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工作後孝敬父母,只能靠給錢嗎?

工作後孝敬父母,只能靠給錢嗎?

工作後孝敬父母,只能靠給錢嗎?

很多人工作後,孝敬父母的方式只剩下給錢。彷彿給了錢,就能把那些因為工作沒時間陪伴父母的愧疚全部抹殺掉。

不知道什麼時候,錢成了我們和父母唯一的交流方式。

大學畢業前,每個人的生活來源幾乎全部出自父母。這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教育階段,養育周期至少持續23個寒暑。在此期間,父母投入大量財力、物力和精力。我們理應在具備一定的經濟能力後,回報他們如此浩大的付出。

但給錢,真的就夠了嗎?

1

「甲方爸爸」比親爸爸還親

我的表弟小A從事設計師工作。設計師這個行業,詼諧地將客戶稱作「甲方爸爸」。對小A來說,「甲方爸爸」簡直比親爸爸還親。他們下達的任務、提出的要求,必須在第一時間不折不扣的完成。至於父母那邊的需求,他只能暫時先擱置在一邊。

大二時的寒假小A回過一次家,此後再未踏進過家門,電話也常常打不通。工作以後,他每個月會給家裡寄5000塊錢。

母親特別想念小A,無奈之下,只好和父親不遠千里從家鄉趕到小A工作的魔都。他答應陪父母出去逛逛,結果甲方爸爸在電話里的催逼,他只能花錢請人陪父母去了城隍廟、東方明珠和外灘。等到他空下來準備陪伴父母,他們已經回到家鄉,只在家裡留下家鄉的一些土特產。

快節奏的工作生活,讓人們留給父母的時間越來越少。除非是那種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其他工作崗位都存在可替代性,因此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

如果你不努力、不付出加班的代價,很可能在競爭中落於下風。為了保住工作,只能不斷壓榨可支配的時間。通常忙完工作回到家,整個人身心俱疲。即便這樣,還要為明天乃至近階段的工作操心,一直到凌晨時分才能入睡。如此高強度的工作模式,勢必會擠壓關心父母的意願。

2

別誤讀父母的善解人意

我的朋友阿偉讀的是金融專業,畢業後順理成章地進入一家外資金融機構。從事金融行業的朋友都知道,這是一份高收入、快節奏、高壓力的工作,每周的工作時間基本上都在70小時以上,周末加班也是常態。

作為新人,阿偉更是不敢怠慢。入職前三個月,他幾乎沒有正兒八經地休過一天。拼勁和用不完的精力,讓他很快在公司中站穩腳跟。

阿偉把時間都留給工作,留給自己、留給父母的自然就少了。

當然,他有自認為說得過去的補償方式。沒錯,就是每月往父母的工資卡里打上一筆錢。給錢似乎是表達孝心最簡單、最省時省力的方式。有了「手機網銀」以後,只要手指輕點按鈕,錢就能實時到賬。如此方便快捷的方式,自然成為很多人的首選。

錢,更是成為他表達孝心的途徑。他想像著父母拿到錢以後,一定會在親朋好友面前說自己有多懂事、多孝順、多麼有出息。

至於情感上的交流和溝通,阿偉是能省則省。偶爾父母也會打電話給他,通常這種情況下,他都在開會或埋首於其他事務性工作。他只能以「工作忙」為借口,粗暴打斷父母的關心。在這個時候,父母通常會知趣地「閉上嘴巴」。

他不知道父母每一次的善解人意,背後是一份深深的無奈和慨嘆。

3

子女角色不該缺位

W先生也是很多年沒回家。這年的農曆春節,阿偉回到闊別大半年的家。

父母迎接他如同迎接貴客,桌上早就準備好滿滿一桌子菜肴,都是他最喜歡吃的味道。儘管不在公司,W先生還處在上班狀態,手機響個不停,客戶的電話絡繹不絕。這些大主顧,阿偉不敢有任何怠慢。在家這幾天和客戶交流的時間,甚至比和父母說話的時間還要多。

眼看又要離家,W先生無意間發現客廳的角落堆著一摞摞保健品。在他的反覆追問下,父親才說出用他給的錢買了這些保健品。

「這些都是騙人的,你們上當了。」W先生沖著父母咆哮。那些一輩子省吃儉用、大熱天空調也捨不得開的老人,掏錢買保健品眼睛眨也不眨。

「我們願意,他們比你這個兒子都親。你只顧工作,什麼時候管過我們!」父親的怒懟,讓W先生一時語塞。

都怪那些推銷保健品的銷售人員,個個嘴巴甜得像抹了蜜,將保健品的效果說得神乎其神。除了三寸不爛之舌,他們還打出情感牌,讓這些空巢老人感受到缺失已久的關心。

他們隔三差五地登門、對老人的身體健康非常關心,還邀請他們出去旅遊。儘管這些關心、旅遊,最終都是為了賺到父母口袋中的錢,但他們畢竟做了,而自己身為他們的親生兒子,居然一直沒有履行這份義務。

父親沒有忍住,說出一個多月前,母親的老毛病又犯了。將老伴送進醫院,父親想給阿偉打電話。可是母親摁住他,說還是不要去打擾阿偉,讓他安心工作。父親不聽母親的勸告,躲到醫院走廊撥通阿偉的手機,迎接他的確實不耐煩和粗暴打斷。

那天,W先生正在和客戶進行一場非常關鍵的談判。談判是成功了,但他在母親需要他的時候,沒有即刻趕回來。

「子欲養而親不待」。說到底,子女不該在這場親情與時光的「角力賽」中缺席。隨著時光推移,特別是若干年之後父母不在人世,那些長期缺位的子女會在心中生出無盡的愧疚。

而這份愧疚,絕不是每月躺在銀行賬戶內的那筆錢所能彌補的。

4

金錢不是萬能葯

那次談判的許多細節尚在溝通階段,我的一位合作夥伴寧願放下手頭工作,乘飛機趕回去給母親過生日。

那一刻讓我為之動容。自從懂事以後,我有多久沒有給父母過生日!一個月後是父親的生日,當我和那份生日禮物同時出現在家中,額頭上多了幾道皺紋的父親,感動得哭了。

曾記得有一則公益廣告,一位母親做了滿滿一桌子菜,等候兒孫回家。可是女兒那句「媽,我忙工作就不回來了」,讓她神情凄苦地獨坐在沉悶的房間中。桌上的菜肴還冒著香氣,可是少了兒孫的身影,再美味的佳肴也味同嚼蠟。

當年輕的90後、00後踏上工作崗位,父母也漸漸步入中老年階段。上了歲數的她們,各種社會交往日趨減少,難免會陷入孤單的泥淖。

他們需要子女關心,需要經常聽到子女的聲音,看到甜美的笑容。哪怕就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嘮嗑,哪怕就是坐在他們身邊,聽著他們嘮叨,父母清冷的世界中也會照進一抹溫暖的陽光。

金錢不是萬能葯。這個什麼都可以被物化的年代,唯獨親情是不能被物質衡量的。父母缺的不是錢,而是子女精神上的關愛。因此,我們要給父母錢,這個必須給。但是給錢之外,更要付出一份愛。只有愛,才能融化孤寂這塊千年寒冰,讓父母完滿地走完生命剩餘的歷程。

來源:智聯招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首席人才官 的精彩文章:

小崔,保重!非常經典,值得一看
問心無愧,做自己;拿出真心,對待人!值得一看

TAG:首席人才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