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成語故事160篇

中國成語故事160篇

安步當車

戰國時期,齊國有位隱士名叫顏斶(chù)。齊宣王聽說他很有名,就召見了他。

顏斶進宮後,齊宣王傲慢地說:「顏斶,你過來!」顏斶不卑不亢地對齊宣王說:「大王,你過來!」齊宣王很不高興,旁邊的大臣也都責怪顏斶。顏斶便說:「如果我走到大王面前去,說明我羨慕他的權勢;如果大王走過來,說明他禮賢下士。與其讓我羨慕大王的權勢,還不如讓大王禮賢下士的好。」

齊宣王惱怒地問他:「到底是大王尊貴,還是士人尊貴?」顏斶說:「當然是士人尊貴!從前秦國進攻齊國的時候,秦王下令:誰敢在距離高士柳下惠墳墓五十步以內的地方砍柴,格殺勿論!另外還懸賞:誰能砍下齊王的腦袋,就封他為萬戶侯,賞金兩萬兩。由此可見,一個活著的大王的頭,還抵不上一個死去的士人墳墓呢。」

齊宣王覺得自己理虧了,便請求做顏斶的學生,並說:「您和我在一起,食有美味,出必乘車,妻子兒女可以穿上華美的服裝。」顏斶毫不動心,堅決辭謝:「我還是希望讓我回去,每天晚點兒吃飯,也像吃肉那樣香;慢慢地走路,就當是坐車一樣;不犯罪過,就是保持自己的尊貴。清靜無為,純正自守,樂在其中啊!」顏斶說罷,告辭而去。

後來,人們就以「安步當車」表示不乘車而安然步行,又比喻安於現狀,不求顯貴。安,安詳,不慌不忙;步,步行。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傳說古時候有八個神仙,他們分別是鐵拐李、張果老、漢鍾離、曹國舅、藍采和、呂洞賓、何仙姑與韓湘子。這八個神仙外貌和脾氣都各有特色,經常在一起聚會論道,展示自己的獨門法術。

有一天,他們一同去參加王母娘娘的蟠桃大會,途中需要渡過東海。茫茫東海,浩瀚無邊,天下的凡人和船隻根本就沒有辦法穿越它。於是呂洞賓就提議:「不如我們八個人每人都將自己隨身所帶的一件寶物投進大海,讓這些寶物載我們過海。」大家一致同意呂洞賓的意見。鐵拐李首先把拐杖投進水裡,自己穩穩地站在上面,屹立在浪花之上。接下來,韓湘子投下花籃,呂洞賓投下簫,藍采和投下大拍板,漢鍾離投下鼓,張果老投下一個紙驢,曹國舅投下玉笏,何仙姑投下竹罩。他們各自站在自己投放的東西上面,依靠自己的神力,乘風破浪,終於順利地到達了東海對岸,如期參加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大會。

後來人們就把這個故事概括成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用來比喻在某一個集體中,每個人都拿出自己的本領去完成共同的任務。

班門弄斧

採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這是明朝梅之渙寫的《題李白墓》詩。李白是唐代偉大的詩人。關於他的死,有種種神話般的傳說。有的說李白晚年遊覽洞庭、岳陽和金陵(現在的南京)等地,有一天夜晚他的小船停靠在採石江邊(採石,今安徽當塗縣境內,北臨長江),月明如晝,李白在舟中對月暢飲,喝得大醉,見水中月影,竟探身去捉,便落江而死。因此在採石便出現不少以李白的事迹為主題的名勝,不但有李白墓,還有謫仙樓、捉月亭等,引來了很多的文人雅士前來參觀。但是也有一些人在李白墓上胡謅亂題,留的詩十分可笑。梅之渙的這首詩,就是譏諷這類遊人的,他認為在大詩人的墓上亂題歪詩,簡直是「魯班門前弄大斧」——自不量力。

魯班,據說姓公輸,名般,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也稱魯般。他是一個善於製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魯班奉為木匠的始祖,因此自然沒人敢在魯班面前賣弄自己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要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被稱為「魯班門前弄大斧」,簡作「班門弄斧」,這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是差不多的。

半途而廢

戰國時期,黃河岸邊有個叫樂羊子的人,他的妻子是個十分賢惠懂事理的婦女。有一次,樂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塊金子,拿回家交給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勸告他說:「我聽說有道德的人不喝盜泉的水,廉潔的人不接受帶有污辱性的施捨,更何況撿到別人丟失的東西使自己得利而玷污自己的名聲呢?」樂羊子聽了,慚愧萬分,便把撿到的金子放回了原處,並且外出求學訪師,以求能在學問上有所進步。

然而過了一年,樂羊子便回到了家中。妻子問:「你怎麼剛剛學了一年就回來了呢?」樂羊子說:「我在外面待時間長了,非常想念你,於是就趕回來看望一下。」妻子聽後,就拿起一把剪刀走到了織布機旁,說:「這些絲綢,是把蠶繭抽成絲,再通過織布機織成,是一根絲一根絲通過長時間的積累而成寸、成尺、成匹的。現在如果把這匹絲綢剪斷,以前的勞動就會白費。你在外求學也要日積月累,要通過不斷鑽研才能提高自己的學問和修養。如果學了一半就回來,這不是與剪斷織布機上的絲線一樣會前功盡棄嗎?」

樂羊子聽了妻子的這番話,非常感動,隨即又外出繼續求學。七年之後,樂羊子學成歸來,得到了魏國國君的重用,成就了一番大事業。

後來人們就用「半途而廢」來比喻某些人做事有始無終,不能堅持到底。

抱薪救火

戰國時期,許多小國都先後被大國吞併了,最後只剩下秦、楚、齊、趙、韓、魏、燕七個國家。七國之中,秦國的實力最強,它不斷地派兵向鄰國進攻,實行蠶食政策,擴大自己的疆土。

從公元前 276年開始,魏國連續三年都遭到了秦國的攻打,不但損兵折將,而且丟失了很多城池。三年之後,秦軍終於打敗了魏、趙、韓三國的聯軍,殺了十五萬人,並且俘虜了魏國大將芒卵。這時,魏國的另一名大將段乾子向魏王出主意,建議把魏國的南陽城割讓給秦國以換取暫時的和平。謀臣蘇代對魏王說:「想要得到大將印璽的人是段乾子,想要得到魏國土地的是秦國。現在,大王卻讓想得到土地的人掌管印璽,讓想得到印璽的人管理土地。我看,在魏國的土地沒有割讓完之前,他們是不會罷休的。此外,用割地的辦法去討好秦國,就好像是抱著柴草去救火一樣,柴草沒有燃燒完之前,火是不會熄滅的。」

魏王聽了段乾子和蘇代的話,始終拿不定主意,致使魏國的土地不斷地被秦國侵佔,國力也不斷地遭到削弱。公元前225年,魏國還是被秦國滅掉了。

後來,人們就用「抱薪救火」來比喻一個人處理問題不得當,結果形勢發展和最初的願望相違背,不但不能徹底解決問題,反而增添了許多新的困難。薪,柴草。

閉門思過

韓延壽是西漢時期一個著名的官吏,他做官崇尚禮義,以教化感人向善,以禮讓解紛息訟。因為在淮陽太守任上政績顯著,朝廷讓他到更難治理的潁川任太守。

有一次他出去巡行,經過高陵縣,看見兄弟二人為了爭奪田產而大打出手。韓延壽見此情景十分沮喪,他覺得這是對他一貫推行的禮義教化的巨大嘲諷。他於是說:「我有幸成為

這裡的長官,卻沒給老百姓做出表率,百姓沒有蒙受教化的熏陶,以致兄弟失和,骨肉爭訟,這個責任全都是因為我無德無能造成的,我必須引咎辭職,關起門好好反省檢討自己的過失,聽候朝廷處分。」說完之後就回到住處不再出門,終日反省自己的不足。

他的行為,使當地的官員都不知所措,最後只好也一個個把自己捆起來自投監獄表示請罪。爭田產的兄弟倆這下全傻了,連他們的家族也都惶恐不安,指責他倆犯了大罪。兄弟倆被深深感動,痛悔自己的錯誤,剃光了頭,裸著上身到縣衙請罪。倆人都表示願將田產讓給對方,希望韓太守能原諒他們。韓延壽於是出門和縣裡官員及兄弟兩個見了面,並大設酒宴與他們同歡共樂。

後來,人們就用「閉門思過」來比喻有了過失和錯誤之後要自我反省和檢討。過,過失。

鞭長莫及

春秋時,楚莊王派申舟訪問齊國。從楚國到齊國,要經過宋國,按理應事先通知宋國。可是楚莊王自恃大國之君,不把宋國放在眼裡,說:「不用通知宋國,只管過去就是!」申舟經過宋國的時候,宋國就把他扣留了。當時執掌宋國國務的華元對國君宋文公說:「楚國使者經過我國,事先連通知都沒有,簡直把我國看做已經亡了,成為它的屬地了,這是不能容忍的!我們必須維護主權獨立和尊嚴,不能受這樣的侮辱!他們如果藉此發兵,我們大不了也是亡國,我們寧願戰敗而亡,決不可屈辱而亡!」於是,宋文公把申舟殺了。

