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南開之父張伯苓,晚年為何未准參加南開校慶?

南開之父張伯苓,晚年為何未准參加南開校慶?

原標題:南開之父張伯苓,晚年為何未准參加南開校慶?



張伯苓


張伯苓是南開學校的首任校長。1936年年初他預見到一貫堅持愛國主義教育的南開早已引起日寇讎視,因而想到應在大後方有個迴旋餘地,決定建立重慶南開分校。他在重慶近郊建成校舍,同年9月重慶南開中學開學。從制訂計划到建成上課僅用了9個月。面對創辦得如此神速的學校,人們讚歎張校長是魔術師。他笑呵呵地說:「我不是魔術師,我是不倒翁,日本人把我打倒,我又站了起來!」


張校長為南開奮鬥一生,但到晚年卻遭遇了歷史的尷尬。


嚴修、張伯苓等在美國考察教育時合影(前排:居中為嚴修,右為張伯苓)


張伯苓與嚴修


嚴修,字范孫,是天津著名教育家,主張變革封建教育,開辦新式學堂是中國近代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先驅之一,被譽為"舊世紀一代完人"。


張伯苓,天津人,中國現代職業教育家,私立南開系列學校創辦者。畢業獻身於教育救國,培養了包括周恩來在內的大批人才,被尊為"中國現代教育的一位創造者"。


嚴修出身鹽業世家,家境殷實。幼年受傳統教育,飽讀經籍,是天津有名的嚴翰林。做過清朝學部侍郎,掌管全國的教育。但他不同於一般封建官吏,積極倡導新式教育。曾以奏請光緒帝開設"經濟特科"藉以改革科舉制度而傳名於世。



嚴修


張伯苓比嚴修小16歲,張伯苓出生時家道已然中落,畢業於北洋水師學堂,服務于海軍。因在軍艦見習,親眼目睹列強瓜分中國,威海衛兩日內國幟三易,他深受刺激,決心脫離海軍。


嚴家一直以來注重子女教育,在家設館、聘師教子。1898年嚴修聘請張伯苓擔任家館教師。在嚴館的教學,讓張伯苓一下子便得到了實踐教育救國理想的機會,也讓嚴修對這位青年才俊肅然起敬。


袁世凱小站練兵


1901年底,袁世凱就任直隸總督,袁世凱督直期間對教育格外重視,他曾表示自己主要政策就是練兵與興學。此時的嚴修、張伯苓熱情高漲,與天津其他熱心學務的士紳「終日討論學事」。


1904年初,袁世凱力邀家居已6年的嚴修出山從政,任直隸學務司督辦,推動全省教育的發展。赴任前,嚴修決定再去日本考察一次。此次訪問,嚴修攜張伯苓同行。考察期間,嚴修與張伯苓下定決心創辦一所中學堂。


返回天津,嚴修決定由張伯苓主持創建中學堂,校舍仍在嚴宅後院。經張伯苓的精心籌備,10月16日中學堂成立。這便是南開學校的前身,時名「私立敬業中學堂」。學堂監督由張伯苓擔任。


1905年秋,嚴修與盧靖等在面見袁世凱時,力陳「科舉不廢學校不興」。很快袁世凱會商張之洞,聯銜上奏請廢科舉,得到朝廷同意。從此中國結束了歷時千餘年的科舉制度,教育正式進入學校制時代。同年12月,清廷成立學部,嚴修被任命為侍郎。


而此時,在張伯苓的努力下,南開的各項工作也漸入正軌,遷址擴大。學堂改名為公立南開中學堂,一是表明資金來源,二是表明學校所在地。所謂南開,包含著它位於天津城西南的一塊窪地的意思。



南開中學


張伯苓與蔣介石

「七七事變」,南開大學遭日寇轟炸,幾成一片廢墟。此時張伯苓正在南京。噩耗傳來,他心如刀割。蔣介石當即向他保證:「有中國就有南開!


這句話感動了張伯苓。從此他真誠願幫蔣介石挽救貧弱的中國,希望南開能在政府支持下得到恢復與發展。


抗戰期間,政府令南開大學南下長沙,與北大、清華共同組成臨時大學,後遷昆明,改名西南聯合大學,張伯苓任校委會常委之一。他將大學工作委託校秘書長黃鈺生,自己長駐重慶。當時重慶是陪都,政府的高官和上層人士都雲集於此。他在重慶南開的住宅一時成了重慶社交活動的中心。


蔣介石多次拜訪張伯苓,有時為祝壽,有時為探病,有時為捐款。他早就看中在教育界舉足輕重的張伯苓,一再請他入黨。第一次是孔祥熙讓行政參事、南開校友張平群出面,第二次是由貴州省政府秘書、南開校友鄭道儒提出。兩次都被張伯苓謝絕。


1941年國民黨秘書長吳鐵城來訪,再次請他入黨,張伯苓依舊頂住。吳鐵城臨走將一張國民黨黨證放在桌上,黨證的「介紹人」一欄赫然寫著「蔣中正」,張伯苓礙於情面沒好意思退回。


