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聖人美德」還是「以權謀私」——公與私的博弈

「聖人美德」還是「以權謀私」——公與私的博弈

《萬章》9.3(二)

編者按

各位小夥伴們,天蒸地煮的暑月已經開始啦,您是在避暑度假呢,還是在為工作學習揮汗如雨?不論怎樣,我們都可以抽一段空閑,沉心靜氣,享受心中的清涼世界。在周二,跟我們一起讀《孟子》,也是不錯的選擇哦!

本期為「梁濤帶你讀《孟子》」系列第八講,點擊文末「往期文章」,可以回顧前七講的內容。

上一期說到,舜封弟有庳,這在萬章看來似乎有「以權謀私」之嫌。而孟子繼續義正辭嚴地站出來為舜背書:一位仁君愛他的兄弟沒有錯啊。況且,此分封可不是簡單的分封,而是同上一章討論的「不告而娶」一樣,是有所權變的,因此又有人將這一分封稱為放逐。為什麼既是分封又是放逐呢?讓我們跟隨梁濤老師一起一探究竟吧!

《萬章上》9.3原文(二)

「敢問或曰放者,何謂也?」

曰:「象不得有為於其國,天子使吏治其國而納其貢稅焉,故謂之放。豈得暴彼民哉?雖然,欲常常而見之,故源源而來,『不及貢,以政接於有庳。』此之謂也。」

PART 1

孟子的折中方案

萬章對舜的做法是否合理提出質疑,孟子認為,從親親之情出發,哥哥做了天子,就應該照顧自己的弟弟,應該讓他富貴,應該讓他享有一定的特權,這沒有什麼不可以。可是這裡有一個問題,你把自己的弟弟照顧了,有庳百姓的利益誰來維護呢?你讓一個壞人去有庳當國君,如果他殘害當地的百姓該怎麼辦呢?這個問題是孟子必須回答的。

「敢問或曰放者,何謂也?」

前面孟子承認,也有人說是舜流放了象,故萬章問,所謂流放是什麼意思?該如何理解?孟子藉機給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案:

「象不得有為於其國,天子使吏治其國而納其貢稅焉。」

象不能在封國中任意行事,為所欲為。為什麼呢?舜雖然把象封到了有庳,但是又做了規定,不允許象直接管理有庳,而是另外派來了官吏,幫著象治理國家,收取貢稅。

所以孟子雖然主張天子應該照顧自己的親人,否則便不符合人情,不符合親親之道。但他也意識到了,象是個壞人,一旦擁有權力,就會為非作歹,傷害無辜,殘害當地百姓,所以對他的權力應該有所限制。我可以讓你做國君,讓你享受榮華富貴,但是不能把實際的權力交給你,而應該派信得過的,知法懂法的人去幫助象管理國家。這樣,就避免了象對有庳民眾可能的傷害。

在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相當於把象流放了,「故謂之放」。象雖然做了國君,但沒有實際的權力,「豈得暴彼民哉?」他哪裡還能傷害有庳地方民眾呢?「暴」是暴虐、傷害的意思。

所以孟子通過這樣一個折中的方案,既維護了血緣親情,又避免了有庳的民眾受到傷害。而且經過這次分封,舜與象的兄弟之情更加密切了。

「雖然,欲常常而見之,故源源而來。」

即便如此,舜還是經常召見弟弟象,象也不斷地來看望哥哥舜。

「『及貢,以政接於有庳。』」

古代諸侯定期朝貢天子,只有朝貢時才能見到天子,但這是對一般諸侯而言的,象則不同。象是舜的弟弟,舜思念到弟弟的時候,就會以政事的名義召見有庳國君也就是象。所以一般的諸侯,每年朝貢時才能見到天子,而象不到朝貢的時候也可以經常見到哥哥舜。

