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惜墨如金——中文電報的奧秘

惜墨如金——中文電報的奧秘

作者簡介:馬伯庸,網路催生的一位奇才,出版過《她死在QQ上》、《風起隴西》、《殷商艦隊瑪雅征服史》等作品。

閻岸,字乃川,善感多思的典型雙魚男。

可能不少人都還記得,小學時代的應用文訓練里總有練習寫電報的內容。老師先給出一件事,然後要求大家擬定電文,誰能用最少的字數把事情說的最清楚,就能得一朵小紅花,讓鄰桌女生多看自己一眼。

我那時候好奇,問老師為啥作文都是字越多越好,電報卻是字越少越好。老師回答說因為電報比較貴,所以要省錢。我生性不求甚解,沒繼續問下去為啥電報會那麼貴。

現在我知道了,電報最大的特點,就是惜墨如金。電文和其他文體截然不同,講究言簡意賅,能一個字說清楚的絕不用兩個字。沒辦法,貴啊。一直到電報行將消亡的時候,它的費用在郵政手段里還是屬於比較高昂的。

李敖講過一個故事。1948年的時候,中國海軍在南海抓了一個大海龜,各大報紙都把這當奇聞異事來報道。但其他報紙都說抓到的是玳瑁,唯獨《世界日報》駐上海記者說是烏龜。當時的主編成舍我大怒,發去電報責問,全文僅10個字:「人皆玳瑁,我獨烏龜,何也?」其對字數的計較,可見一斑。

甚至在新文化運動時爭論文言文與白話文優劣時,電報還屢屢現身而出當裁判。

黃侃(一說章太炎)就拿電報舉過例子,說如以白話文來寫:「爸爸死了,快點回來呀。」實在啰嗦,若用文言文寫,只須4個字:「父亡速歸。」可見文言可適合於新時代生活。

另外一個傳說是關於胡適的。有一回他在北大給人講課,免不了頌揚白話文幾句,有學生起立質疑。於是胡適說前兩天有人邀請他去作行政院秘書,被他推辭。他讓學生以此事為例,讓他們以文言文擬一封推辭電報。其中一封用字最少的文言電報是「才學疏淺,恐難勝任,不堪從命」,胡適大筆一揮,用白話文只寫了5個字:「幹不了,謝謝。」

這兩個故事都有偏頗之處,故意把反對的文體寫得很長,把支持的文體寫得很短,權當趣事則罷。但這也反證電報費用之貴,已經使人達到對字數錙銖必爭的地步。

在清末民初的中國,電報員是個十分吃香的工作。晚清各電報局的報務人員都由電報學堂的學生組成,每月可以拿到30兩銀的薪水,民國時期的電報員每個月也有100元的收入,而且從不拖欠,相比起一般人來說,待遇相當優厚了。甚至跟同時期的歐、美同行相比,中國電報員的薪水也算得上高人一頭。英國同時期電報員年收入只有5.8英鎊,美國著名大財閥安德魯卡內基在匹茲堡市大衛電報公司當電報員的時候,月薪一開始只有13美元。

這是什麼原因呢?

不是物以稀為貴,也不是因為中國CPI比較低,而是因為中國電報員比國外同行更辛苦。

這其中的原因,就涉及到中文的電報碼問題。

電報是靠信號傳播的,這樣就需要用一套系統把文字轉譯成電信號。莫爾斯最大的貢獻就在於創立了莫爾斯電碼,用點、劃兩種狀態組合成了26個英文字母以及10個阿拉伯數字。不過莫爾斯電報使用的是「不等長碼」,每個字母和數字之間的碼長都不等。比如E用一個」.」來代表,而Y則是」-.--」,兩者之間差著三位電碼,容易造成混亂。一直到1874年,法國人艾米爾博多(Emile Baudot)才發明了基於等長碼技術的博多電傳碼。

