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積極快樂地去主宰自己的人生
1
吃飯困難戶大女兒,坐在餐桌邊,心不在焉地扒拉著飯。大家都吃完了,她還剩大半碗。
「沐雪,快吃飯,把盤子里的菜吃光,不然,下午出去不給你買冰激凌了啊!。」
聽到冰激凌,她彷彿眼前一亮,食之無味地往嘴裡猛塞一通。
「沐雪,該寫作業了。」
「嗯哼,不想寫!」
「快寫吧,寫完了獎勵看動畫片。」
「那好吧!」
……
我家的大女兒,六歲半,越來越會講條件。
吃飯、寫作業、彈鋼琴……總是要提條件。
過去,我了解最多的,是行為強化理論,就是讓孩子把正確的行為,同外部獎勵聯繫起來。
最基本的是小零食、玩具等物質獎勵,高級點的是誇獎等精神獎勵。
確實,在沐雪幼兒園這幾年,靠著外部獎賞,消除了很多不正當行為。
但同時,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事事都要獎勵的不良習慣。
行為強化理論,最早是從訓練動物開始的。
我們都看過海豚表演吧,馴獸員都會挎一隻小桶,每次海豚完成一個動作,馴獸員就會給它吃的。
在幕後的訓練中,馴獸師就是無數次地重複「做對動作——獎勵食物」,才讓海豚「學會」表演。
人和動物是不一樣的,人有各種理性或非理性的思維。
或許在孩子小時候,沒有太多思維能力的時候,像小動物一樣,行為強化,會起作用。
但是,隨著孩子的成長,他的思維意識也在逐漸發展。單純地用獎懲去塑造孩子的行為,弊端會越來越多。
本周,我想從心理學中的動機理論的視角,來分析一下如何讓孩子積極主動地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2
動機是指促使人做某件事的原因、動力。它又可以分為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
顧名思義:
外部動機,是指動力來自於外部環境、與事情本身關聯不大的刺激。例如承諾孩子考到前幾名,就獎勵什麼東西。
內部動機,則是人發自內心愿意去做的,做這件事的過程,就會非常享受和滿足。
我們做一件事情,總會找一個合理的理由。這個理由會從內外兩方面去找。
如果有外部獎勵,我們就傾向於將自己做這件事的原因歸結到這個外部獎勵上。
相反,如果沒有外部獎勵或者強制因素,那我們可能會從內部動機去找自己行動的理由,認為自己真的喜歡做這件事。
不必要的外部獎勵會破壞內部動機。
關於外部獎勵會破壞內部動機,有一個經典的小故事:
一群孩子每天都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吵得老人難以忍受。
但是,他沒有直接把這群孩子趕走,而是把他們叫到面前,給了每個孩子25美分,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
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嬉鬧。這次,老人給了每個孩子15美分。他解釋說,自己沒有收入,只能少給一些。孩子們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給了孩子5美分。孩子們怒了:「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我們再也不來了!」
再舉一個跟學習相關的例子(我們面對更多的,可能是如何讓孩子主動學習):
有一個非常喜歡讀書的孩子,每周要到圖書館借五六本書來讀。
但是,有一次他們班裡組織了讀書比賽,要求三個月內要讀完10本書,就可以得到一個獎勵。
大概一個月後,這個孩子每周就只讀一本書了,因為他覺得每周讀一本書就夠了啊!
孩子原本是從內心喜歡做這件事(唱歌、看書),在外部獎勵的驅使下,讓他們把做這件事當做去獲取獎勵的手段。
當沒有獎勵的時候,他們就不再願意做這件事了。
3
我們這代人,正好是中國經濟發展、計劃生育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一代。
我們的父母只有一個或者兩個孩子,從精力上、到經濟上,開始有能力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
他們希望孩子能夠表現好,得到社會標準的認可。
於是,我們很多人,就是在這樣的獎懲下長大的。
我們被要求好好學習,所有偷懶不想做的事,只要借學習之名,都可以不做。
我們還被要求要考到多少名,然後就可以得到獎勵。排名越靠前,越有隨心所欲要獎勵的權利。
我至今還特別清醒地記得,我上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我父母不知道從誰那得到的「經驗」:期末考試達不到某個名次,過年就不給穿新衣服。
所以每次寒假前的期末考試,我都是膽戰心驚的。而暑假的期末考試,就不會太重視。
而讚揚,這種所謂的精神獎勵,會讓我們過於在意別人的評價,不敢遵從自己的內心,做個真實的人。
這也許就是我們這代人,現在的焦慮所在吧。
我們過於去追求外在標準下的成功、別人眼中的成功,希望多掙錢、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
但是捫心自問,我們真心喜歡我們所做的工作嗎?還是只是當做滿足慾望、掙錢的工具?
