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重磅!九江公布城市規劃,湖口在重點規劃內,還將建天然氣儲備站!

重磅!九江公布城市規劃,湖口在重點規劃內,還將建天然氣儲備站!

一、 規劃期限和範圍

(一) 規劃期限

規劃期限為2017-2035年,其中:近期為2017-2020年,遠期為2021-2035年。規劃遠景展望至2050年。


包括潯陽區、濂溪區、柴桑區、武寧縣、永修縣、修水縣、德安縣、都昌縣、湖口縣、彭澤縣、瑞昌市、共青城市、廬山市,面積19078平方公里。


北至長江,西至長平路、昌九大道,南至杭瑞高速、廬山風景區邊界,東至鄱陽湖岸線,面積約561平方公里。


城市規劃區範圍北至長江、東至鄱陽湖,西至市區行政邊界,南至杭瑞高速,面積695平方公里。

圖1 規劃範圍與層次圖


二、 城市性質與目標願景

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國際知名的山水文化旅遊城市。


推動昌九一體化發展,全面提升九江以臨港產業、先進位造為核心的產業基地職能和區域性生產服務中心職能,輻射帶動環鄱陽湖地區和江西省發展,引領江西省融入長江經濟帶。

發揮九江長江通道與京九通道交匯的交通區位優勢,融入互聯互通的國家交通網路,建設港口、鐵路、航空多種運輸方式均衡發展的聯運中心,提升重大物資儲備與中轉功能,承擔國家重要能源、糧油等戰略物資儲備與物流基地職能,把九江建設成長江中游地區江海直達、服務全省、輻射周邊的現代化區域性航運中心。

著力提升九江先進位造業功能,以智能科技為引領,推動產業綠色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加強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發揮石化、新能源、新材料等特色產業優勢,成為長江中游先進位造業基地。

提升九江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和輻射帶動能力,服務長江中游城市群協同發展格局,強化贛、皖、鄂三省交界毗鄰地區的經濟、文化、科教服務中心功能,帶動省際毗鄰地區融合發展。


弘揚九江歷史文化底蘊,提升廬山人文聖山的國際影響力,堅定文化自信,深入對接「一帶一路」國家開放格局,強化旅遊服務優勢,拓展會議會展、節事賽事、文化交流等國際交往功能,建設多元文化共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國際知名的旅遊度假勝地。


努力把九江建設成為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示範城市。

區域航運中心、綠色智造基地、宜居山江湖城、轉型發展示範。

沿江開放門戶地位顯著增強,綜合保稅區力爭獲得批複,區域性航運中心逐步建立,區域樞紐設施全面提升,雙向開放程度更加深化。

初步建成長江中游高水平的先進位造業基地,主導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基本實現集群化,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

山水城市和旅遊名城知名度大幅提升。

可持續發展水平明顯提高,節能減排工作完成省下達目標,人居環境更加宜居,城市品質全面提升,全市實現全面脫貧。


實現綠色轉型發展、創新發展和跨越式發展,在長江中游區域輻射能力明顯提升,形成生態優美、開明開放、創新發展、宜居宜游、和諧共享、文化繁榮的新發展格局。


三、 城市規模

2035年九江市域常住人口為590萬人左右,城鎮化水平達到74%。

2035年中心城區人口規模為176萬人。


到2035年,中心城區城市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176平方公里,獨立產業園區用地控制在38平方公里。

圖2 2020年中心城區用地規劃圖


四、 空間格局

保護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劃定生態空間占市域總面積約61%。保障農業空間提質增效,劃定農業空間占市域總面積約32%。促進城鎮空間緊湊集約,劃定城鎮空間占市域總面積約7%。

市域形成「T軸兩翼、一主兩副兩區」的空間結構。

「T軸兩翼」。T軸即沿江城鎮發展軸和昌九城鎮發展軸、兩翼即西部城鎮特色發展帶和東部城鎮特色發展帶。

「一主兩副」。在T軸地區形成一主兩副城鎮發展核心區,即九江-瑞昌-廬山主核心區、共青城-德安-永修副核心區、湖口-彭澤副核心區

「兩區」。兩翼地區突出特發展,形成都昌特色發展區、修水-武寧特色發展區。

圖3 市域空間結構圖


中心城區形成「一心 一核 三片」的空間結構

一心:城市綠心。推動八里湖、賽城湖一體化發展,共建九江城市綠心,以生態安全為前提,加強景觀建設,形成以都市休閑、文化展示、生態體驗、科普教育為主的濱湖景觀魅力區。

一核:城市核心區。整合八里湖組團、十里組團與老城區組團,集聚區域公共服務職能,形成長江中游重要的商業商貿中心、金融商務中心,江西省重要的科教基地,九江市行政中心、文化與體育中心。