隨後各國雖然文字有所不同,但都是以這個系統為基礎來發展的。

到了中國這裡,問題就來了。

英文字母只有26個,德文字母有30個,義大利字母有21個,就算是夾雜了漢字的日文,也可以用五十音圖來表達。只要配合相對應電碼,就可以很簡單地進行收發報。

但中文不同,中文用的是方塊字,以單一漢字為基本單位,光是常用漢字就有3000多個。指望把只有點、劃兩種元素的電報碼排列成3000種不同組合,這是不可能的,就算編成了,也異常冗重。

電報剛傳到中國的時候,都是外國人在使用,這個問題還不算太明顯。可當電報的應用範圍逐漸擴大以後,中文電碼的嚴峻性就凸顯出來了,總不能讓中國人在中國也用英文互相發電報吧?那時候的形勢有點像電腦剛開始在中國流行開的時候,一批人叫著「漢字不亡,中國必亡」;還有一批人玩命地琢磨漢字編碼。如豆的油燈之下,不知道有多少王永民揮汗如雨地琢磨著。

中國最早出現的中文電報編碼,是一種所謂「四碼法」。發明者已經不可考,最先把這種辦法整理出來是在1873年,一個駐華的法國人威基傑參考《康熙字典》的部首排列方法,選了6800個漢字,編成《電報新書》,後來鄭觀應把這本書改編了一下,使之更適用於中文,增加了更多漢字,改名叫《電報新編》。從此這種「鄭碼」便成為中國電報長期以來一直採用的系統。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四碼法是一種最簡單的編碼,它不用什麼技巧,單純靠蠻力。它以10個阿拉伯數字對應漢字,每一個漢字用4個數字的組合表達。比如李2621、鴻7703、章4545。發報員只須把這12個數字發出去,接報員就能根據這12個數字重新組合成「李鴻章」。那封著名的東南自保電報:「此亂命也,粵不奉詔。」翻譯成電碼,就是「2974/0052/0730/0048/4727/0008/1144/6096」。

國外都是三碼組成一個語素,只有中國是四碼,所以叫做四碼電報。

有一種說法說四碼電報法是1840年李鴻章請丹麥人編寫的,這是瞎說。1844年莫爾斯才在美國國會大廈公開演示他的電報機,李鴻章哪有那種能力提前四年就找人編電碼?

四碼電報是流水式的,和字形沒有關係。說的簡單點,就是把一個個漢字與四個數字組合完全隨機地拉郎配,沒有規律。背誦起來十分辛苦,優點是絕無重複。所以看老照片老電影,解碼員需要常備一本漢字編碼書在手邊,以便時時查詢。

對於生手來說,這種東西用起來十分痛苦,但如果熟練以後,速度就能達到一個很高的境界,就像《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裡面那個老譯電員一樣,斜眼一瞥,腦子裡就自動跳出相應文字來。咱們國家現在電報業務接近取消,很多老資歷的電報員改用電腦,他們改不了老習慣,仍舊用電報碼輸入法打字,一分鐘也能打到90多個字。

這就是賣油翁的境界,「唯手熟爾」。中文電報員的標準規範,就是一邊全神貫注地讀電碼,一邊手在電報紙上寫下數字,然後把讀到的數字四字一組譯成中文。有更牛的人,連看都不看,光憑耳朵聽就能下筆抄錄墨不加點。

據統計,清末的中文電報房每分鐘大概可以發出20-25個華文明碼。每一份電報的費用是按照七字一算。七字之內都按照七個字收費,七字以外另外結算。

咱們就拿陳嘉庚老先生在抗戰時的一封電報作個例子。在兩頁電報紙的下方印有一排排四字一組的數字,這個就是中文電報碼。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以前電報碼都是手寫的。到了1933年的時候,中國正式引入打字電報機,從此電報碼的抄錄全都變成機器流程,鉛字印刷,省卻了無數人力。