楚莊王知道這個消息後馬上派兵攻打宋國,宋國急忙向晉國請求援助。晉景公怕不出兵會遭到天下人的恥笑,便準備出兵幫忙。晉大夫伯宗認為出兵援救宋國對晉國非常不利,就勸阻晉景公說:「古人說過,即使馬鞭子再長,也打不著馬的肚皮。如今,老天爺要讓楚國逞強,怎麼能和它相爭呢?遇事要心中有數啊!河水可以容納污濁的東西,山林之中可以隱藏毒蟲,美玉也難免含有瑕疵啊。所以,我們要容忍一時的屈辱,不要因為不救宋國就感到羞恥,這是普天下的人都知道的道理。」晉景公聽了這番話,於是只派了一位大夫叫解揚的,到宋國去安慰一番。

後來,人們引用「鞭長莫及」來比喻現有力量所不能辦到的事,或者是雖有力量也難以辦到的事。

不恥下問

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聖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麼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

有一次,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向人詢問,差不多每件事都問到了。有人在背後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麼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後說:「對於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求知禮儀的表現啊。」

那時,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yǔ),虛心好學,為人正直。當時社會有個習慣,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後,人們會給他另起一個稱號,叫謚號。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後,衛國國君就賜他謚號為「文」,所以後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於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麼可以被稱為『文』呢?」孔子回答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作為他的謚號。」

後來人們常用「不恥下問」來比喻向地位和學問不如自己的人請教;或形容謙虛好學,不自以為是。恥,以為恥辱。

不得要領

西漢的時候,漢武帝一直想消滅邊患匈奴。他聽說匈奴打敗了月氏,月氏人家破人亡,對匈奴懷著強烈的仇恨。因此他就想聯絡月氏共同進攻匈奴,但是到月氏必須經過匈奴的地界,於是他就派郎官張騫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

但是張騫經過匈奴的時候還是被抓住了,他被匈奴人軟禁了十多年,不能離開匈奴。匈奴給了他妻室,使他有了兒子,但張騫始終保存著漢朝交給他的使節。

後來,匈奴放鬆了對張騫的監視。於是,他與隨從們一起向西北逃走。他們走了幾十天,來到了大宛國。大宛國王聽說漢朝非常強大,於是就對張騫很熱情,並為他派出嚮導和翻譯,一直送到了康居國。康居國又派人把他送到了月氏國。但是此時的月氏國因為遷徙到了更偏遠的地方,沒有了匈奴的侵略,所以他們只想太平無事,不再有向匈奴報復的心愿了。因此,月氏國王雖然對張騫非常友好熱情,但是始終不肯表露是否與漢朝聯合進攻匈奴的明確態度。張騫在那裡居住了一年多的時間,覺得月氏國並沒有聯合起兵的意思,就啟程回國了。

後來人們就用「不得要領」來表示有些人分析問題解答問題看不到問題的關鍵。要,古「腰」字;領,衣領;要領,比喻關鍵之處。

不寒而慄

西漢時期,有一個名叫義縱的人。由於他的姐姐醫治好了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的病,因此義縱也得到了漢武帝的任用。他先是在幾個地方擔任縣令,後來又多次升遷。在任職期間,義縱公正無私,不懼怕權貴,嚴格執行各種法令,使當地的秩序有了極大的改觀,那些違法亂紀的人都非常怕他。後來,義縱又升遷為南陽太守,他聽說有一個名叫寧成的都尉橫徵暴斂,殘暴無比,於是就派人查實了寧成的種種罪行,根據法律給他治了罪。

不久,由於定襄地區秩序非常混亂,犯罪分子十分猖獗,漢武帝便把義縱派到定襄擔任太守。義縱一到定襄,就採取了十分嚴厲的措施。他從在監獄服刑的罪犯中挑出二百多名重罪輕判並且有私自解脫桎梏行為的犯人,從重判決,斬首示眾;同時,將二百多名私自到監獄探望這些重犯並幫助他們逃跑的人一併斬首。

這件事在定襄地區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大家都在議論義縱一天殺死四百多人這件事。此時雖然天氣不寒冷,可是有些人卻心驚膽戰,渾身發抖。那些過去有過犯罪行為的人,從此之後便老實多了。

後來,人們根據這一故事概括出「不寒而慄」這個成語,形容非常恐懼的心情。栗,戰慄,顫抖。

不可救藥

西周后期,奴隸主貴族日益腐朽,不斷搜刮錢財,發動戰爭,壓迫百姓和奴隸。周厲王即位後,對百姓和奴隸的剝削壓迫更重。他貪財好利,獨佔山林川澤,不許百姓打獵、砍柴、捕魚,還派人監視他們的言行,誰議論他,他就把誰殺死。人民忍無可忍,到處都有人起來反抗,周王朝的統治越來越不穩固。

眼看周王朝政權搖搖欲墜,關心國家的大臣都很痛心。忠心耿耿的老臣凡伯極力勸諫周厲王改變暴虐的政治,力修德政,挽救國家。可是周厲王不聽,一些權臣也嘲笑凡伯,說他昏庸無能,不識時務。凡伯非常氣憤,揮筆寫了一首長詩,表達自己焦急的心情。這首詩很長,其中有一節是這樣的:「上天正在逞威肆虐,不要這樣盲目快樂。老夫我一片誠意,小子們卻是驕傲自得。我進諫的並非老昏之言,你們反倒拿來取笑戲謔。你們的氣焰熾盛如火

,真是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

這首詩的內容,是勸說周厲王千萬別把憂患當做兒戲,應趁它還沒有全面爆發的時候儘力防止它。若是憂患越積越多,就像病重一樣無法治癒了。後來的勢態果然不出凡伯所料,國都的平民和奴隸們拿起武器,衝進王宮,周厲王倉皇逃走。西周從此衰落下去,出現了分崩離析的局面。

後來,人們就用「不可救藥」來形容病情已經嚴重到無法用藥醫治的程度,或比喻事情已經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東漢明帝時,班超同匈奴打仗,立了大功,於是皇帝便對他委以重任,派他出使西域。班超先到了鄯善國。鄯善國王知道他很有才幹,對他十分敬重。但過了一些時候,國王卻對他怠慢起來了。

班超感到形勢不妙,便召集同行的三十六人研究對策。他分析當時的情況,說:「最近,鄯善國王之所以對我們冷淡,一定是北方的匈奴派了人來聯絡,使國王猶豫起來,不知道應該和誰修好。我們已經處於很危險的境地了。匈奴人才來了幾天,鄯善國王對我們的態度就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說不定再過些日子,他就會把我們綁起來統統送給匈奴。那樣,我們的骨頭就要被豺狼吃掉了啊。大家說該怎麼辦呢?」同行者異口同聲地回答道:「不管是死是活,我們都聽你的!」班超十分激動地說:「對!不進老虎洞,就得不到小老虎。現在唯一的辦法,就是今天晚上去殺掉匈奴派來的使者。只有這樣,才能使鄯善國王歸順漢朝。」

於是,班超和屬下在晚上發動突襲,一舉消滅了匈奴派來的使團。第二天,班超便提著匈奴使者的腦袋去見鄯善國王。國王大吃一驚,馬上表示願意和漢朝永久友好。

後來,人們就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來比喻不下決心、不深入險境、不經歷艱苦的奮鬥,就不能獲得勝利。

不遺餘力

戰國時期,秦國實行商鞅變法,國力逐漸強盛,不斷派兵去攻擊其他國家。公元前 260年,秦王派大將白起,在趙國的長平一舉殲滅了由趙括率領的四十萬趙軍。秦王趁機派出使者要挾趙王,要趙國割讓六座城池給秦國,作為講和的條件,否則就要將趙國踏為平地。

於是,趙王召集樓昌、虞卿來商量對策。趙王說:「我們的軍隊在長平一帶吃了敗仗,我準備率領趙國的全部人馬與秦軍決一死戰,你們有什麼意見?」樓昌表示反對,他主張派出重要使臣到秦國去講和。虞卿對這兩種意見都不同意,他首先指出樓昌的意見不切合實際,然後針對趙王的意見,問道:「按照大王的看法,秦王能不能打敗您帶去的全部兵馬呢?」趙王說:「秦之攻我也,不遺餘力矣,必以倦而歸也。」意思是說,秦國進攻我們,已經把所有的力量都用上了,一定要打敗我們才肯返回的。虞卿於是說:「希望大王能聽從我的意見,派出重要使者帶著珠寶禮品到楚國、魏國去。楚王和魏王貪圖我們的禮品,必然會很好地接待我們的使者。秦王看到這種情況,必然會疑心各國諸侯要聯合抗秦。秦王就會心生顧慮,不敢貿然進攻我們,我們與秦國講和才能成為現實。」但是,趙王沒有聽從虞卿的意見,結果軍隊也吃了敗仗。

後來,人們就用「不遺餘力」比喻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沒有一絲一毫的保留。

長驅直入

公元 219年,劉備奪取了漢中,隨即命令駐紮在荊州一帶的關羽攻打曹操部將曹仁佔據的襄陽、樊城。關羽佔據了有利地形,利用漢水猛漲的時機,放水淹了曹仁率領的軍隊,又

將駐守在樊城的曹仁團團圍住,隨時準備攻城,並生擒曹仁。

曹操得知部將失敗的消息,就派徐晃率軍前去支援曹仁,同時派人聯合孫權夾擊關羽。關羽於是就在營寨四周挖戰壕,以抵禦徐晃的進攻。而徐晃帶領軍隊越過重重障礙,直攻關羽的大本營,大敗關羽。在曹操、孫權軍隊的夾擊下,最後關羽敗走麥城,最終被孫權殺害。