「此之謂也」,上面兩句說的就是這件事。

PART 2

關於9.3章的討論

《萬章上》9.3主要討論了這樣一個問題,舜不懲罰自己的弟弟象,而封其為諸侯,公正不公正?合理不合理?孟子一方面從親親之情出發,認為是合理的,另一方面對象的權力又有所限制,防止其對民眾造成傷害,試圖通過這一折中方案,在親親之情與社會公正之間保持一種平衡,既維護血緣親情,又保證一定的社會公正。由於孟子的折中態度,9.3在學術界引起很大的爭議。

十幾年前,劉清平教授在《哲學研究》上發表了《美德還是腐敗?》一文,主要討論《孟子》中關於舜的兩個案例。一個是《盡心上》13.35章的「竊負而逃」,另一個就是本章的「封弟有庳」。

劉清平教授認為,孟子的主張是不正確的,他只顧及到特殊的血緣親情,而忽略了普遍的公正、正義,將父慈子孝的特殊親情置於誠實正直的普遍原則之上,為了血緣親情不惜放棄普遍性的準則規範,導致我們今天社會出現種種腐敗現象,所以孟子所塑造舜的孝行實際是腐敗,而不是美德。

一些學者不同意劉清平的看法,認為血緣親情是一切正麵價值的源頭,抽掉了特殊親情,就沒有了所謂的儒家倫理準則,所以孟子的主張是合理的。這場論爭影響很大,很多學者參與其中,爭論持續了十幾年,到現在還沒有結果。發表的論文有上百篇,已編了兩大本論文集。

對於這一問題,前幾年我也發表了幾篇文章,談了我的看法。我的文章發表後,使這場討論峰迴路轉,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我馬上會出一本書,是我幾篇論文的結集。(梁濤:《「親親相隱」與「二重證據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1月版)

具體到9.3,我認為孟子過分維護血緣親情,對社會公正關注、強調不夠,反映了他思想落後、保守的一面。血緣親情重要不重要?重要。需不需要維護?需要。但是這裡有一個限度。

1998年公布的郭店竹簡中有《六德》一篇,其中談到「門內之治恩掩義,門外之治義斬恩」,這段話或許有助於我們對這一問題的分析和理解。

「門內」是家庭之內,指家庭關係。「恩」是親情。處理家庭內部關係,應把親情放在公正、正義之上。「門外」是家庭之外,指社會關係。處理社會關係應把公正、正義放在第一位,把親情放在第二位,為了公正、正義甚至可以犧牲親情。「義斬恩」的「斬」,是斷絕的意思。這是早期儒家的一個基本原則。

PART 3

門內之治,親情為大

根據這一原則,我們來看9.1和9.2,其主要討論的是門內之治,家庭關係,但對孝悌、親情做了特別的突出和強調。

如果是在今天,假如我是舜,我的親人為了遺產、錢財要傷害我的時候,我該怎麼做?首先我可能會去報案,因為我的生命受到了威脅,我要尋求必要的保護。其次我也可能不去報案,畢竟我面對的是自己的親人,報案可能會使他們陷入牢獄之災。但是我會選擇遠離他們,不再把他們當親人看待。

還有,就是舜的選擇,雖然我已知道父親和弟弟想要陷害我,想置我於死地,但我還是對他們戀戀不捨。親人、家庭對我是最最重要的,沒有親情我的生活便沒有了意義。儘管他們的所作所為已突破了道德底線,已危及到我的生命,但我還希望用真誠打動他們,與他們重歸於好。

應該說在孟子的時代,以上三種選擇都是可能的,但是在孟子看來,真正值得肯定的是舜的選擇,只有這樣的選擇才具有道義的力量,典範的榜樣。這當然與孟子對孝悌的理解有關,也與其受重孝派的影響有一定聯繫,故將孝悌推到了極致,視為生命的終極關懷,最高理想,故塑造了舜忍辱負重、委曲求全的孝子形象,使其行為超出常人之上。