在電報碼的附近,是譯好的中文,每四個數字上就有一個手寫的漢字在那裡。當時的電報譯員最繁重的工作,就是要靠人工逐字逐句把電報碼翻譯過來。

關於陳嘉庚先生的那封電報本身,其實也有故事。1938年10月,汪精衛發表「和平」談話。陳嘉庚聽到了十分憤怒,連續發了5封電報給他,予以斥責。恰好在10月28日重慶召開了第二屆國民參政會。陳嘉庚那時遠在新加坡,就在10月26日發了一封電報給重慶,裡面闡述了自己的參政提案。

當時他的提案一共有三個:「一、日寇未退出我國土之前凡公務員對任何人談和平條件概以漢奸國賊論;二、大中學校在抗戰期間禁放暑假;三、長衣馬褂限期廢除以振我民族雄武精神。」

這個提案甫一由大會秘書處公布,立刻得到了極大反響,當即就有19個參議員聯名附署。據說開大會的時候,坐在台下的汪精衛聽到大會主席公開朗讀該項提案時,面色蒼白,如坐針芒。兩個月以後,他就用行為給陳嘉庚這一提案作了最佳的註腳。

陳嘉庚的提案後兩條無關宏旨,但第一條可謂是鏗鏘作響、擲地有聲,以至於長久以來大家都只記得這一條,而忘了其他兩條的存在。一直到前一段時間這封電報的原件重新面世,世人才得以窺得陳氏提案全貌。

儘管四碼法解決了中文電報的問題,但四個編碼一個漢字,效率還是比較低。尤其是當時電報線路都由洋人把持,收發的費用都極其昂貴。當時電報的費用往往一個字就得數兩白銀。為此清廷曾經專門下令,讓各級官員沒緊急的事就別發電奏、電牘,就算髮也盡量長話短說,什麼我主萬歲、乞伏太皇太后聖安、惶恐頓首之類的客套話都一概免去。

比如說,光緒十年(1884年)五月二十七日,中法關係正在緊張的時候。李鴻章發給過總理衙門一封電報:「密廿六幼樵電告閩河口來法兵船三隻鴻沁」,全文共有18字。幼樵指張佩綸,鴻指李鴻章,全電文的意思是,福建海境出現了法國來的三隻軍艦。

而張之洞受命接濟台灣軍火,也曾經電告福建 「有旨停運渡台軍火暫勿運稍俟之和約成則運款局敗亦運朔」。意思是現在上頭正談判呢,先別運過去,合約談成了再運,合約談不成也運。

中國最講究禮儀,什麼都能省但禮數不能省,不過落實到電報上,就連這點都不得不讓步了。有一封清廷駐古巴參贊給皇家的一封祝壽電報,就簡單地寫著」皇上登巡,古巴華僑及古巴政府均特賀。」 如果哪位官員上正統賀表時,在紙上只寫上一句「皇上生日快樂」,恐怕腦袋早搬家了。

有一次,光緒皇帝收到駐英法大臣郭嵩燾的一份奏摺,在奏摺里,郭嵩燾參了駐德國大臣劉錫鴻一本,說劉錫鴻「濫用經費」、「揮霍巨糜」、「駐歐使館不堪重負」云云。後來經過調查,發現劉錫鴻在4個月內發至七八次電報,而且全是私事小事。光緒皇帝十分震怒,立刻下旨將他撤職查辦。清政府派出的駐外使節,一般都是四品以上大員。這等顯赫官員竟只因為多發了七八次電報就被處分,可見這電報費用貴到了什麼程度。

當然,也並非一味為了省錢而盡量減字。中法戰爭在台灣打的最激烈的時候,張之洞一日之內三電李鴻章,每封都在數百字,詳述戰況,以免貽誤戰機。

歐美國家為了節省電報字數,往往採取縮寫形式:「GM」代表早上好,「SFD」表示停下來吃飯,英國農業部在印度使用「envelope」一詞表示「大群蝗蟲已經出現並毀壞莊稼」。人們為了省錢,還經常使用英語單詞「停止」(stop)代替句號來結束一句話,因為「停止」這個詞免費,而一個句號卻要收取額外的費用。中國也有類似的習慣,各類特別業務,除另有收費規定外,均需在電文末了加一規定字樣,如加急寫「急」,校對寫「對」,候複寫「復」字。