徐晃使曹軍反敗為勝,因而威名大震。曹操為了嘉獎徐晃,專門寫了一封書信《勞徐晃令》,讓人帶給徐晃。信中說:「吾用兵三十餘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徑入敵圍者也。」意思是說:我帶兵打仗三十多年,也知道不少善於用兵打仗的著名軍事將領,卻還沒有遇到像你這樣遠距離不停頓地快速前進,直衝入敵人重圍而打勝仗的人。

徐晃勝利後回到曹操駐紮的地方,曹操走出七里之外去迎接他,並舉行了隆重的慶功宴會。

後來,人們就用「長驅直入」來形容進軍十分順利迅猛,不可阻擋。長驅,不停頓地策馬快跑;直入,一直往前。

車水馬龍

東漢時,漢章帝的母親馬太后是一個非常明理的老太太。有一年,漢章帝準備根據漢朝的舊制,對他的母親馬太后的弟兄們加官晉爵,但是馬太后不同意。

第二年夏天,全國發生了特大旱災。一些迷信的大臣就認為,這是皇帝不給馬太后的兄弟們加官晉爵所帶來的後果,因此,很多官員再次提出了封官的事情。馬太后仍然不同意,她義正詞嚴地說:「提出要對我的兄弟們封爵的人,都是想討好我,以達到為自己撈取高官厚祿的目的。我身為太后,平時節衣縮食,周圍伺候我的人也很簡樸。我這樣做正是要用自己的行動為下面的人做個好樣子,我以為我娘家的人知道後也能像我這樣。但是,他們卻不以為然,還嘲笑我。前幾天,我路過我娘家,看到去家裡請安問好的人多得不得了,車馬來往不斷,像流水游龍一樣,十分熱鬧繁華。家裡的傭人,衣服考究得連給我駕馭車子的馬夫都自嘆不如。我對他們實在是太了解了。他們只顧著自己享樂,根本不關心國家的安危,我怎麼能同意給他們加官晉爵呢?」聽了這些話,那些主張給他們加官晉爵的人就再也不敢提這回事了。

後來,人們便以「車水馬龍」作為成語,用來形容繁華熱鬧的景象。

懲前毖後

周武王伐紂,建立了西周王朝。但是沒過幾年,周武王就死了,兒子周成王繼位。由於成王年紀太小,所以由他的叔父周公旦輔佐,實際上由周公旦代替他管理國家。

但是成王的另外兩個叔父管叔鮮和蔡叔度,因為看到周公旦握有大權,便心懷嫉妒。他們在外面散布謠言,說周公旦自己想做天子,將來要謀害周成王。周公旦聽說後,為了避嫌便離開京城,住到另外一個地方去了。

後來,成王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就把周公旦接了回來。儘管成王沒有治另外兩個叔父的罪,但是這二人卻慌了手腳,急忙慫恿殷紂王的兒子武庚起兵造反,最後還是周成王命令周公旦帶兵把他們消滅了。

過了幾年,成王長大了,周公旦就把政權還給了他。成王親政的那天,帶了很多大臣到廟裡祭拜祖先,並告訴大家:「我後悔以前聽了管叔鮮、蔡叔度的謠言而誤會了周公旦叔父,今後應當慎重,以防再發生禍患。」

後來,人們把周成王的話概括為「懲前毖後」,用來表示接受了以前的教訓,今後就要

小心謹慎,不能再重犯以前的錯誤。懲,警戒;毖,謹慎小心。

出爾反爾

戰國時期,有一次鄒國和魯國之間發生戰爭。由於鄒國的人民對統治者不滿,當鄒國的官吏遭到魯國軍隊的攻擊時,人民群眾並不相救。結果,鄒國被打敗,並被魯國殺死了三十多名官吏。鄒穆公非常氣憤,但是又想不出什麼好辦法,只好請孟子幫他出主意。鄒穆公對孟子說:「這次戰爭,我的官吏死了三十多人,而百姓卻沒有一個去援救的,這些百姓實在可恨極了。殺了他們吧,殺不了那麼多﹔不殺吧,他們又是那樣可惡。你看該怎麼辦才好呢?」

孟子聽了鄒穆公的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人民之所以見死不救,完全是這些官吏自己的責任。他說:「在饑荒的年月里,你的百姓受到飢餓的威脅,老弱病殘者都被活活餓死,身強力壯一點的,也被迫四處逃荒。而在你的穀倉中,卻堆滿了糧食,在你的庫房裡,也裝滿了財寶。你的官吏明明知道百姓的疾苦,卻不向你報告,對於百姓的生死,根本就漠不關心,只知道自己高高在上。孔子的學生曾子說過:『你怎麼對待人家,人家也怎麼對待你。』(原文是:『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過去,你的百姓無法報復,這次剛好有了機會。我看,你還是應該改變一下對老百姓的態度才對。」鄒穆公聽了,默默無言。

成語「出爾反爾」由「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壓縮而來,原意是你怎麼對待人家,人家也怎麼對待你。現在意思發生了變化,多用來比喻言行前後矛盾、反覆無常。

初出茅廬

東漢末年,隱居在南陽隆中的諸葛亮很有才學,號稱「卧龍」。劉備曾三次拜訪他,請求他出山輔佐自己打天下。諸葛亮被劉備的誠意所打動,終於出來做了他的軍師,並得到了他的高度信任。

有一次,曹操帶兵十萬,向新野進軍進攻劉備。面對曹操的進攻,諸葛亮建議誘敵深入,然後一舉殲滅。但是諸葛亮又考慮到自己剛剛出山,擔心關羽、張飛不服氣,計劃難以實現。劉備知道後,就賜給他帥印和尚方寶劍,並囑咐其他人必須服從指揮,如有違抗,一律斬首。

於是,諸葛亮便命令關羽和張飛帶兵埋伏在豫山中,讓趙雲打頭陣,以假裝戰敗誘敵追擊。曹操看到劉備的軍隊亂七八糟,便哈哈大笑,直奔劉軍殺來。趙雲假裝戰敗,引誘曹軍追擊。當曹軍走到狹窄的山路時,諸葛亮命令早已埋伏在四周的關羽和張飛的部隊立即火燒曹軍,十萬曹軍被全部擊潰。

之後,有人作詩稱讚諸葛亮:「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初出茅廬」原指諸葛亮首次指揮作戰就打了勝仗,後來用以比喻才進入社會,缺乏經驗。

唇亡齒寒

春秋時候,晉獻公借口虢國經常侵犯晉國的邊境,要派兵消滅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國。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他不會不答應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捨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不能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國罷了。」晉獻公於是採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晉國送來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他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攻打虢國,當

時就答應下來。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後,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幫助,萬一虢國被消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就像沒有嘴唇,牙齒就會感到寒冷一樣啊!」虞國國君說:「人家晉國是大國,現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於是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後來,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後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國國君抓住,滅了虞國。

後來人們就總結了「唇亡齒寒」這個成語,用來比喻雙方關係密切,相互依存。

打草驚蛇

唐朝有一個人名叫王魯,他在當塗做縣令。這個王魯愛財如命,經常掠奪老百姓的錢物。王魯手下的那些大小官吏也變著法子貪污受賄,巧立名目搜刮民財。因此,當塗縣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個個從心裡恨透了這批狗官,總希望能有個機會好好懲治他們,出出心中的怨氣。

有一次,適逢朝廷派官員下來巡察地方情況,當塗縣老百姓一看機會來了,於是大家聯名寫了狀子,控告縣衙里的主簿等人營私舞弊的種種不法行為。狀子首先遞送到了縣令王魯手上。巧的是,狀子上所列舉的罪行,和王魯平時的違法行為幾乎一模一樣。這可把王魯嚇壞了,冷汗不停地往下滴,他一邊看著手中的狀紙,一邊發著抖,心裡想:怎麼會這樣,這……這不是在說我嗎?王魯想著想著,驚恐的心怎麼也安靜不下來,他用顫抖的手拿筆在狀紙上寫下了他此刻內心的真實感受:「汝雖打草,吾已驚蛇。」意思是你控告主簿,雖然目的就像是為了打地上的草,但是我就像那條躲在草里的蛇,被大大地嚇了一跳了!寫罷,他手一松,癱坐在椅子上,筆也掉到地上去了。

後來,人們從這個故事引申出「打草驚蛇」這一成語,用來比喻一方面給予甲懲罰,另一方面乙也受到了警戒。現在人們多用這一成語比喻做事不夠機密,往往由於一些不必要的舉動,導致對方察覺到了自己秘密的意圖。

大公無私

春秋時期,晉國有一個品行高尚的大夫,名叫祁黃羊。一天,晉平公召見祁黃羊,問:「現在南陽縣缺個縣令,你看派誰去比較合適呢?」祁黃羊說:「叫解狐去吧。」晉平公道:「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們見了面彼此連招呼都不打,你怎麼會推薦他到這樣重要的地方當縣令呢?」祁黃羊笑了笑,說:「您並沒有問我的仇人是誰,而是問我什麼人能勝任南陽縣令,因此,我就把我認為最合適的解狐推薦給您。」於是,晉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陽縣,結果解狐充分發揮他的才幹,受到了當地百姓的稱讚和歡迎。

