委任近侍。信任李輔國、程元振、魚朝恩等人固不待言,對宦官劉忠翼、董秀等人也都一度非常信任,所謂「天憲在口,勢回日月,貪饕納賄,貨產巨萬」(《舊唐書·劉忠翼傳》)。至於他重用元載,致使「貨賄公行,近年以來,未有其比」(《舊唐書·元載傳》),更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第四,濫行封賞。唐初有不封異姓王的不成文規定,至武則天時打破了這一規定,中宗時張柬之等五人同時封王,但是數量畢竟有限,尚不至於泛濫。肅宗封郭子儀、李光弼、僕固懷恩等人為郡王,因他們功勛卓著,也不為過。可是到代宗時,便達到肆行濫封的程度,一日他封李輔國為博陸郡王,就很沒有道理。接著因僕固懷恩平定叛亂,又封了其部下諸將孫國亮等九人為異姓王,封李國臣等十三人為同姓王,共計二十二人之多。尤其是封安史降將四人為王,更是沒有必要。事情到此並沒有結束,後來他又封誅殺周智光的華州牙將姚懷為感義郡王、李延俊為承化郡王,遂使王爵達到了泛濫成災的程度。郭、李、仆固等人位高權重,功勛卓著,封其為王有賞功和激勵士氣的作用,至於其他獲得王爵者,無論是資歷、地位或是功勛都無法與上述三人可比,也都輕易地獲得封王,是為賞賜不公,使國家名器掃地,在政治上有害而無利。

第五,尊崇佛教。代宗佞佛在唐代諸帝中是比較突出的,史載「代宗喜祠祀,未甚重佛,而元載、杜鴻漸與(王)縉喜飯僧徒。代宗嘗問以福業報應事,載等因而啟奏,代宗由是奉之過當,嘗令僧百餘人於宮中陳設佛像,經行念誦,謂之內道場。其飲膳之厚,窮極珍異,出入乘廄馬,度支具廩給。每西蕃入寇,必令群僧講誦《仁王經》,以攘虜寇。苟幸其退,則橫加錫賜。胡僧不空,官至卿監,封國公,通籍禁中,勢移公卿,爭權擅威,日相凌奪。凡京畿之豐田美利,多歸於寺觀,吏不能制。僧之徒侶,雖有贓奸畜亂,敗戮相繼,而代宗信心不量,乃詔天下官吏不得箠曳僧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歷史93號 的精彩文章:

專家復原楊玉環生前容貌,絕代風華,沒想到和現代一位女明星相像

TAG:愛歷史93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