除了這些,中國人獨具隻眼,發明出了極富中國特色的省字方式。

英文用阿拉伯數字表達,就可以表達全部日期,而中文如果寫全的話,最少也得4個字(一月一日),最多得6個字(十二月卅一日),每個漢字用4個數字編碼,就是16-24組,效率相差太遠了。為了最大限度地節省字數,有人就發明了一種特有的韻部計日。這個人叫洪鈞。

洪鈞是晚清一代奇人,一生幹了無數讓人咋舌的事情。他是同治七年的狀元,以膽大妄為而著稱。他50高齡那年,敢在父喪期間納了一個14歲的妾,渾然不顧輿論濤濤。這還不算什麼,他以出使四國大臣之尊,帶著這小妾周遊歐洲列國,一時各國轟傳,爭相報道保守的東方古國出了一位情聖大臣。洪鈞於光緒十九年八月病逝,他的那個小妾脫離洪家,重操青樓舊業,改了個名字叫賽金花,一時艷絕十里洋場,從此還有了一部名作《孽海花》……

洪鈞這人很怪,一生討厭西方文化,連照相都不肯,卻動手改造了中文電報碼。

他對付日期的辦法是:以十二地支來代表十二個月,再以平水韻的韻部來代表日期。前面15天用的是韻目上平聲的全部,接後是韻目上聲的l0個,再來是韻目去聲的5個,一共是30天。當然,編碼也並非嚴格按照韻部來排列,比如第三十日本該用「陷」,但是這字不吉利,就換成了「卅」字;使用公曆以後,又加了一個「世」字代表三十一日,因為「世」字拆開恰好是廿、十、一,偶爾也會用「引」字代替。

對應關係如下:

對應關係為

一日:東、先、董、送、屋

二日:冬、蕭、腫、宋、沃

三日:江、餚、講、絳、覺

四日:支、豪、紙、寘、質

五日:微、歌、尾、未、物

六日:魚、麻、語、御、月

七日:虞、陽、遇、曷、(上鹿下吳)

八日:齊、庚、薺、霽、黠

九日:佳、青、蟹、泰、屑

十日:灰、蒸、賄、卦、葯

十一日:真、尤、軫、隊、陌

十二日:文、侵、吻、震、錫

十三日:元、覃、阮、問、職

十四日:寒、監、旱、願、緝

十五日:刪、咸、澘、翰、合

十六日:銑、諫、葉

十七日:篠、霰、洽

十八日:巧、嘯

十九日:皓、效

二十日:號、(上加下可)

廿一日:馬、箇

廿二日:養、禡

廿三日:梗、漾

廿四日:迥、敬

廿五日:有、徑

廿六日:寢、宥

廿七日:感、沁

廿八日:儉、勘

廿九日:艷、(左豆右兼)

三十日:陷

卅一日:世、引

地支也是這麼排列的,從一月的子排列到十二月的亥。

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這種規矩疊屋架床,啰嗦得很,但對於那時候的人來說卻是恰到好處。那會兒能接觸到電報的都是高級知識分子,他們都是科舉出身,除了四書五經還得懂詩詞歌賦。

清代詩歌都有個顯著特點,就是嚴格遵循韻律規則。讀全清詩的時候不難發現,那些詩寫的一首比一首難看,但絕不出韻。這大概和乾嘉學派的嚴謹作風有一定關係。反正那些官員對韻部的熟悉程度,和現代人熟悉漢語拼音差不多。用韻部代替日期,他們一望字,便知是哪個韻部,自然知道是哪一天。

有了這麼一個規矩以後,日期就被壓縮為1個漢字,4個數字,效率就高多了。比如馬日事變當天,電報的落款都會寫著「辰馬」,熟的人一看就知道是五月二十一日,兩個字就搞定了。黎元洪復任總統時候發布的通電落款為巳魚電,一看便知是六月六日,方便得很。