後來,晉平公又問祁黃羊:「現在朝廷缺個法官,你覺得誰可以勝任呢?」祁黃羊很誠懇地說:「祁午去做法官再合適不過了。」晉平公十分驚訝地說:「祁午是你的兒子啊,你推薦自己的兒子,難道不怕別人說閑話嗎?」祁黃羊說:「您是問我誰可以當法官,並沒有問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啊。」晉平公於是就派祁午當了法官。祁午辦事十分公正,處理案件果斷公正,受到了百姓的愛戴。

祁黃羊的行為受到了許多人的讚揚,連孔子都稱讚說:「祁黃羊這樣做很對,他推薦人,對外不排斥仇人,對內不迴避兒子。像祁黃羊這樣的人,可真是大公無私呀!」

後來,人們就用「大公無私」這個成語,來形容某人辦事公道、顧全大局、毫無私心。

大器晚成

三國時期,袁紹身邊有一位門客,名叫崔琰。他從小學習武藝,不過直到二十三歲才開

始讀《論語》、《詩經》等書籍。崔琰為人耿直,很有見識,朝廷的官員們對他十分推崇,連曹操都很敬重他。當時,袁紹手下的士兵非常殘暴,甚至挖開墳墓毀棄敵人的屍骨,於是崔琰勸說袁紹命令士兵不要這樣做,袁紹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就聽取了他的建議,並且封他為騎都尉。

崔琰後來跟隨曹操的時候,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曹操想立曹植為嗣子,崔琰就反對說:「自古以來的規矩都是立長子,怎麼能立小兒子呢?這是不可以的啊!」曹植雖是崔琰的侄女婿,但他也不偏袒,曹操很佩服他的公正。

崔琰在對人才的識別方面,有著獨到之處。崔琰有個堂弟名叫崔林,年輕時沒有什麼成就和名望,親戚朋友都瞧不起他。但是崔琰卻對這位堂弟相當器重,常常對別人說:「此所謂大器晚成者也,終必遠至。」意思是說,能做大事的人往往要經過長期的鍛煉,崔林將來一定會成大器。後來,崔林受到重用,先是在曹操手下擔任主簿、御史中丞等官職,後來在魏文帝曹丕朝中擔任司空,被封為安陽鄉侯,成為魏國的重臣。

「大器晚成」原意是大材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成器,後來常用以比喻一個人成材成名較晚。

倒行逆施

春秋時期,楚國有個人名叫伍奢,他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伍尚,小兒子叫伍員。伍奢和費無忌都是楚平王太子的老師。費無忌是個奸惡小人,常在楚平王面前說太子的壞話。楚平王聽信讒言,把太子派到邊境做官,讓他遠離自己。後來,費無忌又誣陷太子陰謀反叛。楚平王聽了非常生氣,又派人去殺太子。太子得到秘密通知後,就逃往宋國去了。伍奢去為太子說情,楚平王又把伍奢抓起來關進了監獄。

費無忌又無恥地對楚平王說:「伍奢的兩個兒子很有才幹,必須捉來殺了,否則會成為禍害的。」於是,楚平王派人去把伍尚、伍員騙來。伍員識破了這場騙局,並在他人的幫助下逃往宋國,最後到了吳國。他為了借吳國的兵力替自己報仇,就幫助吳王闔閭奪取了王位。

後來,伍員同吳王闔閭領兵進攻楚國,打進了楚國的國都。這時楚平王已死,伍員便把他的墳墓挖開,用鞭子狠狠地把楚平王的屍體抽了三百下。伍員的好友申包胥寫信責備他太過分了,伍員對送信的人說:「你替我謝謝申包胥,並告訴他,我報仇心切,就像行人趕路一樣,天快黑了,但離目的地還很遠,所以只好不擇手段,倒著走路,不能按常理辦事了。(原文是:『吾日暮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成語「倒行逆施」原指做事違反常理,不擇手段。現多指所作所為違背時代潮流或人民意願。

東施效顰

西施是春秋戰國時期越國的一位美女,與王昭君、楊玉環、貂蟬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

西施原名施夷光,天生麗質。那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圖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於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作用。

《莊子》裡面記載這樣了一個故事。當西施還在自己的家鄉生活時,有一次害心痛病而捂著心口,皺著眉走路。村子裡的人見到西施楚楚可憐的樣子,都覺得西施更加美麗了,對她的美貌讚不絕口。村子裡還有一個女子名叫東施,模樣長得非常醜陋,她看見後,認為西

施那種樣子非常好看,於是就模仿著西施,也捂著心口,皺眉蹙額地走在村莊里,想增加自己的美貌,博得別人的讚歎。可是,事與願違,人們見了她那種怪模樣,趕緊把門關上,不願見她;即使見了她,也避得遠遠的。她只知道西施眉頭皺看起來很好看,卻不知道西施皺眉好看是因為她本身就美麗無比。

後來,人們就用「東施效顰」來比喻模仿別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醜。有時也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根底差,學別人的長處沒有學到家。

對牛彈琴

春秋時期,魯國有個著名的音樂家,名字叫公明儀。他對音樂有極深的造詣,善於彈琴。他的琴聲優美動聽,人們聽到如此美妙的琴聲之後往往如醉如痴。

有一年的春天,他帶著琴來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的春風將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讓他心情非常舒暢。他環顧四周,發現不遠處有一頭大公牛正在吃草。他興緻勃發,突發奇想要為這頭公牛演奏一曲,於是他撥動琴弦,對著這頭公牛彈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雖然公明儀彈奏的曲子非常悅耳動聽,但是那頭吃草的牛兒卻根本不理會那高雅的曲調,仍然低著頭繼續吃草。因為公牛雖然能聽到琴弦發出的聲音,但是並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儀見美妙的琴聲並不能打動這頭不懂音樂的牛,非常無奈。過了一會兒,他又想出了一個辦法。公明儀撫動琴弦,彈出一段段奇怪雜亂的聲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蠅聲,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犢發出的叫聲。這時候這頭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麼似的,搖搖尾巴,豎起耳朵,聽了起來。

後來,人們就用「對牛彈琴」來比喻對愚蠢的人講深刻的道理,或對外行人說內行話,白白浪費時間;現在也用來譏笑人說話不看對象

對症下藥

東漢末年,有一位神醫名叫華佗(huàtuó)。他救死扶傷,醫術高超,給人治病的時候總是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作出準確的診斷,並提出正確的治療方法,深受人們的敬仰。

有一次,兩個地方上的小官吏倪尋和李延一同到華佗那裡看病,碰巧的是兩人的病情非常相似,都感覺頭疼發熱。華佗仔細為兩個病人作了檢查,然後說:「倪尋應該用瀉藥,而李延要吃發汗的葯。」

這兩個小官吏感到很不解,於是便問:「我們兩個人的病情是一樣的,為什麼吃的葯卻並不相同呢?」

華佗解釋說:「倪尋的身體外部並沒有什麼毛病,病是由於身體內部食物消化不良引起的;李延的身體內部很健康,病是由於外感風寒,受了涼而引起的。所以,雖然你們兩位的病情表現是一樣的,但是藥方卻應該根據不同的致病原因而有所不同。」

華佗隨即給兩人分別開了藥方,他們兩人買了華佗開的葯,剛剛吃了兩天,病就全好了。

當時的人們知道這件事情後,就用「對症下藥」來稱讚華佗的這種治療方法。

後來,人們將「對症下藥」作為成語,來比喻針對不同的客觀實際情況,採取不同的方法加以應對,從而妥善地處理問題。

多多益善

秦朝末年,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有一個很有軍事指揮才能的青年人,名叫韓信。他先是參加了項羽領導的起義軍,但項羽並不重用他,於是他又投靠了另一支農民起義軍的領袖劉邦,被劉邦任命為大將軍。他通過數年的征戰,指揮軍隊攻克了秦朝的國都並打敗了項羽,幫助劉邦建立了漢朝。

劉邦當了漢朝皇帝後,擔心手下的功臣們謀反,對韓信也逐漸失去了信任,於是設計將韓信抓了起來,但是並沒有治罪,只是降了韓信的官職,又將他從監獄裡放了出來。韓信知道這是劉邦畏忌自己的才幹,所以心裡悶悶不樂,經常推說有病而不去上朝。

劉邦明白了韓信的心思,於是就常常找韓信聊天,討論國事,並談論朝中各位將領的才能。有一次,劉邦問韓信:「你覺得我能統率多少軍隊呢?」韓信回答說:「陛下最多能統率十萬人的軍隊。」劉邦接著問道:「那你呢?」韓信從容地回答說:「我帶兵越多越好啊!」(原文是:「臣多多益善爾!」)劉邦笑道:「既然你帶兵打仗越多越好,為什麼以前還是被我逮住了呢?」韓信說:「陛下您雖然不善於帶領士兵打仗,但是您很善於率領和指揮將領,所以我就被您抓住了。」劉邦聽了哈哈大笑起來。

