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都說「坐有坐相」,古人的坐相究竟什麼樣?

都說「坐有坐相」,古人的坐相究竟什麼樣?

GIF

從歷史上來看,中國人的坐姿,是如同春天的水面一樣,從低位慢慢升起來的。作為老牌的禮儀之邦,古代中國對坐姿有各種各樣的講究,什麼「蹲踞」「箕踞」「安坐」「正坐」「跪坐」「經坐」「恭坐」「肅坐」「卑坐」,這些詞究竟都代表什麼姿勢?坐姿究竟有幾種?在上面這些名目繁多的坐姿中,哪些是同一個意思?

[東漢] 畫像石《講學圖》

首先要說的就是最經典的正坐,又叫安坐,從名字就可以看出來,這款坐姿追求平穩安靜,使用的場合大多正式。上圖東漢《講學圖》中的人物都是正坐姿勢。

[商] 玉器《婦好跪坐玉人》

這個背後被上了發條的兄弟,他的姿勢也是正坐。

其實,這種正襟危坐的坐姿形成和先秦時期的祭祀有關。以膝居地,小腿平置於地,臀部貼於腳後跟是早期最體面的一種坐姿,坐起來四平八穩不易摔倒。在祭祀儀式中,有這麼一個角色需要採取這樣一種姿勢,後者的名字又多了一種:「屍坐」。