所以咱們讀民國史,動輒提到什麼馬電、艷電、皓電、銑電,都是以當日電報編碼來代稱日期。比如汪精衛那封給蔣介石的著名叛逃電報發於1938年12月29日,29日為艷字,故名「艷電」,成了一個專有名詞。1947年12月24日,白崇禧從漢口發出呼籲蔣介石停戰電報,亥指十二月,又是二十四日,所以史稱「亥敬電」。

1938年11月份,日軍進入湖南,蔣介石決定實行焦土政策,下令湖南主席張治中把整個長沙燒掉。結果還未及疏散群眾,長沙南門口外的傷兵醫院意外失火,導致其他地區縱火隊員以為行動開始。結果大火從當天晚上燒到次日中午,長沙軍民傷亡慘重,成為震驚中外的一次大事件。這起火災是從11月12日夜間開始燒起,12日的韻部代碼是「文」,所以這次事件又被稱為「文夕大火」。

韻目代日這個方式影響極廣,以至於當時許多人寫日記寫信什麼的,都以韻字來代日期。胡漢民臨終以前給張學良寫了封信,抬筆就是:「漢民皓日抵港,辱承關念,特謝。」

所以說洪鈞這個人還是很有影響力的。據說他還曾經以干支代替「一」、「十」、「百」、「千」,改四碼為三碼,費用一下子減少四分之一,一年下來省下來的錢可達數萬兩。

省字能省到什麼程度才是個極限呢?全世界最短的電報是法國文豪雨果發出的,他寫出巨著《悲慘世界》後,把書稿寄給了書商。由於急於想知道讀者反映和銷量如何,雨果就給書商發去了一條全文只有一個標點「?」的電報,靈犀在心的書商則回復「!」,雨果於是放心。而中文最短電報的世界記錄是半個字,記錄保持者是民國有名的「白髮才女」張允和。

1928年,沈從文經徐志摩介紹,被很看重他才華的胡適邀到上海中國公學任講師,主講大學部一年級現代文學選修課。然而他本性木訥內向,不善言辭,小說寫得好,教學卻非其所長。當時胡適給他上一次課的酬勞是大洋6元,可沈從文生怕遲到,緊張到第一次上課花了8元錢雇了包車匆忙趕去。課講的也是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後語,引得台下女學生們笑聲一片。

頭次上課雖然失敗,可沈從文不悲反喜,因為他一眼就喜歡上了台下偷笑的一個女學生。這個女學生,就是張家三女張兆和。

張兆和當時在中國公學讀一年級。她不像二姐允和是個飛揚洒脫的急性子。卻也自有自己的小性格在。要好的女同學因為兆和皮膚微黑,又喜歡穿男裝,給她取了個綽號「黑牡丹」——這恰恰對了沈從文的胃口,他筆下《邊城》里的翠翠、《長河》里的夭夭,都是黑美人。

一則為師生,二則年紀懸殊(兩人相差8歲),三則沈從文是個麵皮極薄的人,周圍的人多不看好這段戀愛。可笨人也有笨辦法,沈從文就發揮了他的特長——寫作,開始對兆和進行了熱烈的情書攻勢。

雖說沒敢當面示愛,但第一封信里,沈從文就直截了當地對意中人講:「不知道為什麼我忽然愛上了你……」隨後情書的洪流滾滾而來,他說自己「常常為憂愁扼著,常常有苦惱」,又說「男子愛而變成糊塗東西,是任何教育不能使他變聰敏一點,除非那愛不誠實」。

身為中國公學的一枝花,張兆和不是頭一次接到男生的求愛信了。面對沈從文的追求,她一開始是淡然處之,把沈的信和其他人一樣,編上「青蛙1號」、「青蛙2號」的編號收藏了起來。但很快,她就覺得不對勁了。隨著時間推移,沈從文的信也越來越熱烈大膽。老實木訥如他,在愛情的驅使下,竟然寫下了這樣熱烈的詞句:「我不僅愛你的靈魂,我也要你的肉體。」