後來,人們就用「多多益善」來比喻越多越好。益,更加;善,好。

咄咄怪事

晉朝的時候,有個人名叫殷浩,他從小就用心苦讀,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因而學識十分淵博,善於表達,再加上又喜愛武藝,經常鑽研兵法,所以還精通各種戰爭謀略。

由於他才能出眾,就被當時的皇帝任命為建武大將軍,統率著揚州、豫州、徐州、兗州和青州五個州的軍隊。他擔任大將軍期間,率領部隊打了很多勝仗,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在一次戰鬥中,殷浩的軍隊打了敗仗,他便被免去官職流放到信安這個偏遠的地方。

殷浩到了信安之後,雖然表面上沒有任何反抗的言行,但內心裡卻是十分不滿,而且充滿了怨氣。人們不論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看到他,他總是要麼在靜坐發獃,要麼就在漫無目的地亂走,還用手在半空中比畫著寫字。大家暗中細細觀察後,才發現他原來一直在比畫著「咄咄怪事」這四個字。原來殷浩被罷官,事出突然,其中的原因連他自己也弄不明白。所以,他只是對空書寫「咄咄怪事」四字,來表現內心的迷惑和憤懣。

後來,人們引用「咄咄怪事」來形容不合常理、難以理解或者是令人驚訝的怪事情。咄咄,表示驚詫的聲音。

惡貫滿盈

商朝末年,國君商紂王暴虐無道,任用奸臣,殘殺忠良,激起了民憤,就連諸侯王也都覺得他不是一個明君。

當時,有一個西伯侯名字叫姬昌,他主張實施仁政,反對紂王的暴政。紂王便把他抓了起來,關在羑(yǒu)里這個地方。後來姬昌被釋放,他更加實施仁政,政治清明,國力日漸強大,其他諸侯王開始紛紛歸順他。

姬昌去世後,他的兒子姬發繼位當了諸侯王。姬發起兵討伐商紂王,得到了其他諸侯的響應。大軍向東渡過黃河,向商朝的國都進發,最後在牧野這個地方與紂王的軍隊交戰,打了一場大仗。紂王軍隊中的戰士也對紂王心懷不滿,所以在交戰的時候紛紛調轉武器,進攻紂王。紂王見大勢已去,便自殺了,商朝由此滅亡。

姬發出兵東征之前,曾向全軍發布了誓師宣言《泰誓》。宣言列舉了商紂王的種種滔天罪行,並說:「商罪貫盈,天命誅之。」意思是說,商紂王罪大惡極,壞事做絕,就像穿在繩子上的錢幣一樣,已經穿滿了整根繩子。對這樣的人,上天命令我們一定要殺了他。

後來,人們總結出「惡貫滿盈」作為成語,指所犯罪惡如繩貫錢,已周遍滿溢,比喻罪

大惡極,末日已到。

反客為主

三國時期,劉備統率大軍前去攻打漢中。漢中的守將夏侯淵得到消息後,馬上派人通知上司曹操,曹操聽說後大吃一驚,立刻親自率兵四十萬前往抵禦劉備的軍隊。

夏侯淵知道曹操的援軍馬上就到,便派夏侯尚帶兵進攻。劉備的將領黃忠見曹軍前來挑戰,就派大將陳式去迎戰。夏侯尚和陳式交戰了幾個回合之後,夏侯尚便假裝戰敗想要逃走,陳式乘勝追擊。誰知走到半路,山上突然滾下來很多大木頭,砸中了陳式,夏侯淵便生擒了陳式。

黃忠聽到部下的報告後,連忙去和謀士法正商量。法正說:「夏侯淵這個人很浮躁,有勇無謀。我們可以採取步步為營的辦法,激勵軍隊向前推進,然後引誘夏侯淵來戰,從而捉住他,這就是反客為主的戰法。」

黃忠採納了他的建議,將陣地穩步向前推進。夏侯淵見蜀漢軍隊不斷向自己這邊推進,便組織人馬進行反擊,派夏侯尚率軍出戰。結果,夏侯尚與黃忠一交手就被活捉了。

夏侯淵非常生氣,出兵包圍了黃忠的軍隊,還破口大罵。可是,任憑夏侯淵怎麼辱罵,黃忠就是不出戰。時間慢慢過去,曹軍越來越疲憊。這時黃忠突然出戰,夏侯淵來不及防範,被黃忠一刀砍成了兩段,曹軍大敗。

後來人們就用「反客為主」來表示客人反過來成為主人,比喻變被動為主動。

分道揚鑣

南北朝時期,北魏的元齊為朝廷立下了大功,被封為河間公。他有一個兒子,名叫元志。元志精明能幹,很有文才,被任命為洛陽令。

有一年,北魏孝文帝採納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議,將都城由山西平城遷到河南洛陽。按照當時的封建禮節,官職低的元志應該給官職高的李彪讓路,但元志生性倔強,不肯避讓。他們兩人爭執不下,只好一起前往皇宮去請孝文帝裁決。李彪說:「御史中尉是皇上的重臣,作為官職比我低的洛陽令,元志不應該搶道。」元志說:「我是洛陽這個地方的最高行政長官,凡是住在洛陽的人,不管是誰,統統編在我的戶籍本中,御史中尉也在我的管理範圍之內,我為什麼要給李彪讓路呢?」

孝文帝見自己手下的兩個大臣發生爭執,而且各有各的道理,便和稀泥說:「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道揚鑣。自今以後,可分路而行。」意思是說,洛陽是我國的都城,你們雙方各有職責,那麼就把路分開作為兩部分,你們各自驅車在一邊走。從今以後,誰也不要搶佔誰的道路。

元志和李彪從皇宮出來以後,馬上用標尺量路畫線,每人各走半邊,也就相安無事了。

後來,人們用「分道揚鑣」作為成語,比喻志趣、目標各不相同,所以最好各走各的路,互相不干涉。鑣,馬勒口;揚鑣,舉鞭驅馬前進的意思。

分庭抗禮

一天,孔子和學生們在樹林里休息。學生們讀書,孔子彈琴。一條船停在附近的河岸邊,一位漁夫靜靜地聽孔子彈奏。孔子彈完了,漁夫招手叫來孔子的學生子貢和子路,問了孔子的情況,又說了幾句寓意深刻的話,就轉身走了。

子貢把漁夫的話告訴了孔子,孔子追上漁夫表示要虛心求教。於是,漁夫就和孔子暢談起人生的道理來。孔子謙卑地對漁夫說:「我願意做您的學生,得到您的教誨。」漁夫沒有答應他,獨自划船走了。這時,顏淵把車子拉了過來,子路請孔子上車。可是孔子仍然獃獃

地望著漁夫遠去的方向,直到水波平靜下來,聽不見槳聲了,才登上車子。

子路問孔子:「我為您駕車已經很久了,不曾看見先生對人如此謙恭尊敬。就是天子和諸侯見到您,也是相對行禮,平等相待,您還帶有點自尊的神色呢。(原文是:『由得為役久矣,未嘗見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萬乘之主,千乘之君,見夫子未嘗不分庭伉禮,夫子猶有倨傲之容。』)但今天,那個漁夫漫不經心地站著,而您卻彎腰弓背,先施禮後說話,是不是太過分了呢?」孔子便向他說明了如此謙卑的原因。

「分庭伉禮」是說賓主相見,分別站在庭中兩邊,相對行禮,平等相待。伉,對等。現在寫作「分庭抗禮」,用來比喻平起平坐,或表示互相對立。

奉公守法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足智多謀,英勇善戰,立下顯赫的功勛。趙惠文王封趙奢為馬服君,官列上卿。

趙奢原來是一個普通的收取田稅的官吏。他對趙王一片忠心,收稅時大公無私,一視同仁。

有一次,他到趙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趙勝家去收田稅,誰知道趙勝的管家蠻橫不講理,就是不肯繳納田稅。趙奢根據當時的法律,嚴肅地處理了這件事,殺了趙勝手下九個參與鬧事的人。趙勝知道後,大發脾氣,揚言要殺趙奢。趙奢知道趙勝要殺自己,不但沒有躲避,反而找到趙勝,對他說:「您是趙國王族的貴公子,卻放縱管家違反法律。如果大家都不遵守法律,國家必然衰弱。國家一旦衰弱,其他國家就會來侵犯我們,甚至把我們滅掉。到那個時候,您還能保持現在這樣的富貴嗎?但是,您要是能夠奉公守法,那麼百姓也會以您為榜樣,天下就會穩定,國家也就強盛起來了。您身為王族公子,怎麼能不重視國家的法令呢?」

趙勝聽了這一番話,知道趙奢是個有才幹的人,於是就在趙惠文王面前建議提拔趙奢。趙惠文王聽從了趙勝的建議,任命趙奢為統管全國賦稅的官吏。從此,趙國的賦稅公平合理,百姓富足,國庫得到了充實。

後來,人們就用「奉公守法」這個成語,指某人嚴格地遵守國家的法律制度,做事非常規範。

赴湯蹈火

東漢末年,劉表擁兵十萬,稱雄荊州。他外表儒雅,但內心多疑。當時曹操和袁紹都想拉攏劉表,但劉表卻不知道該歸順誰。有一天,劉表的屬下韓嵩說:「曹操他一旦擊敗了袁紹,就會移兵進攻我們,那時將軍您就難以抵抗了。所以歸附曹操乃是萬全之策。」劉表說:「如今天下大亂,未知所定,我也難以適從。目前曹操住在許昌,你替我前去探一下他們的虛實如何?」韓嵩說:「我是您的臣下,自當為您效勞,就是赴湯蹈火,我也勇往直前,在所不辭。如果將軍已作出歸順曹公的決策,那麼派我進京是完全正確的。如果您主意未定,就派我進京,天子封我一官,我就是天子之臣,按道義就不能再為將軍效勞了。那時,將軍就不要為難我了。」劉表含糊其辭地要他去一趟再說。