三片:城西片區、柴桑片區、鄱陽湖生態科技城片區。城西片區,整合城西港區、赤湖工業園區、港口街鎮,形成全省重要的臨港產業與先進位造業基地、保稅物流基地和現代臨港綜合服務中心。柴桑片區,依託高鐵站、賽城湖新區、柴桑城區,形成旅遊服務基地和商貿物流基地、高新技術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鄱陽湖生態科技城片區,依託鄱陽湖生態科技城研發資源,整合帶動城東港區、姑塘產業區產業升級,建設成為石化產業基地、產業創新試驗區、高新產業研發孵化區,面向廬山的旅遊接待服務中心。

圖4 中心城區空間結構圖


五、 功能布局

聚焦城西港產業平台、城東港產業平台、共青城-德安產業平台、永修產業平台、彭湖產業平台(湖口產業片區、彭澤產業片區),強化先進位造業集聚效應,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打造長江中游地區的智造基地,發揮區域引領作用,實現產業升級。


八里湖新區:集聚商務金融、文化體育、行政辦公、會議會展為主的現代綜合中心。

鄱陽湖生態科技城:集聚以高新產業研發孵化、生態展示、產業創新等功能的科技研發創新中心。

賽城湖新區:集聚旅遊休閑度假、健康養生、文化體驗等功能的具有區域影響力的旅遊服務中心。

共青城南湖新城:集聚教育培訓、金融、文化創意設計、通用航空等現代服務業的文化創意中心。

規劃形成「一核、兩圈、兩帶」的旅遊功能格局。

一核,建設九江文化休閑旅遊核心區。兩圈,打造環廬山旅遊經濟圈和廬山西海旅遊經濟圈。兩帶,打造沿鄱陽湖旅遊經濟帶、沿長江旅遊經濟帶。


優化居住空間布局,引導人口合理分布。中心城區總人口規模控制在176萬人左右。其中,城市核心區人口規模約82萬人;城西片區人口規模約14萬人;鄱陽湖生態科技城片區人口規模約32萬人;柴桑片區人口規模約48萬人。


構建市級主中心、市級副中心、組團中心三級中心體系。

市級主中心1個。由八里湖中心、十里中心與老城中心共同組成,是九江城市核心功能的主要承載區。

市級副中心3個。包括城西臨港中心、芳蘭中心、柴桑中心。

組團中心6個。除出口加工區組團與姑塘組團外,在其他就業居住組團內,各配置1處公共服務中心。


優化城市綠地布局,構建「一心六廊、多園網路」的綠地系統結構。

規劃形成以生態公園、城市公園、社區公園三級體系為重點,以專類公園為補充的公園系統。規划到2035年形成10處生態公園,11處市級公園,因地制宜布置21處區級公園,建成一批服務半徑300-500米,滿足市民日常休閑、娛樂、健身需求的社區公園。

構建江湖相通、水城共生的城市藍道網路,改善八里湖、甘棠湖、南湖、十里河等水體水質,提高賽城湖、八里湖、蛟灘河、沙河等水系的防洪與調控能力,營造多元化的城市濱水功能區。

結合鄉村自然資源稟賦、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發展特點以及民俗文化傳承等條件,按照「環境美」、「生活美」、「產業美」、「人文美」的基本內涵,將美麗鄉村分為產業發展型、生態保護型、文化傳承型、漁業開發型、環境整治型、休閑旅遊型、高效農業型7種類型進行分類指引。通過加快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施鄉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規範村民建房和健全鄉村治理機制,加強鄉村建設與治理。


六、 要素配置

加強與南昌對接,突出國家運輸走廊與城際走廊的聯動布局,優化航空樞紐的分工協作,通過全國性鐵樞紐和沿江開放的水運樞紐建設,形成服務長江中游地區、面向全國的綜合交通樞紐。


近期推動廬山機場改造升級,積極拓展新航線,加密航線班次,與昌北機場聯動發展,合理分工,突出旅遊客運和貨運服務職能,建成軍民融合的支線機場。同步啟動新機場建設前期工作。適時啟動建設共青城通用機場,鼓勵建設武寧、修水通用機場。


對接國家高鐵網路,構建「十字」型的高速鐵路網路。規劃池九城際,與武九客專形成連接武漢、長三角的東西快速通道;規劃合安九客專、京九客專,形成南北向國家快速通道。

完善環鄱陽湖城市群城際鐵路網路。預留九江—都昌—鄱陽城際鐵路,規劃咸寧—修水—南昌城際鐵路。

規劃形成「放射」型的普通鐵路網路。規劃新建常岳九鐵路、咸宜井鐵路、九江—長沙鐵路,改造升級銅九鐵路、合九鐵路,與京九鐵路、九景衢鐵路、武九鐵路形成多向聯繫的放射格局。


