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到最後也被罵了千年,石敬瑭受岳父器重卻處處遭人戒備
文|原廓、鄭逸釩
在五代亂世里有這樣一個現象,誰得到了河東沙陀軍事集團的支持,誰就能成為中原的霸主,甚至新的皇帝。比如孟知祥(建立後蜀)、李從厚(即後唐皇帝位)、石敬瑭(建立後晉)、石重貴(繼後晉皇帝位)、劉知遠(建立後漢)、劉崇(即劉旻,建立北漢)。這也使得五代亂世的後唐、後晉、後漢三朝,被稱為「沙陀三朝」。然而,皇位的更迭總是圍繞著河東地區節度使的變化,笑到最後的還是河東節度使石敬瑭。
得到河東集團支持的李嗣源成為皇帝後,其視野自然要放到全天下的層面上,他也執行了削弱藩鎮、保證民生的政治措施。
首先,他令地方州府、節度不得借進貢之名強加厚稅,「不得科斂百姓」「不得邀難商旅」,試圖扼制藩鎮對於百姓的剝削;同時,廢除正稅以外的苛捐雜稅,欲減輕百姓課稅之負擔;又下令「應私債出利已經倍者,只許征本,已經兩倍者,本利並放」,禁止高利貸傷民;同時鼓勵農事,開放鐵器專利,令民間可自鑄農具。
其次,為了改善吏治,自李嗣源掌權以後,為改冗員之弊,又命「諸司使務有名無實者並停」。李嗣源「尤惡貪貨」,一旦查實有犯贓枉法之官吏,「輒置之死,曰:『此民之蠹也!』」
最後,為了整頓藩鎮,李嗣源於即位後的兩年間數次發兵剿滅為患的藩鎮牙兵,甚至將其滿門抄斬以儆效尤。
經過一連番整頓,史載「年穀屢豐,兵革罕用,較於五代,粗為小康」。
然而好景不長,李嗣源即位7年後卻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其次子李從榮、養子李從珂、女婿石敬瑭相繼發動兵變。
後晉高祖石敬瑭像,出自明王圻和王思義撰寫的類書《三才圖會》
後唐長興四年(933),李嗣源病重,其次子李從榮擁兵發動兵變欲篡奪皇位,未果身死。李嗣源本就染病,加之悲痛交加,數日後便長辭於世,其三子李從厚即帝位。第二年,李嗣源養子李從珂不服李從厚之統治,又擁兵反叛、攻入洛陽,廢李從厚帝位,自立為君。
而石敬瑭是沙陀人,李嗣源因其作戰勇猛非常器重他,並把自己心愛的女兒嫁給了他。李嗣源即位以後,石敬瑭歷任宣武、天雄、河東等鎮節度使。
而李嗣源死後,後唐閔帝李從厚和廢帝李從珂都對石敬瑭懷有戒心。李從厚欲將他移鎮成德,但沒有成功。李從珂攻入洛陽後,李從厚出走至衛州,巧遇石敬瑭來京。石敬瑭趁機發泄其不滿,盡殺李從厚左右親隨。廢帝李從珂即位後,石敬瑭返回河東,伺機奪取最高統治權。
他先將自己在洛陽和諸鎮所儲備的物資悉數運回太原,又借口備邊,請求朝廷增兵運糧。隨後,石敬瑭又屢以「契丹屢寇北邊」為由,把戍守幽、並要地的禁軍全部掌控在自己手中,逐漸掌握了河北鎮的主要力量。
天福元年(936)初,石敬瑭自陳身體羸弱多病,請求解除兵權,並以遷移他鎮為借口來試探後唐朝廷。樞密直學士薛文遇認為:「河東移亦反,不移亦反,在旦暮耳,不若先事圖之。」李從珂非常認可他的觀點,於是調任石敬瑭為天平節度使,另派親將宋審虔為河東節度使。面對朝廷執意削藩的強硬態度,石敬瑭拒不受代,上表稱「帝養子,不應承祀,請傳位許王(李從益)」。
李從珂看完石敬瑭的奏章後大怒,以詔書怒斥他說:「卿於部王(即後唐閔帝)固非疏遠,衛州之事,天下皆知;許王之言,何人肯信!」隨後,李從珂下詔削奪石敬瑭的官爵,並以建雄軍節度使張敬達為太原四面兵馬都部署,義武軍節度使楊光遠為副,統領大軍討伐石敬瑭。
結果,石敬瑭自知以河東一鎮兵力不足以對抗朝廷大軍,遂接受其幕僚桑維翰的建議,以稱臣、稱子、歲貢三十萬匹和割讓燕雲十六州為代價,請求契丹出兵支援。契丹主耶律德光(耶律阿保機次子、遼太宗)聞訊後大喜,親率5萬騎兵由雁門關入援石敬瑭。後唐張敬達人數雖多,但副帥楊光遠以下諸將多懷有異心,與後唐王朝貌合神離。
九月,契丹與河東聯軍大敗張敬達於太原。十一月,契丹冊立石敬瑭為大晉皇帝,石敬瑭遂割幽、薊、瀛等十六州之地予契丹,「仍許歲輸三十萬匹」。
此時,被困在晉安寨的後唐軍糧餉將盡,軍心動搖。閏一月,副帥楊光遠殺張敬達,率大軍降於石敬瑭。石敬瑭遂聯合契丹勢力趁勢南下,契丹軍至潞州即北返,石敬瑭自率所部進逼洛陽。不久,李從珂自焚身亡,石敬瑭完成了後晉王朝的建國過程。
TIPS:五代時的士兵為什麼喜歡嘩變?
五代之時,由於均田制的經濟基礎遭到破壞,由此產生了大量失地農民。失地農民既無國有土地作為生產資料保障其生活所需,當然也沒有義務服從國家的義務兵制來償還這一土地報酬。當失地農民成為職業軍人之後,不論是否如同魏博牙兵一般對本鎮節度使要挾勒索,此時的軍人其勞動力價格都應該足以支付其本人及其家人的生活成本——這部分成本原本在均田制下基本由農戶自行承擔。但從府兵制轉向募兵制後,藩鎮必然需要向這些職業軍人支付大量的軍餉。軍需發放不足,是唐末五代士兵嘩變的一個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唐末五代之時,對於職業軍人的報酬中還包含著對於土地的給予。若長期不返本鎮,那麼耕作的良田將遭到荒廢,並且必須長期與家人分隔兩地。這也同樣是唐末五代士兵嘩變的重要原因。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人民日報創刊70周年|強國印記:與時代同行,與人民同行
※世界盃主辦城市喀山,為何只有一半人是俄羅斯人?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