韓嵩到了京城後,受曹操控制的漢獻帝封他為零陵太守。劉表得知後,認為這是韓嵩對自己的叛逆,準備等韓嵩回來後就殺了他。韓嵩一進門,劉表大罵:「韓嵩逆賊,竟敢叛我!」韓嵩說:「我早已有言在先。今日是將軍辜負我,不是我辜負將軍!」劉表啞口無言。劉表的妻子見此情景,便悄悄地勸諫道:「韓嵩是本地頗有影響的人物,況且他理直氣壯,誅殺他恐難以服眾。」劉表自知理虧,只得下令赦免了韓嵩死罪。

後來,人們就用「赴湯蹈火」來形容即使面對滾燙的熱水和熊熊大火,也勇往直前,比喻不避艱險。湯,熱水。

負隅頑抗

戰國時,有一年齊國發生饑荒,許多人餓死。孟子的弟子陳臻對孟子說:「老師,您聽說齊國鬧饑荒了嗎?人人都以為老師您會再次勸說齊王,請他打開棠邑的糧倉救濟百姓。我看不能再這樣做了吧?」孟子回答說:「再這樣做,我就成為馮婦了。」接著,孟子向陳臻講述了有關馮婦的故事。

春秋時期,晉國有個人名叫馮婦。他原來是個獵人,是個有名的打虎能手,但是不知道什麼原因,後來卻不幹這行了。他發誓說:「今後死也不再和這些野獸打交道了。」

有一天,他到野外去溜達,看見一群人正在追捕一隻大老虎。老虎跑到一座山下,背靠大山的角落,在與人們搏鬥,沒有人敢接近它。(原文是:「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打虎的人看見馮婦來了,就十分熱情地前去迎接他,希望他來幫忙。馮婦看到這樣的情景,覺得不出手相助的話,眾人會有生命的危險,於是就捲起衣袖參加到打虎的隊伍中來。馮婦的勇猛絲毫不減當年,經過一場激烈的搏鬥之後,老虎終於被馮婦打死了。對馮婦幫助打老虎這件事情,很多人都稱讚他是為民除害的大英雄,但也有人譏笑他不遵守自己的誓言,又重操舊業去打老虎。

人們常用它來比喻敵人依靠某種條件頑固抵抗,堅持不投降。

負,依靠;隅,同「嵎」,山勢彎曲險要的地方。

感恩圖報

春秋時期,吳國的大將軍伍子胥帶領士兵要去攻打鄭國。鄭國的國君鄭定公說:「誰能讓伍子胥把士兵帶回去,不再攻打我國,我一定重賞他!」可惜一連三天都沒人想出好辦法。

到了第四天早上,一個年輕的漁夫跑來找鄭定公說:「我有辦法讓伍子胥不來攻打鄭國。」鄭定公一聽,馬上問道:「你需要多少士兵和馬車?」漁夫搖搖頭說:「我不要那些,也不用食物,我只用我這根划船的槳。」

說完,漁夫便跑到吳國的兵營找伍子胥。他一邊唱著歌,一邊敲打著船槳。伍子胥看到後,問漁夫:「年輕人,你是誰啊?」漁夫回答道:「你沒看到我手裡的船槳嗎?當年我父親就是用這根船槳救了你啊。」伍子胥想了想,便說:「我想起來了,以前我逃難的時候,一位漁夫救了我,我一直想報答他呢,原來你就是他的兒子。你怎麼在這裡呢?」漁夫說:「還不是因為你們要來攻打我們。鄭定公說誰能讓你們退兵,他就重賞誰。希望伍將軍看在我死去的父親救過您的面上,就不要攻打我們了。」伍子胥感嘆一聲,說:「是你父親救了我,我才能當上大將軍的。好吧,這個恩情我一定會報答的。」說完,伍子胥就下令撤兵回國了。

後來人們就用「感恩圖報」比喻別人給自己的恩惠要感激,並要想辦法報答。

各自為政

戰國時候的史書《左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鄭國的公子歸生聽了楚國的意見,準備出兵攻打宋國。宋國派華元、樂呂帶兵抵抗,兩軍在大棘這個地方安營紮寨,準備打仗。

在大戰來臨之前,宋國的主帥華元為了鼓舞士氣,便殺羊犒勞眾位將士。但是,他在犒勞將士的時候卻忘了賞給他的車夫羊斟肉吃。羊斟因此懷恨在心,總想找個機會報復華元。

到了作戰的時候,羊斟心裡想:平時你不把我放在心上,今天我就讓你看看我的厲害。

他正想著,華元來找他駕車了。羊斟不聲不響地把車準備好,叫華元上車。華元上了車,走到半路的時候,羊斟便對華元說:「前些天犒勞將士,分羊肉的事由你做主;今天我駕車,那麼往哪裡走,則由我做主了。」(原文是:「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說著,便快馬揚鞭,把華元的戰車徑直趕到鄭軍的陣地上去了,華元稀里糊塗地就成了鄭軍的俘虜。

後來人們把羊斟的話概括為「各自為政」,用來表示按照個人的主張辦事,不顧及整體,也不與別人協作。為政,管理政事,泛指行事。

恭敬不如從命

很久以前,有一個剛過門的新媳婦。雖然她賢惠勤勞,但是公公婆婆總是看她不順眼,不滿意她的所作所為。

有一年的冬天,婆婆突然要這個兒媳婦給她做筍湯喝。兒媳婦一邊答應著一邊就給婆婆做,一會兒工夫就給婆婆做好了,並送到了飯桌上。另一個兒媳對此感到十分奇怪,問她說:「現在是寒冬臘月,哪來的嫩筍啊?」這個媳婦說:「我先答應著,以恭敬順從來避免婆婆的責罵罷了。確實沒有地方能找到嫩筍啊,這是我很早以前就儲藏好的筍。」不久,婆婆聽到了這番話,覺得自己以前對這個兒媳婦確實太不公正了,於是就改變態度,開始對她憐愛有加。從此婆媳關係越來越好,一家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根據這個事,當地的人編了個順口溜:「臘月煮筍羹,大人道便是;恭敬不如從命,受訓莫如從順。」後來,前兩句被省略,後兩句留下來,成了諺語,意思是說:對一個人表示恭敬,不如順從他的意思;接受一個人的教訓,不如順從他的要求。

再後來,「恭敬不如從命」就成了一個常用的成語,表示與其態度謙恭有禮,不如遵從人家的意見,常用作表示接受對方款待或者饋贈時的應酬語。

苟延殘喘

有一天,東郭先生突然想到北方的中山國去找個官做做,於是他收拾行裝後便騎驢上路了。東郭先生騎著驢,走著走著,不知怎麼就迷了路。他看見前面塵土飛揚,又不知道自己在什麼地方,心裡感到很害怕。

突然,一隻狼跑到他面前,伸著脖子哀求道:「先生不是很願意幫助有困難的人嗎?現在趙簡子正在追捕我,您能讓我早點躲進您的書袋裡,使我垂危的生命暫且延續下去嗎?(原文是:『何不使我得早處囊中以苟延殘喘乎?』)將來如果我有出頭之日,先生就是我的救命恩人了。」東郭先生聽了狼的這番話,心一軟,就把狼藏進了書袋。

等追捕狼的趙簡子走遠了,東郭先生才把狼放出來。這時,狼突然目露凶光,狡猾地說:「謝謝你救了我,不過我現在餓極了,你心腸這麼好,就讓我把你吃了吧。」說完就朝東郭先生撲了過去。正在這危急時刻,正好來了一個獵人,一箭就把狼射死了。

後來,人們就用「苟延殘喘」作為成語,比喻暫時勉強維持生活。苟,暫且,勉強;延,延續;殘喘,臨死前的喘息。

瓜田李下

唐朝唐文宗時,大書法家柳公權忠良耿直,能言善諫,擔任工部侍郎。當時有個叫郭寧的官員把兩個女兒送進宮中,於是皇帝就派郭寧到郵寧做官,人們對這件事議論紛紛。

有一天,唐文宗問工部侍郎柳公權:「近來人們對朝廷有什麼議論?」柳公權回答說:「您派郭寧做地方主官,有些人贊同,也有些人表示反對。」文宗聽後,皺了皺眉頭,顯出不太高興的神情。過了一會兒,唐文宗對柳公權說:「郭寧做官一向沒有什麼過失,今天以

金吾大將的身份去做個主官,這還有什麼不妥當的地方嗎?」柳公權說:「按照郭文對國家的功勞,派做主官是無可非議的。只是聽議論的人說,郭寧是因為進獻了兩個女兒入宮,才得到這樣的官職的。」文宗聽了柳公權的這些話,趕緊解釋說:「郭寧的兩個女兒進宮不是獻給我的,而是去伺候太后的。」柳公權說:「瓜田李下的嫌疑,怎麼能跟每個人都說得清呢?」