當然,這裡說的屍坐可不是要把逝者從墳墓里拉出來凹造型,而是在祭祀活動中,有一個人要充當神靈的安置處,代祖先的神明接受獻祭。

關於先秦祭祀最通俗的解釋,莫過於《詩經》了,其中有一首《楚茨》,專門描繪周天子祭祀時的場景。

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為,我藝黍稷。

我黍與與,我稷翼翼。我倉既盈,我庾維億。

以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

濟濟蹌蹌,絜爾牛羊,以往烝嘗。或剝或亨,

或肆或將。祝祭於祊,祀事孔明。先祖是皇,

神保是饗。孝孫有慶,報以介福,萬壽無疆。

執爨踖踖,為俎孔碩。或燔或炙,君婦莫莫。

為豆孔庶,為賓為客。獻酬交錯,禮儀卒度,

笑語卒獲。神保是格,報以介福,萬壽攸酢。

我孔戁矣,式禮莫愆。工祝致告,徂賚孝孫。

苾芬孝祀,神嗜飲食。卜爾百福,如幾如式。

既齊既稷,既匡既敕。永錫爾極,時萬時億。

禮儀既備,鐘鼓既戒。孝孫徂位,工祝致告。

神具醉止,皇屍載起。鐘鼓送屍,神保聿歸。

諸宰君婦,廢徹不遲。諸父兄弟,備言燕私。

樂具入奏,以綏後祿。爾餚既將,莫怨具慶。

既醉既飽,小大稽首。神嗜飲食,使君壽考。

孔惠孔時,維其盡之。子子孫孫,勿替引之。

——《詩·小雅·楚茨》

好像也不是很通俗……如果沒看懂,這是正常的。公社菌為了說明祭祀的過程,把這首詩編成了一套順口溜,這下就能大致看懂了。

紛紛雜草,統統拔光,我要種糧食。

糧食太多,糧食我吃,也給祖先吃。

給祖先座,勸祖先吃,為我們祈福。

牛羊百做,廚師百工,全都準備好。

冬天祭祀,秋天祭祀,祖先神要吃。

主持儀式,給祖上菜,主祭人長壽。

大盆燒烤,小鍋燜燉,菜品要上齊。

男主祭祀,女主宴請,主客把酒敬。

來到神位,向祖祈福,儀式正開始。

我怕亂套,太祝宣布,祖先已在吃。

準時准禮,有葷有素,祖先賜萬福。

儀仗隊伍,鐘鼓到位,主祭人上前。

太祝宣布,祖宗吃好,屍神就起座。

鐘鼓送屍,祖宗歸去,廚師撤菜品。

私家內享,樂隊入奏,祖宗留口服。

說吉利話,行吉利禮,大小要叩首。

祖宗保佑,子孫長壽,家事全管夠。

這套規矩,不要改樣,代代往下做。

看明白了嗎?「皇屍」或「屍」並不是遺體,而是在祭祀中代表祖先神靈形象的一個「演員」。因為祖先的「神靈」看不見摸不著,只有這樣一個物化的形象參與祭祀,配合子孫完成儀式,人們才會理所當然地認為:哦!祖先確實吃好了,祖先確實為我們賜福了!

成語「尸位素餐」里的「屍」就是這個意思。順便說一句,表示遺體的「屍」字古代寫作「屍」,而祭祀中的這位特型演員才是「屍」的本字。

您想想,讓一個人當著一家老小的面演他家祖宗,他能不正襟危坐嗎?屍神的坐姿,就是最端莊、最得體的坐法。此後的先秦社會,這一坐姿的使用範圍不斷擴展,從各種儀式場合到各種社交應酬,從主人到奴僕都要如此端坐,「正坐」的名字也就此落定。

[西漢] 青銅器《長信宮燈》

西漢賈誼在《新書》中專門寫了一章《容經》,介紹當時的各種姿勢規範,其中對坐容有下面的闡述:

「坐以經立之容,胻(小腿)不差而足不跌,視平衡曰經坐,微俯視尊者之膝曰共(通「恭」)坐,仰首視不出尋常之內曰肅坐,廢首低肘曰卑坐。」

——[西漢] 賈誼《新書·容經》

他在這裡把正坐又分為好幾種小類型,按照不同情況,配合面部情態,坐姿還有特定名稱:平視叫「經坐」;在尊者面前如果直視對方是不禮貌的,這種不敢抬頭的姿勢叫「恭坐」;抬起頭看東西(非突發情況)叫「肅坐」;垂頭喪氣把手肘低下叫「卑坐」,用於道歉、認罪等場合。

但凡是正坐,胸部以下的姿勢一定是確定的:身體挺直,膝蓋在地,小腿平齊貼地,腳掌不能著地,人坐在腳跟上。這樣的坐姿今人不習慣,但古人從小學習,可以坐得四平八穩。

放一張標準照!你的梅長蘇

有人分析說,賈誼的《容經》可能是專為皇室撰寫的禮儀教程。當時「怎麼坐」究竟有多重要,也可從此管窺。

正坐,又稱「跨鶴坐」

跪坐的姿勢您可以試一試,保證沒多久就腰膝酸痛。這也難怪,民間出身的小燕子一到宮中被容嬤嬤叫去學規矩,要準備一套:

按古代標準,我們現在都是粗人。

當然,古人有坐得端莊的,就有不是那麼好的。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論語·憲問》

以往大家都把幼、長、老三個階段的「不正經」視為孔子怒於原壤的原因,但有可能開頭這句其實才是真相。「夷俟」是說,原壤岔開腿對著孔子坐,就像這樣。

這種坐姿也有名字的,它叫「箕坐」。

看了以前的簸箕啥樣,是不是感覺一目了然?事實上,箕坐在古代被認為是一種非常無禮的坐姿。為什麼箕坐被視為無禮,主要是因為:

所以那時的人們寬袍大袖,男性的褲子也和裙子差不多,裡面要還不穿,說白了就是開襠褲,一旦箕坐,不是很容易就走光了嗎?