我們還希望孩子聰明、成績優秀,讓我們有面子。
不知不覺中,我們正在用同樣的方法對待我們的孩子。
在知識焦慮的大背景下,這種焦慮也傳染到了孩子,各種針對孩子的教育機構層出不窮,看到別的孩子學這學那,再淡定的父母也會扛不住誘惑,威逼利誘孩子去學那些不知道會不會揠苗助長的東西。
4
我相信,和我一樣,每個家長在孩子剛出生的時候,都會懷著美好的願望,希望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積極主動面對人生。
只有孩子擁有積極面對人生的內在動力,他們才能在困難面前迎刃而上、不斷精進,跟隨自己的內心享受自己的人生。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提升孩子的內部動機呢?
1、給孩子有限度的自主選擇權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當自己可以決定自己的事情、有選擇權的時候,會產生被尊重的感覺,也會樂意去做自己選擇的事情。
但是對孩子來說,他們的認知、自控水平還不夠,因此只能是在規則範圍內的選擇權。
例如,在選興趣班的時候,可以尊重孩子的意願。但是一旦選好,就要求他一定要堅持下來。
可以跟孩子提前商量,每天什麼時候寫作業。
或者給他選擇空間:「你是現在去寫作業,還是看完這集動畫片去寫作業?」
2、樹立榜樣
榜樣,可以幫助我們把目標具體化。
對想像力豐富的孩子來說,一個榜樣更能給他們帶來努力的方向和動力。
這個榜樣可以是一個人、一個卡通形象。
對沐雪來說,小豬佩琪就是她的魔法寶貝。
遇到我們希望她有正確行為的情景時,我們會提醒:如果是佩琪,她會怎麼做呢?
比如,有時我們會適當允許妹妹哭鬧,但要求沐雪要用語言表達情緒,剛開始她覺得有些不公平。
我們就跟她說:因為喬治太小了,他還不會說話,他只能哭。但是佩琪長大了,佩琪就不哭。(動畫片里有這個情節)
漸漸地,她開始接受了這樣的不同。並且很會照顧妹妹,她總說佩琪就很喜歡照顧喬治!
3、感謝而非讚揚
當孩子做了一件好事,及時的鼓勵必不可少。
但是,讚揚要慎用。
讚揚也是一種外部獎賞讚揚,它會讓孩子學會用別人的標準去要求自己,他會為了獲得讚揚而去討好別人。
如果沒有讚美,他就可能感到失敗和氣餒。
而感謝,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幫助到別人了,自己是有價值的。下次,她還會發自內心地表現出好的行為。
我們小區門口,經常有人忘記帶門禁卡,只能跟著前面有卡的人一起進去。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很多小朋友,包括沐雪,只要看到後面有人,都會推著門,直到所有的人都進去,才會鬆手。
而每個進來的人,都會真心地說:謝謝!
每當這個時候,孩子們總會特別高興。下次更願意做這件事了。
4、提升孩子的自信
對正面管教影響最大的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影響孩子發展的最大問題,就是孩子的自我設限。
也就是,孩子不自信,就認為自己在某方面沒有天賦、做不好,於是就自暴自棄、不去努力。
阿德勒自己小時候,曾經數學成績很差。但是有一次,老師出了一道很難的題目,全班只有阿德勒解出來了。
從此,他對數學的態度產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開始享受數學的樂趣,並通過各種機會努力提高自己的數學能力。
如果孩子能從做事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帶來的成就感,那他就會變得自信,就會想各種辦法去努力。
而努力會帶來更多的成就感,如此良性循環。
父母不能期望像阿德勒那樣的偶然機會降臨,但是我們可以有意地去創造這樣的機會。
只要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長處上,一點點進步,就去肯定、去鼓勵。然後幫助他一點點地去達成更高的成就。
下學期沐雪就要上小學了,我們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幫助孩子去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每個孩子情況不同,能理解多少知識不重要,重要的是積極、努力的學習態度和習慣。
我想我可以試著從兩方面入手,去提升她對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第一、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實用價值。
比如,學了英語,她可以在飛機上跟空姐要她想要的食物。學了拼音,她可以看最喜歡的公主書……
第二、幫助孩子複習,難易比例也要貫徹二八法則,80%她能勝任的,20%稍難的。
要讓她先體會到學會知識的成就感,再去一點點向上攀登。
第三、帶她適當預習,讓她面對新的知識時,能有一些信心。
平心而論,我並不是一個有天賦的媽媽,但是我一直在學習和改變。在摸索的過程中,也走了不少彎路,但所幸的是,我在一步步地走上一條正道。
我是一個從心理學中獲益匪淺的二寶媽。
北師大心理諮詢碩士在讀。
專註兒童教育、積極心理。
期望用心理學改變生活。
瑞雪冰心
關注


TAG:瑞雪冰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