柳公權所引用的「瓜田李下」,出自一首題為《君子行》的古樂府:「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那意思就是說,當站在瓜田裡面的時候,最好不要彎下身子去提鞋子;站在李子樹下的時候,最好不要伸出手去整理頭上的帽子。以此來避免偷瓜和李子的嫌疑。

後來,人們常用「瓜田李下」來比喻容易使人產生嫌疑的地方。

好逸惡勞

東漢和帝時,有一位太醫,名叫郭玉。郭玉從小就跟著老師學習把脈和針灸,他醫德高尚,治好了很多病人。當他給那些貧賤的人治病時,治癒率很高。但是當他給那些王孫貴族們治病的時候,卻常常發生治不好的情況。

有一次,漢和帝的一位貴人(嬪妃的稱號)得了病,為了讓郭玉給診治,漢和帝就讓這位貴人換上一般人的衣服,並且改換了地方,讓郭玉去看病。

郭玉不知道這個病人就是皇帝的貴人,他詳細地詢問了病情之後,便按部就班地應用針灸療法,一針就治好了她的病。

漢和帝非常奇怪,就問郭玉這是什麼原因。

郭玉回答說:「用針灸治病,位置差一點兒也不行。當我給王公貴族們治病的時候,他們高高在上,我心裡很害怕。因此,使我在四個方面很為難:一是我不能隨意進行診治;二是怕他們自己不注意,耽誤治療;三是怕他們體質不好,不能用足夠劑量的葯;四是怕他們好逸惡勞。因此,他們雖然也是我治療過的,但是有時候就不容易痊癒。」

漢和帝聽了,認為郭玉說得很有道理。

後來,人們就用「好逸惡勞」來形容某人貪圖安逸,厭惡勞動。逸,安逸;惡,討厭,憎恨。

後來居上

汲黯是西漢武帝時代人,以剛直正義、敢講真話而受人尊重。他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節,講求實效。雖然表面上不那麼轟轟烈烈,卻能把一個郡治理得井井有條,因此,朝廷把他從東海太守調到朝廷擔任主爵都尉——一個主管地方官吏任免的官職。

有一次,漢武帝說要施行儒家的仁義之政,為老百姓辦好事了。沒等皇帝把話說完,汲黯就說:「陛下內心裡那麼貪婪多欲,表面上卻要裝得實行仁政,這是何苦呢?」一句話把皇帝噎了回去。漢武帝登時臉色大變,宣布罷朝,滿朝文武都為汲黯捏著一把汗,擔心他會因此招來大禍。武帝回到宮裡以後,對身邊的人說,汲黯這個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從此以後,汲黯的官職再也沒有提升。他當主爵都尉的時候,公孫弘、張湯都還是不起眼的小官。後來,他們一個勁兒住上升,公孫弘當上了丞相,張湯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還蹲在原地沒動窩。有一天,汲黯對漢武帝說:「陛下使用群臣,跟劈柴一樣,越是後來的越放在上面啊!」(原文是:「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後來者居上。」)漢武帝當然聽得出這是發牢騷。於是,他轉臉對臣下們說:「人真是不能不學習啊!你們聽汲黯說話,越來越離譜了!」

後來人們將汲黯的比喻概括成成語「後來居上」,但是意義卻發生了改變,用來形容後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

囫圇吞棗

古時候,有一個醫生,很喜歡給別人介紹水果的吃法。有一次,他在介紹生梨和棗子的功用時,說道:「吃生梨對人的牙齒有好處,但是對人的脾臟有害處。吃棗子則恰好相反,對脾臟有好處,對人的牙齒卻有害處。」旁邊有一個獃子聽了之後,馬上自作聰明地說:「我倒是有一個好辦法,既可以收到生梨和棗子的功效,又可以避免它們的害處。」

那位醫生很感興趣,便問道:「你有什麼好辦法呢?」獃子得意地說:「我吃生梨的時候,只用牙齒咀嚼,而不咽到肚子里去,這不是可以讓生梨有益於牙齒,而避免了它對脾臟的傷害嗎?」旁邊有人聽了這話就問:「那麼棗子怎麼吃才好呢?」獃子不以為然地說:「這還不簡單嗎?等我吃棗子的時候,我就不用牙齒咬,一口吞到肚子里就是了。這樣就可以讓棗子對脾臟起到好的作用,又不至於傷害牙齒。」

醫生聽了反問道:「你吃生梨不咽,腸胃沒有吸收,怎麼能有益於牙齒呢?你吃棗子一個一個地囫圇吞下去而不咀嚼,腸胃能消化嗎?又怎麼能對人的脾臟有好處呢?」這個獃子無話可說了。

後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囫圇吞棗」作為成語,通常用來比喻讀書和學習不求消化、理解,就好像把棗子整個地吞下去一樣,並沒有真正成為自己的學問。

畫餅充饑

三國時期,魏國有一個名叫盧毓的人,他是前朝東漢名臣盧植的小兒子。盧毓為人忠厚,學識淵博,魏文帝把他提拔為侍中。在職三年,盧毓對魏文帝曹丕提出過很多好的建議,魏文帝最初不太高興,但是後來見他忠心耿耿、踏踏實實,就提拔他做了吏部尚書。接著,魏文帝要盧毓推薦一個與他自己差不多的人接替侍中的職務,盧毓推薦了鄭沖。魏文帝說:「鄭沖這個人你不推薦我也知道,你重新推舉一個我不知道的人吧。」盧毓推舉了阮武和孫邕二人。後來,魏文帝選擇孫邕擔任了侍中。

有一次,魏文帝對盧毓說:「國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關鍵就在你了。選拔人才,不要只看那些有名聲的,名氣不過像在地上畫的餅一樣,是不能吃的。」盧毓回答說:「靠名聲不可能得到真正有才能的人,只能發現一般的人才。我以為好的辦法是對他們進行考核,看他們是否真有才學。現在廢除了考試法,全靠名譽提升或降職,所以真偽難辨,虛實混淆。」魏文帝採納了盧毓的意見,下令制定考試法,用推薦和考試相結合的辦法錄用人才,受到了人們的稱讚。

現在,人們就用「畫餅充饑」來比喻只憑虛名、空談或者空想藉以自我安慰,而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揮汗如雨

春秋時期,齊國的相國晏子,能言善辯,非常機智。

有一次,齊王派晏子出使楚國。因為他是一個小矮個兒,所以楚國的門衛想戲弄他,就在大門旁邊開了一個小門,讓晏子從小門進去。晏子看到這種情況偏偏不進去,他說:「我聽說,人有人門,狗有狗洞。出使狗國的人,才從狗洞進去。今天,我是到你們楚國來的,請問楚國是狗國嗎?如果楚國不是狗國而是人國,我就應該從大門進去。」楚國的門衛無話可說,只好讓他從大門進去。

晏子見到了楚王,楚王想戲弄他,就問:「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晏子回答說:「齊

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如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意思是說,齊國的臨淄有三百多條街道,人多得張開衣袖就會使大地變成一片涼陰,揮一下額頭上的汗水就像天上下大雨一樣,一到街上就肩靠著肩、腳跟著腳,怎麼能說沒有人呢?」楚王說:「既然如此,為什麼要派你來當使者呢?」晏子嚴肅地回答說:「我們齊國派使者的原則是——按其好壞,各有所用。好的使者就派往好的國家,不好的使者就派往不好的國家。我是最不好的使者,就派到你們楚國來了。」楚王聽了哭笑不得,也不敢再戲弄晏子了。

後來,人們用「揮汗如雨」來形容天氣太熱,流汗很多;用「比肩繼踵」表示人多,十分擁擠。踵,腳後跟。

既往不咎

春秋時期,魯哀公對祭祀土地神這件事情非常重視。在國家遇到外敵侵擾而出兵打仗時,他也把土地神的牌位帶在身上。他認為土地神對所有的國家大事都有著很強的支配作用,因而對它十分虔誠恭敬。既然要祭祀土地神,就需要替它立一個木製的牌位,而牌位用什麼木材比較好呢?這個問題卻難倒了魯哀公。

有一天,魯哀公派人把孔子的學生宰我找來,問道:「做土地神主的牌位用什麼木材最好呢?」宰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板栗木。」

後來,孔子知道了這件事,認為宰我的答覆非常荒唐,毫無根據,於是把他叫來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教育。孔子語重心長地對宰我說:「已經做了的事,不用再解釋了;已經做完的事,也不要再勸諫了;已經過去的事,也不要再責怪了。(原文是:『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今後你說話一定要小心謹慎,尤其是在國君面前,更不能不懂裝懂。不然,一旦話說出口,後悔就來不及了。」

後來,人們就引用「既往不咎」表示過去做錯了的事不再加以責備。既,已經;往,過去;咎,責備。

家喻戶曉

古代的一本名叫《烈女傳》的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古時候,有一個姓梁的女子,人稱梁姑,帶著自己的兩個孩子,跟她的哥哥一家人住在一起。

有一天,哥哥和嫂嫂下地幹活去了,梁姑就在家獨自照看著哥哥的一個兒子和她的兩個孩子。當她在屋外的庭院里洗衣服的時候,屋裡突然著起了熊熊大火,烈火將三個小孩子堵在屋子裡,情況十分危急。