「背畔王制,椎髻箕坐。」

——[東漢]王充《論衡·率性》

「昔戴叔鷥箕坐見邊文禮,此皆衰世之慢行也。」

——[三國魏]應琚《與崔元書》

看看,箕坐在古代簡直聲名狼藉,不但背叛王制,甚至嚴重到被歸納為衰世慢行。

因此,《論語·憲問》里那則故事的真實情境很可能是:孔子的朋友原壤箕坐以待,把孔子惹毛了,孔子怒斥其無禮,於是就用拐杖敲擊他的小腿。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項王按劍而曰:「客何為者?」

——[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這就是鴻門宴,項羽請劉邦在帳中吃飯,中間打算探探劉邦的意圖,席間數度策動對劉邦的暗殺。樊噲是劉邦的人,一聽帳中情況就急了,跌跌撞撞就沖了進來。本來項羽是端端正正跪坐著的,見這麼一位凶神惡煞以來,立馬換了造型。

跽坐

這是有人要行刺我啊!項羽把身子跪直了,「按劍而跽」。這樣的姿勢,可以讓他快速做出反應,站起來拔劍都來得及。

同樣不禮貌的姿勢還有「踞坐」,翻譯成白話就是蹲著。

接下來再說一個佛系的坐姿:趺坐。

趺坐

趺坐的全稱為結跏趺坐,俗稱盤腿坐。其中「跏」是腿向內拐,「趺」是腳背。

盤一條腿為半跏趺坐、半跏坐;盤兩條腿叫全跏趺坐、大坐、蓮花坐;因為這種坐姿看起來和諧圓滿,佛像中的諸佛皆依此坐,故又稱如來坐或佛坐。

說到這裡,我們今天的坐姿怎麼還沒出現?

是的,想要坐成今天這樣,首先要有椅子;而椅子還是從少數民族地區傳進來的。

胡床

傢具的改變本質是生活方式的改變,中原人的坐姿,從原來的席地而坐被提高,跂坐開始流行。所謂「跂坐」,就是坐在高坐具上將雙足垂在體前,甚至有時僅僅腳趾著地。

文化的交融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很快,這種被南朝士大夫所不齒的坐姿,就在南朝的皇宮中出現了。

「輦上置筌蹄,垂腳坐。」

——《梁書·侯景傳》

跂坐

這也意味著,古代中國從平面起居進入立體起居的時代。

因為平面起居,漢代的傢具普遍低小,桌案腿短

適合垂足跂坐的高足傢具層出不窮,椅凳風行,床榻加高,平面起居的舊俗日見荒棄。到北宋,跂坐已成人們日常的坐姿,舊式傢具也被掃進了故紙堆。

到宋代,融入了胡床設計的交椅已經風靡中華

二郎腿也是這時傳入中原的,但當時的學名不考

到明代,新式傢具的儀式空間已經建立,高足傢具完全融入中華文化。此後,不論是家居生活還是典禮祭祀,中國人的坐姿已經改弦更張。

儘管傢具和坐姿的變遷受到一些人的質疑,但中國人絕不會丟失自己的品格。不論是席地還是居椅,正襟危坐的標準永遠是脊樑挺直;不論是跨鶴坐還是垂腳坐,中國人對禮儀的規範有自己樸素的準繩,使我們在變動文化里總能找到一個恰當的平衡,用新的技術激發自己骨子裡與生俱來的優雅。

(悄悄補充一句:文中那些火柴小人兒的坐姿都是作者小魏同學畫得,覺得不錯的話趕緊給小魏同學點個贊吧~)

閱讀公社邀您投票啦

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中國全民閱讀媒體聯盟聯合開展的「第三屆大眾喜愛的50個閱讀微信公眾號」投票活動已經開始了,「閱讀公社」已成為候選公眾號,歡迎您為「閱讀公社」投上寶貴的一票。(截止到7月13日每個微信用戶每天可投1次。

感謝您的助力!

作者/ 魏冠宇

總監製 / 曉潔

執行主編 / 張燕

副主編 / 躍升

責編 / 張燕

實習編輯 / 冠宇

製作 / 蘭宇 躍升

光明日報 · 閱讀公社工作室

版權聲明:【閱讀公社所使用的文章、圖片及音樂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敬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繫及時處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閱讀公社 的精彩文章:

卷◎夏至:一年中最詩意的時光

TAG:閱讀公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