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何有歐盟、非盟、阿盟,還有北約、獨聯體、拉美議會,但就是沒有亞盟?

為何有歐盟、非盟、阿盟,還有北約、獨聯體、拉美議會,但就是沒有亞盟?

世界按聯合國工作語言和主流文化區域可分為七大區域:歐洲、歐亞地區(俄語)、亞洲(漢語與英語)、亞非地區(阿語)、非洲(法語)、拉美(西語)、美大地區(英語)。

亞洲之所以沒有聯盟,與所處的歷史環境和當下的局勢有關。

所有聯盟的參與者都有相同的目的:利益與安全。

最典型的,也是影響力最大的歐盟,歐盟在二戰之後成立,由法,意,荷,比,盧以及聯邦德國於1951年簽字成立的煤鋼共同體,一來為了防止德國重新發動戰爭,二來為了經濟復甦。共同體經濟發展成果顯著,不久之後歐洲各國紛紛加入,經濟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隨著冷戰的開始,原本就已經形成的歐盟與美國聯合,成立北約,其目的是為了防止蘇聯的入侵,保護自身安全。

與之對應的,蘇聯為了防止美國的攻擊,於是與東歐國家聯合,成立華約組織,蘇聯解體後,華約也解散了。

拉美議會,非盟,阿盟,建立的重要原因在於這些國家實力普遍較弱,面對險惡的國際環境,只有抱團才能說的上話,才能維護利益。

能夠看得出來,組建聯盟要麼是經濟利益,要麼純粹是為了安全,這就要求聯盟內部必須消除分歧。

比較大的聯盟都成立於二戰之後,但是具體到亞洲,情況複雜的多。

亞洲無法創建自己的聯盟,關鍵在於以下幾點。


1.內部分歧嚴重

二戰結束之後,亞洲國家紛紛獲得解放,但是內部的分歧並沒有徹底消失,分歧主要包括兩個。

(1)日本與被侵略國。

由於日本在歷史遺留問題上的態度,至今沒有獲得亞洲各國的原諒,自然也不會與之建立聯盟關係,即使建立了也十分脆弱。

例如韓國和日本同在美國的管控之下,但是兩國矛盾不斷,從來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緩和。

(2)意識形態。

二戰之後的亞洲在意識形態上是分裂的,一部分國家靠近蘇聯,另一部分則投靠美國,而美國與蘇聯水火不容,所以很多國家處於對抗狀態,例如越南戰爭中,韓國人就加入了美軍,與越南進行戰爭。


2.經濟體制

不同的社會制度奉行不同的經濟體制,在亞洲,部分國家是計劃經濟,部分國家是市場經濟,很難實質性的融合在一起。

3.文化差異

在亞洲有一條隱形的界限: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以西的印度、中東與青藏高原以東的東南亞在文化上是分隔的,彼此之間差異很大,文化上互相難以接受。而中東的文化與西方,尤其是歐洲比較接近,也受西方的影響更多。

組建聯盟的目的一是安全,二是經濟利益,有美國在,亞洲各小國的安全有保障,有了WTO之後,組建經濟聯盟似乎也沒有必要。

對亞洲具有重大影響能力的美國也不願意看到一個聯合起來的亞洲,一旦成立亞洲聯盟,這個老大是誰呢?

這一點美國人不會不清楚,成立的亞洲聯盟一定會成為美國控制亞洲的絆腳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談古今歷史 的精彩文章:

她才是三國第一美女,曹操關羽拜倒石榴裙下
世界上最丑最悲哀的女人,長得像怪物被當做工具展覽150年

TAG:趣談古今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