蔣介石為表彰張伯苓的業績,1944年授予他一等景星勳章,同年南開校慶日,蔣介石親蒞祝賀。1946年張伯苓赴美治病,蔣介石贈他15000元美金。所有這些深深感動了重友情講義氣的張伯苓。



為1939年1月1日,蔣介石與陳誠視察南開大學


盛情難卻 出任國民黨考試院院長


1948年6月,蔣介石請張伯苓出任考試院院長,並令天津市長杜建時以南開校友身份去勸說。張伯苓對杜建時表示:「我不願做這些事,我是辦教育的,還是辦教育為好。」

張伯苓說這話是真誠的。1926年北洋軍閥政府顏惠慶組閣,聘他為教育總長,被謝絕了。1927年張學良主持北方政局,聘他為天津市長,他也沒接受。張伯苓一心一意辦教育,不願從政。


在那段日子,杜建時幾乎每天晚上都來張家,令張夫人十分厭煩。她勸丈夫:「你歲數大啦,就不要去南京了吧!」


杜建時還發動國民黨內的南開校友紛紛敦勸張校長,張伯苓都一一婉拒。6月下旬,蔣介石寫來親筆信。張伯苓感到盛情難卻,左右為難,沉思良久,在無可奈何中勉強允諾,但內心極不情願。他提出兩個條件:一是RQ僅為三個月,二是仍兼任南開校長。


黃鈺生得知校長要去南京很不以為然,張伯苓長長嘆了口氣:「蔣先生讓我去『跑龍套』,我只好跑一跑吧!」


1948年7月張伯苓赴南京就任,從此離開他用畢生心血澆灌的南開園,心情十分苦澀。一到南京,他兼任南開校長的條件就沒能兌現,行政院已免去他南開校長一職,任命何廉為代理校長。他有一種從自己紮根的土壤上被強行拔除的痛楚。


張伯苓就職那天,手拿一把摺扇,上台只說了兩句話:「兄弟對這工作完全外行,以後一切事都由賈景德副院長管理。」



張伯苓 鄧穎超


「飛飛不讓老校長動」


一個月後張伯苓從南京回津,臉色很不好。他的三子張錫祚問他南京情況,他搖頭嘆息:「唉,無官不貪,無吏不污!」

他目睹了國民黨的腐敗與黑暗,對蔣介石多年的幻想在短短一個月里開始破滅。南京不斷來電催回,他只好又去呆了些日子。三個月的期限一滿,他就離開南京,隱居重慶。


1949年天津、北平、上海和南京相繼解放,形勢的發展令張伯苓的幻想徹底破滅。他苦惱、彷徨,茫然不知所措……


在張伯苓最苦悶的時候,忽然接到一封寄自香港署名「無名氏」的簡訊,信中寫道:「老同學飛飛不讓老校長動。」「飛飛」是周恩來的筆名,張伯苓一下子就明白,是恩來對自己的關懷與保護,這位鐵打的漢子禁不住兩眼濕潤。


原來張伯苓的老友傅作義在北平和平解放後,十分惦念張伯苓在重慶的安全。他同張伯苓長子張希陸談起此事,希陸也很焦慮,請傅作義轉告周恩來。幾經周折,便有了那封「無名氏」來信。



南開時期的周恩來


不舍南開 拒絕邀請


蔣介石退到重慶後,親自到張伯苓家請他回任,而張伯苓堅決要求辭職。蔣介石又多次派蔣經國和張群來勸張伯苓攜帶家眷去台灣地區或美國,張伯苓始終沒有答應。蔣介石飛往台灣前,1949年11月21日,再次到張伯苓家勸他與自己一起走。


張伯苓只反覆說一句:「您抬愛我啦!」便低頭沉默不語了。


室內氣氛十分緊張。這時張夫人毅然進屋打破僵局,對蔣介石說:「蔣先生,他老了,又有病,做不了什麼事,該退休啦。您讓他辭職吧!」

蔣介石面帶笑容轉向張夫人:「張先生退休可以去美國,去台灣也可以。全家都去不更好?無論到哪兒,生活上的一切問題都由我安排。」


張夫人堅定地回答:「我們的三個兒子都在北方,我們哪兒也不去。他捨不得他的兒孫,更捨不得他的南開。您還是讓他辭職吧!」


張夫人這番話讓蔣介石啞口無言,只好悻悻離去。蔣介石走後,張伯苓悲憤不已,自言自語道:「嘿,我一腳踹進臭溝里!」


過了兩天,終於收到批准他辭去考試院院長的公文,他才略感寬慰。


蔣介石走後,蔣經國多次對張伯苓說:「給先生留下一架飛機,幾時想去都可以。」


張伯苓一再表示:「不願離開南開,更不願離開祖國!」



重慶南開中學


隱居家中 心繫南開


1949年11月30日重慶解放。張伯苓對共產黨的政策和作風十分欽佩,毅然將重慶南開中學和南開小學捐獻給國家。他向已任政務院總理的周恩來寫信說自己正「閉門思過」,後又表示想回北方。

