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藥並不是熬出的葯汁量越多越好!

中藥並不是熬出的葯汁量越多越好!

寫在前面:

寫文章主要是出於個人中醫愛好,其次就是給我的患者進行健康宣教,不提供諮詢與治療意見。

在很多地方,都有「葯灌滿腸」的說法,即喝中藥要用大碗喝,灌滿腸胃,直至打飽嗝為止,那麼這種說法對嗎?應該說不對,至少不全面。

早在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治療水逆病,用五苓散。水逆病,屬於中醫水飲類疾病,這種疾病的主要癥狀表現是口中有點干,想喝水,但是稍微喝點就想吐,如果再多喝一點就全吐出來,甚至伴有心慌、頭暈、小便不利,甚至腹瀉等。仲景為什麼沒有運用湯劑,而是用散劑,即把葯軋成細末用米湯沖服下去。我個人意見,這主要是根據患者具體病情決定的,而不是什麼散者散也,搗鼓文字遊戲。想想一個人,喝口水都噁心,一大碗中藥湯下去,不吐才怪。

所以,凡是水濕痰飲類疾病,每次口服的葯汁量不宜太多,太多了容易有胃腸道反應。根據我的經驗,這類病人,每次喝葯多半紙杯即可,甚至更少,最好不要超過100毫升。

我們再來研究一下,《傷寒論》中小柴胡湯和半夏瀉心湯,都是要去藥渣重新煎煮,也就是濃縮一下,其實都可能是為了方便患者服用,減少藥物的胃腸副作用。小柴胡湯也好,半夏瀉心湯也罷,都有津液的代謝障礙,影響到了中焦的氣機升降,容易噁心嘔吐。

這種中焦水濕痰飲類疾病很多,常見的比如慢性脾胃病、咳嗽、哮喘、心臟病、腎病、濕疹等等很多,甚至還包括一些濕熱體質或寒濕體質。

這些疾病服藥,一定要嚴格遵守醫囑,特別是服藥量,不要喝太多葯汁,喝太多反而對疾病恢復無益,有時還有胃痛、噁心嘔吐、腹瀉、頭暈等副作用。萬一煎出的葯汁量太多,除了前文提到的去藥渣重新煎煮濃縮的辦法以外,還可以分多次喝下,把一天分兩次喝下的葯汁,分成三至五次,甚至更多次喝下。也可以,在煎藥時加上幾片生薑,不要去皮,因為生薑有化水濕痰飲的功效,尤其是生薑皮。

當然,有些疾病,非常適合多喝葯汁,比如一些陰津虧虛的患者。葯汁量熬出多少,一定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根據患者的體質,很難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個體化治療,是中醫的大優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所以,一旦有人宣稱某種中醫治療方法,可以大量複製,可以針對所有人群時,肯定值得懷疑,因為脫離了中醫的基本精神,是急功近利的表現而已。

掃一掃關注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趙岩 的精彩文章:

藿香正氣水的妙用

TAG:中醫趙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