不過孟子對孝悌的突出和強調主要限於「門內之治」,並沒有擴大到社會關係中,站在今天的角度,如果將其看作個人的道德選擇的話,當然是可以接受、無可厚非的。

PART 4

門外之治,公正至上

9.3的情況則有所不同,舜面對的是「門外之治」,處理的是社會關係,從這一點看,孟子為「封弟有庳」辯護就顯得不恰當了,這樣做實際是把親情置於了道義、公正之上,違背了「義斬恩」的原則。舜對於象不誅而封,還是出於「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封建倫理觀念,認為哥哥既然做了天子,他的榮華富貴弟弟也應該分享。

或許有人會說,孟子的時代,分封制依然較為流行,做了天子、國君的人卻不肯加封兄弟,人們甚至會懷疑其合法性。這種說法是缺乏根據、不能成立的。且不說孟子的時代,周天子已名存實亡,根本不具有分封諸侯的能力,即便當時的列國國君,也無不以「尚賢使能」相號召。

近些年公布的郭店簡與上博簡更是反映出戰國中前期社會上出現了一股宣揚禪讓的社會思潮,如《唐虞之道》提出「唐虞之道,禪而不傳。堯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也」,著力宣揚儒家「祖述堯舜」「尚賢使能」「天下為公」「利天下而弗利」的思想,反映了早期儒家在戰國時期崇尚「禪讓」,反對世襲;提倡「公天下」,反對「家天下」的昂揚思想風貌。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倘有一國之君任人唯賢而不是分封兄弟,是否真的會被懷疑其合法性,恐怕是要打上一個問號的。即便當時社會上仍殘留有「分封親戚」的做法,顯然已不符合時代的主流。畢竟,思想家總是要超越其所處時代的。

從孟子生活的時代看,代表那個時代的公正、正義應該「選賢與能」,反對「無故而富貴」,不僅來自社會底層的墨家高舉起「尚賢」的大旗,力行變法的法家主張「食有勞而祿有功」,「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即使同屬儒門的荀子亦提出了「雖王公、士大夫之子孫也,不能屬於禮義,則歸之庶人。雖庶人之子孫也,積文學,正身行,能屬於禮義,則歸之於卿相、士大夫」(《荀子·王制》)。

你出生王侯之家,官二代,如果不努力為學,一樣貶為貧民。你出生寒門,只要努力為學,德行高尚,一樣可以委以重任,居於高位。根據「義斬恩」的原則,荀子的主張顯然是合理、進步的,而孟子是保守、落後的。

那麼,孟子為什麼會有這種相對落後、保守的的主張呢?這就涉及到前面提到的孟子思想存在前期、後期的問題了。孟子思想的前期,受到當時社會上流行的重孝派思想的影響,過分突出了宗法孝悌,使其思想具有保守的一面。但到了後期,孟子又突破了重孝論思想的影響,回到了以仁義為核心的思想路線上來。9.3的內容可能是孟子早期思想的反映,這是我對孟子的一個解釋和辯護。當然,我的辯護是建立在對《孟子》的詳細解讀之上的,是有充分文獻根據的。

《萬章上》9.3章小結

在親情與公正的艱難抉擇中,舜首先以親情為重,同時兼顧社會公正,最終實現了二者的和解。現實中的我們雖然不太可能處於舜這樣極端的矛盾之中,但也經常會面臨公與私的博弈。對此,我們既要保留人最基本的情感考量,也更要警惕由情感偏私而導致的公正的失衡,盡量在二者中間尋找最完美的平衡點,達到雙贏的理想狀態。

GIF

下期預告

到此章為止,孟子的這位喜歡刨根問底的學生萬章暫時結束了關於舜的提問,而另一位學生咸丘蒙又接著就舜與堯、瞽叟的關係提問孟子。在下一期我們會看到,善於雄辯的孟子,作為舜的超級粉絲,如何為舜作進一步的辯護,繼續堅定地捍衛舜的盛德。請大家持續關注哦!

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分享您的感受!

往期文章

歡迎分享!和你的小夥伴一起學習吧!

文字編輯丨水心

圖文編輯丨樂於 瑾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四書 的精彩文章:

兄為天子弟為貧民?——舜的道德難題

TAG:新四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