張兆和雖然獨立開放,但畢竟是個名門所出的大家閨秀,看到這樣的文字,不禁氣紅了臉。羞惱之下,她推開了校長辦公室的門,把沈從文寄來所有的信摔到了辦公桌上,要胡適給她個公道。

不料胡適更是個妙人,他笑眯眯地看了信,卻吐出一句妙語:「有什麼不好!我知道,他頑固地愛你!」隨後更說:「我和你父親很熟,又是安徽同鄉,要不,我跟他說說做個媒?」

氣壞了的張兆和憋了半天,只好吐出一句:「我很頑固地不愛他!」恨恨而去了

有了校長大人的默許和縱容,士氣大振的沈從文發動了更猛烈的情書攻勢。但是,張家三小姐這座冰山可不是好爬的,沈從文的信一封一封寄出去,卻如泥牛入海般沒了消息。

老實人要是執拗起來,九頭牛也是拉不回的,沈從文的愛情長跑歷經3年零9個月,一直拼到了張兆和從中國公學畢業回家。也虧得沈從文能堅持,張兆和畢竟不是泥塑木雕,在他數年如一日,如此痴情的全心戀慕感動下,也多少有了點鬆動之意。

眼看勝利就在眼前,沈從文又拿出了死纏爛打的老辦法。當時正在青島大學任教的他在巴金的指點下,風塵僕僕趕到了蘇州,還背了一大包的文學名著和一對精緻漂亮的書夾準備送給張允和。

當時張冀牖和其夫人住在上海,蘇州大宅中只有張家姐弟。沈從文數次登門拜訪,每次都託故坐好長時間才走,被捉狹的張家姐妹取了個外號「爛板凳」。雖然兵法上說:「千里奔襲,必厥上將軍」,但或許是一腔赤誠真能感天動地吧,沈從文這臨門一腳起了關鍵作用,張兆和終於羞答答地露了口風,跟沈從文說只要父母不反對,就答應他的求愛。

興奮的沈從文回到青島,立刻寫信給張兆和,信中托張家姐妹中跟他較熟、性格也最急公好義的二姐允和幫他向張家二老提親。在這封信里,沈從文充滿詩意地寫道:「如爸爸同意,就早點讓我知道,讓我這個鄉下人喝杯甜酒吧。」張冀牖一向開明,絲毫不以張家豪富,而沈從文只是個湘西窮書生而生門戶之見,痛快地回信告知張家姐妹,對此婚事表示同意。

張家姐妹得到父親的允可,歡喜地一同來到電報局,張允和於是發出了這封至今仍被人們傳頌的「半字電報」:「山東青島大學沈從文 允」。這個「允」字妙入毫顛,既是電文內容,又是落款;既表明了張家對從文和兆和婚事的贊同,又是身為「媒婆」的張允和的「簽字畫押」,真可謂是半字道盡無窮意,一封電報結良緣啊。也正因此,沈從文每次見到張允和,都會叫她「媒人」,這個稱呼一直沿用到到1988年沈從文去世。

這段佳話還有個小小的註腳,兆和生怕沈從文這個老實頭不明白二姐電報的含義,又偷偷一個人回到電報局,擬了一封電報「鄉下人喝杯甜酒吧 兆」。無奈發報員看電報是白話,又有平常從未用過的「吧」字,堅持不給發報,兆和求了好半天也沒有答應。否則,這封電報沒準還能以「第一封電報情書」之名一同載入電報史冊吶。

——摘自馬伯庸 / 閻乃川《觸電的帝國》

說文解字

swjzclub

直接回復漢字或者成語來查詢相關含義

回復「」,擁抱說文解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說文解字 的精彩文章:

自古狂人多才俊:古詩詞中最狷狂的18句!
人民日報:100句對偶佳句,漢語真的好美!

TAG:說文解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