1950年5月3日周總理派飛機把張伯苓夫婦接到北京,安置在傅作義寓所。周總理常來看望,師生倆推心置腹地交談。張伯苓說:「過去我迷信蔣介石,現在我承認自己錯了。」又說:「共產黨的對外政策好,例如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就十分英明,我雙手贊成。另外,對消除貪污和搞經濟建設,我也一百個擁護!」


看著全國欣欣向榮的形勢,張伯苓越加思念南開。但周總理考慮到張校長如果立即回津,可能會遭到激進分子的批鬥,因此挽留他在北京住了四個多月。9月14日張伯苓夫婦返回天津。臨行前夕,周總理和鄧穎超在中南海設宴為校長和師母餞行。宴席上周總理詢問,校長回津還有什麼困難?


在座的希陸為父親曾任考試院院長表示憂慮。周總理說:「放心好啦,我給天津寫信,說明是我們把校長接回來的。」


周總理隨即寫信囑託南開校友、天津市市長黃敬關照張伯苓。儘管如此,到了基層仍阻力重重,希陸的擔憂終成現實。短短三個月的考試院院長,張伯苓付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沉重代價。


回津後,張伯苓沒有分文收入,完全靠三個兒子贍養。夫婦倆同錫祚一家住在一起。



南開中學


未准參加校慶,再沒踏入南開一步


返津第二天,張伯苓就來到日思夜想的南開中學,校方對他十分冷漠,僅派幾名普通職工陪他坐在會客室。沒多久就傳來校領導要在會客室開會的消息,張伯苓只好離開。他沿著校園走了一圈,沒見到一個學生。原來校方令學生此刻一律留在教室里,不讓張伯苓接觸到學生。當天下午,他到南開大學,幾位老友給了他些許慰藉,使他感到人間尚有真情在。


10月17日是南開校慶日。16日晚,南開中學派人來對錫祚交代:不要讓張伯苓參加校慶活動。第二天早晨下起了小雨,張伯苓穿上雨衣正要去南開中學。錫祚對他說:「下雨了,爸爸您就別去啦。他們也不太歡迎您。」張伯苓馬上就領會了,脫下雨衣:「好,既然下雨就暫時不去吧!」

校慶日下午,張伯苓忍不住還是到南開大學,會晤一些知心朋友,關懷學校的發展規劃。但一些激進師生對他充滿敵意,他精神上受到沉重打擊,從此再也不願去自己一手創辦的南開了。1950年秋天以後,他隱居家中,沒有踏進南開校園一步。這時他發現自己一生的工作被全盤否定,內心極其痛苦。獨自一人時,不是發獃,就是用手擊頭,長吁短嘆。這位面對日寇自稱「不倒翁」的巨漢,此時竟頹然倒下。


兒子和兒媳盡量營造輕鬆愉快的氛圍,常在家設便宴,分批邀請南開校友。也有校友邀校長去作客。一次席間,他豪放地說:「咱們南開校友真是遍天下,在北京有周恩來擺宴席,到了台北,吳國楨也會請客的!」


校友們怕校長寂寞,經常在下午三點至五點來陪他說話。晚上八點整,張伯苓便拿出七塊大小不同、款式各異的舊手錶,同收音機里的廣播對時。這些表都是學生們的禮物。對錶成了他每天晚上的一大樂事。


張伯苓還愛到戲院消磨時光,「大舞台」、「小梨園」是他常去解悶的地方。



南開大學


張校長的遺產


1951年2月14日晚飯後,張伯苓的好友、南開校友盧開瑗來拜訪,告訴他:據小道消息中央將任命他為政協副主席!張伯苓聽了非常激動,兩人談得無比興奮。客人告辭,他堅持要送下樓,一直送到大門口,然後返回二樓卧室,依舊沉浸在亢奮中。這時兒媳給他端去一杯熱茶,只見他口歪眼斜,已不能說話了。錫祚急忙請來醫生,診斷為腦溢血,2月23日溘然長逝。


張伯苓去世的次日早晨,周總理從北京來弔唁。隨後他對在場的南開校友說:「張校長剛從重慶回來,本想讓他先休息休息,再請他出來工作,沒想他突然故去了。」有校友提出應怎樣評價張校長,周總理說:「看一個人應該根據他的歷史背景和條件,切不可用現在的標準去評價過去的人。張校長一生是進步的,愛國的。他辦教育卓有成績,是有功於人民的。人民政府對張校長十分關心,對他寄予希望。他突然去世,十分可惜。」他還說,校長晚年雖有失誤,但畢竟沒跟蔣介石去台灣。

親人們收拾張伯苓遺物時,發現他的錢夾里僅有七元四角和兩張戲票。張校長身後只有這區區幾塊錢。他房無一間,地無一畝,但留下了四座學校:南開大學、南開中學、南開女中和重慶南開中學。(摘自《天津日報》作者:龍飛。"張伯苓與嚴修"一節為《非常歷史》增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非常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中國援助阿爾巴尼亞始末
誰是毛澤東的第一位戀人?

TAG:非常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