梁姑奮不顧身地衝進屋子裡,想先把哥哥的孩子救出來,但是因為屋子裡濃煙滾滾,根本分不清哪個孩子是自己的小侄兒,所以等她把孩子抱出來一看,卻發現得救的是自己的兒子。這時候,火勢越來越猛,再進去救孩子的話她自己都有生命危險。她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捶胸大哭,心裡想:這怎麼得了啊!要是我不能把哥哥的孩子救出來,自己的孩子卻得救了,這樣一來,家家戶戶不都會知道我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小人了嗎?那麼我以後將再也沒有臉去面對我的哥哥和嫂嫂了啊!不行,即使衝進去被燒死,我也得把自己的侄兒救出來!於是,她冒著生命危險再一次衝進了已成火海的茅草屋,結果孩子沒有被救出來,她自己也被燒死了。

後來人們就用「家喻戶曉」來表示一些人物、故事或者事件每家每戶都明白,人人都知道的意思。喻,明白;曉,知道。

箭在弦上

東漢末年,全國各地的軍閥經常為了爭奪地盤而發動戰爭。在河北的軍閥袁紹手下,有

一位掌管文書工作的大才子名叫陳琳。當時另一個軍閥曹操的勢力增長很快,對袁紹的威脅越來越大,於是袁紹就決定討伐曹操。

有一天,袁紹把陳琳找來,讓他寫一篇聲討曹操的戰鬥檄文。於是,陳琳就按照袁紹的意思起草了一篇名為《為袁紹檄豫州》的檄文。在這篇文章里,陳琳不但曆數了曹操本人的各種罪狀,連曹操的祖宗三代也辱罵了一番。

曹操經常犯頭痛病。這天,正犯病時,曹操看到了手下人送來的這篇檄文。由於文章寫得生動精彩,曹操竟然越看越興奮,連頭也不疼了。雖然曹操對陳琳在文章中痛罵自己和自己的祖輩也非常氣憤,但是他還是非常欣賞陳琳的才華,並為陳琳服務於袁紹感到惋惜。

後來曹操打敗了袁紹,陳琳歸順了曹操。有一天,曹操問陳琳:「當初你寫檄文聲討我,只罵我一個人就行了,為什麼連我的祖宗三代也罵呢?」陳琳說:「那時我在袁紹手下做事,他命令我寫,我就寫了。這就好像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啊。」曹操理解陳琳當時的處境,就沒有責罰他,以後也再沒有提起這件事。

後來,人們就用「箭在弦上」來比喻形勢十分緊迫,事情已經到了不得不做的時候了。有時也與「不得不發」連用。

江郎才盡

南北朝的時候,河南考城這個地方出了一個文學家,名叫江淹。江淹從小就失去了父親,與母親相依為命。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江淹讀書十分用功,在年輕的時候就能寫得一手好詩文,成為當時負有盛名的文學家,人們稱他為「江郎」。不久他就受到了朝廷重用,當上了大官。然而,生活條件的優裕使江淹不願再去刻苦讀書,他也越來越脫離下層人民的生活,因此到晚年的時候,文章不但沒有寫得更好,而且越來越退步。對此,人們有很多傳說。

有的說,有一次江淹外出乘船停靠在禪靈寺旁邊的河裡,夜裡睡覺的時候夢見一個自稱是張景陽的人向他討回過去借的一匹綢緞,江淹便從懷裡拿出自己剩下的幾尺綢緞還給了他。從此,江淹的文章水平就大不如前了。

也有人說,有一天江淹在涼亭里睡覺,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一個叫郭璞的人對他說:「我有一支五色筆放在你那裡已經很多年了,現在應該是還給我的時候了。」江淹摸了摸懷裡,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筆來,於是他就把筆還給了郭璞。從此以後,江淹就再也寫不出美妙的文章了。因此,人們都說江郎的才華已經用盡了,人們於是就把這個故事概括為「江郎才盡」。

後來人們就用「江郎才盡」來比喻某人的才思減退或者本領用完的意思。江,江淹;郎,古代人對男子的美稱;才,才思,才情;盡,空,完。

驕兵必敗

漢朝時,軍隊經常在周邊地區和匈奴國的軍隊發生戰爭。公元前68年,雙方又發生了一次戰爭,漢軍佔領了車師國,匈奴於是派騎兵襲擊車師國。

聽到這個消息,當時的皇帝漢宣帝趕忙召集群臣商量對策。在群臣中有兩種意見:將軍趙充國主張攻打匈奴國,使他們不再騷擾車師國;而宰相魏相則不以為然,他對漢宣帝說:「近年來匈奴並沒有侵犯我們的邊境,我們邊境上的老百姓生活困難,怎能為了一個小小的車師國再去攻打匈奴呢?況且我們國內還有許多事情要做,不但有天災還有人禍。官吏需要治理,違法亂紀的事情也在增多。現在擺在眼前的事情不是去攻打匈奴,而是整頓朝政,治理官吏,這才是大事。」接著,魏相又指出了攻打匈奴的後果:「如果我們出兵的話,即使

是打了勝仗,也會後患無窮。因為如果仗著國家強大、人民眾多而出兵攻打別人,炫耀武力,這樣的軍隊就是驕橫的軍隊,而驕橫的軍隊一定會滅亡的。(原文是:『恃國家之大,矜民人之眾,欲見威於敵者,謂之驕兵,兵驕者滅。』)我們漢朝的軍隊應該做一支文明而威武的軍隊,而不是驕橫的軍隊啊!」漢宣帝認為魏丞說的有道理,便採納了他的意見,沒有出兵去攻打匈奴。

後來,人們便用「驕兵必敗」來比喻自負強大而輕敵的軍隊必會打敗仗。驕,驕橫;兵,軍隊。

驕奢淫逸

春秋時代,衛庄公有兩個兒子,一個是太子完,另一個小兒子名叫州吁。衛庄公非常寵愛州吁,因此州吁非常任性,生活放蕩,只知道貪圖享受、吃喝玩樂,到處惹是生非,專橫霸道。但是衛庄公卻任由他的寶貝兒子亂來,並不管教。

衛庄公的大臣石碏(què) 擔心州吁這樣下去,長大以後不僅不會有所作為,而且對衛國的生死存亡也會產生很嚴重的消極影響。於是石碏便勸衛庄公說:「愛孩子,就必須用正確的方法去教育,一定要讓孩子走上正路。而驕橫、奢侈、荒淫、安逸,就意味著要走上邪路了。(原文是:『驕奢淫逸,所自邪也。』)」可是衛庄公根本不聽石碏的勸告,仍舊加倍地溺愛州吁。

衛庄公死後,太子完繼承了王位,史稱衛桓公。然而衛桓公沒有當上幾天國君,州吁就把哥哥衛桓公殺死而自立為國君。衛國的大臣和人民對殺害國君的殘暴行為非常憤怒,都認為州吁是一個毫無仁義道德的壞蛋。於是,大臣石碏暗地裡聯合陳國的國君把州吁給殺掉了。

後來,人們引用「驕奢淫逸」作為成語,來形容放縱奢侈、荒淫無度的生活方式。

狡兔三窟

戰國時,齊國宰相孟嘗君家中養了三千門客,其中一個名叫馮諼(xuān)。有一次,孟嘗君讓馮諼到他的封地薛邑去收債。臨走前,馮諼問孟嘗君收債之後買點什麼東西回來,孟嘗君說:「你看我家缺少什麼你就買什麼吧。」馮諼到了薛邑後就和債民們說:「孟嘗君不要你們還債了。」說完,馮諼當眾把賬單全部燒掉了,薛邑百姓為此非常感激孟嘗君。馮諼回去,孟嘗君問道:「你怎麼這麼快就回來了?給我買什麼東西了嗎?」馮諼說:「我覺得你家什麼都有,所以就自作主張給你把『義』買回來了。」孟嘗君聽了很不高興。

一年後,齊王罷免了孟嘗君的宰相之職,孟嘗君只好回到封地薛邑。薛邑的男女老幼都去迎接他,孟嘗君這時才體會到馮諼為他買「義」的意義。可是馮諼卻對他說:「狡猾的兔子有三個藏身的洞(原文是『狡兔有三窟』),才能免除一死。如今你才有一個洞,還不能放寬心啊。讓我再替你開兩個洞吧。」接著,馮諼到了魏國,對魏王說:「孟嘗君這個人非常能幹,凡是接待他的諸侯,都能富國強兵。」魏王相信了,便把丞相的職務留給孟嘗君。齊王聽到這個消息之後,馬上用更隆重的禮節去請孟嘗君再回去做宰相。馮諼這個時候才說:「現在三個洞都修好了,你可以放心墊高枕頭睡覺,無憂無慮了。」

後來,人們用「狡兔三窟」來比喻藏身的地方多,便於避免災禍。現在多用於貶義。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明朝的時候,杭州有個賣水果的人,很會儲藏柑橘。他保存的柑橘經過一個冬天和一個夏天都不會腐爛,柑橘皮又紅又滋潤,飽含著水分,像寶石一樣,非常美麗。柑橘的價格雖然很高,買的人卻不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傑財富樂園 的精彩文章:

100句千古名句,人生至理,助你提升人生層次

TAG:天傑財富樂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