規劃形成「兩主三輔多點」的港口布局。

「兩主」,即城西港區、彭澤港區。「三輔」,即瑞昌港區、城東港區、湖口港區3個沿江港區。「多點」,包括湖口湖區港區、都昌港區、濂溪港區、廬山港區、共青城港區等鄱陽湖港區。

完善由長江幹線一級航道、贛江二級航道構成的「一橫一縱」骨幹航道。提高信江、修河、博陽河、鄱陽湖支汊航道等主要支線航道的通航等級和通航效率,結合旅遊發展需求規劃建設旅遊航道。

構建「內陸走廊+疏港通道」的複合疏港交通系統。

圖5 市域綜合交通規劃圖


構建「兩橫五縱多聯」的高速公路格局。形成「七縱五橫八聯」的國省道幹線路網。規劃形成長江一橋、長江二橋、長江三橋(瑞昌—武穴)、合安九客專鐵路橋、瑞碼快速跨江通道、赤瑞快速跨江通道、彭澤(經棉船鎮)—望江跨江通道等7處跨江通道,預留九江—宿松公鐵兩用橋、繞城高速—小池跨江通道(經江洲鎮)。


建立以常規公交為主體,快速骨幹公交為支撐,網路完善的多層次一體化協調發展的公共客運交通體系。2035年,中心城區公交出行比例達到35%以上。


按照「快速通道+分區路網」的模式組織城市道路系統,拉開城市骨架,支撐城市組團發展。組團間形成以准快速路和骨架性主幹路為主體的快速通道,各組團內部規劃形成完善的主次幹道系統。

圖6 中心城區道路交通體系規劃圖


加強和完善義務教育設施布局,小學服務半徑原則上為500米左右;中學服務半徑原則上為800—1000米。完善幼兒園配置與布局,服務半徑原則上為300米。

大力發展服務產業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到2035年,建設一批專業示範性實訓基地。

加快高等學校建設,重點建設九江學院、九江職業技術學院,支持江西財經職業學院創辦江西會計學院,支持將九江職業大學列為「實施江西省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工程」高職院校,支持九江廣播電視大學開展國家開放大學試點地方學院建設。

建設一批高水平的醫院,將九江建設成為贛北區域醫療中心。中心城區內各片區至少設置1所三級綜合性醫院、1所二級以上中醫類醫院和1所二級以上婦幼保健與計劃生育服務機構。到2035年,每千常住人口醫療機構床位7張。


規劃2處市級文化中心;4處區級文化中心;居住區級文化設施按每5-8萬人設一處綜合文化活動中心。每1-1.5萬人設一處綜合文化活動站。


規劃3處區級體育中心,分別位於城西臨港中心組團、芳蘭中心組團與賽城湖新區組團。爭取建立1個國家高水平的培訓基地,創辦1個具有品牌效應的體育學校,發展體育培訓業。


強調以生活為核心的空間組織方式,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圈,構建宜居社區。形成由基礎教育、醫療衛生服務、養老服務、體育健身服務、公共管理等功能構成的社區公共服務體系。規划到2035年,九江中心城區社區公共服務設施15分鐘步行可達覆蓋率達到85%。


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針對各類需求實行差別化政策,滿足首套剛需、支持改善需求,遏制投機炒房。


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嚴格貫徹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加強再生水利用、集雨工程等非常規水資源量,大力促進節水技術推廣,提高農田灌溉水利用係數,降低工農業用水量。到2035年,九江市用水量控制在24億立方米。

節約高效利用能源,每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2020年降低到0.58噸標準煤,2035年降低到0.50噸標準煤。


強化污染水體治理與生態修復。到2035年全市城鄉污水基本實現全處理,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95%以上,逐步恢復水生態系統功能。

環境空氣質量明顯改善,空氣中PM10、PM2.5、SO2、NO2年平均濃度達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二級標準,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93%以上,二級標準的天數不少於340天/年。

以「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原則,加強固體廢物源頭分流,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推進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設施建設。

供水工程:規劃至2035年,中心城區自來水普及率達到100%,鄉鎮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0%以上。九江市市域範圍內共建成水廠26座,總供水規模約為247萬立方米/日。

排水工程:規劃至2035年,市域範圍內共建成污水處理廠30座,總規模約190萬噸/日。規劃在中心城區範圍內共設置污水處理廠9座,總規模達到95萬噸/日。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到2020年20%以上的城市建成區實現降雨70%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35年擴大到80%以上的城市建成區。

