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慢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臨床特點分別是什麼?
最新
07-16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一些相關癥狀被人們所提及,在此將關於此方面的一些特點整理如下,以供大家參考,進而發現相同情況是可做出判斷及時就醫。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以出血及外周血小板減少,骨髓巨核細胞數正常或增多並伴有成熟障礙為主要特徵的常見的出血性疾病。臨床上將其分兩型,急性型多見於兒童,慢性型好發於青年女性,男女之比為1:4。
急性型
多見於兒童,臨床特點如下:
1、發病常在冬、春兩季,發病前1~3周常有感染史,多數為呼吸道感染。
2、起病急,常伴發熱,皮膚黏膜出血較嚴重。皮膚出血多見於四肢,以下肢為主,表現為出血點及紫癜。黏膜出血多見於鼻腔、口腔、齒齦等,嚴重者還可有內臟出血,消化道、泌尿道、陰道出血,也有顱內出血者。一般認為,視網膜出血常為顱內出血的先兆。
3、肝脾淋巴結不大。
4、有自發緩解趨勢,病程一般不超過半年,10%~20%不易治癒,逐漸轉為慢性。
慢性型
多見於成年人,20~40歲的年齡發病多,女性多於男性,男女之比為1:4,其臨床特點如下:
1、起病緩慢,有長期皮膚黏膜反覆出血史及婦女月經過多,病程均達半年以上。
2、出血癥狀相對較輕,呈持續性或反覆發作性,以皮膚多見,臟器出血次之。
3、脾臟一般不大,僅有10%左右的病例有輕度腫大。
4、少數病人可有貧血癥狀,與出血輕重成正比。


TAG:健康在身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