電力工程:預測九江市2035年最大用電負荷為816.2萬千瓦,全社會用電量為367.3億千瓦時。規劃擴建神華電廠,新建瑞昌火電廠、永修火電廠。全市設置500千伏變電站8座。

燃氣工程:九江市氣源主要為川氣東送天然氣和西氣東送二線天然氣氣源,並以LNG為調峰氣源及事故備用氣源,提高城市供氣系統的安全可靠性。在城西港區建設LNG調峰氣化站1座,在湖口縣金砂灣工業園建設江西省LNG天然氣儲備中心1座。

環衛工程:在中心城區建設九江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至2035年,九江市中心城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基本實現垃圾對環境的零污染。

綜合防災:按照防禦1954年型洪水的要求提高中心城區段長江堤防等級;對中心城區鄱陽湖沿岸堤防進行加固處理,滿足城市防洪要求;內湖防洪標準採用50年一遇,完善八里湖區域的湖堤建設;對賽城湖城西港區段湖堤進行加高加固,進一步完善城市防洪封閉圈,滿足城市防洪排澇要求。中心城區地震動峰值為0.05g,地震基本烈度為6度。重大建設工程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根據地震安全性評價結果進行抗震防災。對幼兒園、中小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的建設工程應提高1度設防。九江市為國家二類重點人防城市。


七、 城市特色與文化

培育和強化城市「山、江、湖、城」一體的空間格局和人文與自然景觀緊密交融的城市意象,塑造高品質、人性化和多樣化的城市公共空間環境,形成具有鮮明特色和文化底蘊、古城風貌與現代氣息並存的「山水生態綠城、人文魅力名城、宜游宜居秀城」。

規劃形成「三帶五區、一環多軸、七心多點」的城市總體景觀體系。

「三帶」:即濱江景觀帶、濱湖景觀帶、近山景觀帶,串聯中心城區主要景觀節點,突出九江山水景觀特徵。

「五區」:即生態景觀風貌片區、老城傳統風貌片區、現代都市風貌片區、文化休閑風貌片區、產城融合風貌片區,塑造九江城市特色。

「一環」:構築八賽一體的環湖景觀軸帶,凸顯城湖共生的景觀格局。

「多軸」:結合主要道路,形成多條面山、面湖、面江,串聯景觀中心與節點的景觀軸。

「七心」:結合城市公共中心與綠地開敞空間規劃7個景觀核心。

「多點」:結合開敞空間與標誌點,形成多處城市景觀節點。


構建「市域—城區—歷史地段—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建築」四個層級的九江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兼顧物質與非物質形態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堅持保護與發展利用相結合。


九江市域層面歷史文化遺產形成「一核一江兩片兩帶」的保護結構。

一核:九江市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核心區域,包括九江城區及廬山、原星子縣老縣城。加強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展示利用,與城市特色塑造和文化宣傳相結合。

一江:沿長江文化遺產集中分布帶,重點關注和保護展示與九江歷史上航運、商貿、軍事等相關的歷史文化遺產和歷史信息。

兩片:分別是環鄱陽湖歷史文化遺產集中分布片區和修水歷史文化遺產片區。加強歷史文化遺產的系統性和整體性保護,加強鄱陽湖水下文物的考古發掘和區域合作,加強修水片區紅色文化保護與展示。

兩帶:分別是修水沿線歷史文化遺產集中分布帶和南潯鐵路文化線路。加強修水沿線與水運、商貿、古道、古鎮村相關歷史文化遺產的發掘與保護展示,加強南潯鐵路及相關設施的保護、挖掘展示與之相關的歷史事件、相關場所及歷史文化遺產。


歷史城區包括九江古城、租界區、甘棠湖與南門湖、南潯鐵路九江老火車站區域和一二三馬路區域。歷史城區保護主要內容是歷史格局保護、通視區域和高度控制、整體風貌保護控制。


八、 規劃實施保障

建設「多規合一」的空間管控機制,加強規劃國土管理融合,以邊界管控(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線、城鎮開發邊界、城市綠線、城市藍線、城市紫線)、用地管控及指標管控為核心,切實保障各級城鄉規劃及「多規」空間管控目標落實。

落實體檢與評估,建立「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規劃評估機制。落實動態維護,建立公開、透明、制度化的動態維護機制,根據城市總體規劃實施體檢評估結果進行動態維護,合理修正城市總體規劃指標體系的分階段安排。

▍來源:九江規劃局、九江微刊

以上觀點,不代表湖口熱線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湖口熱線 的精彩文章:

一個湖口人的回憶:兒時的端午節,再也回不去了!

TAG:湖口熱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