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世界盃,臨時的流量與長線的生意

世界盃,臨時的流量與長線的生意

世界盃毫無疑問是2018年最爆款的內容,但靠蹭這個熱點吸引到的用戶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世界盃結束了,法國在二十年後再度成為新的冠軍。

伴隨著整個90分鐘的比賽,社交媒體與朋友圈裡到處都是「法國奪冠,華帝退全款」的信息。這也許是「中國隊」參與本屆世界盃最好的註解。

儘管足球場上的事情與中國無關,但是在球場邊與球場外,中國的媒體平台和品牌們參與世界盃的手段與身位已經越來越嫻熟。他們都希望用世界盃這個「臨時的流量」做「長線的生意」。

誰在借勢世界盃?圖片來源:QuestMoblie

優酷與咪咕,回到中心

新英體育總裁喻凌霄對世界盃有一個精準的定義,「世界盃是2018年最爆款的內容」。從6月中旬開賽到7月中旬結束,世界盃毫無疑問是第一大熱點,這就意味著它是最大的流量。

數據可以證明世界盃的價值,咪咕視頻就是最好的例子,這個此前無法進入主流視野的視頻網站依靠世界盃突圍了。

根據QuestMobile數據顯示咪咕視頻App世界盃小組賽期間日活躍用戶數均值較2017年均值增長353%,6月底日活用戶數峰值突破700萬,而去年只有不到200萬;咪咕視頻6月最後三周累計新安裝用戶數超過之前七周的累計新安裝用戶數。

圖片來源:QuestMoblie

咪咕想通過世界盃進入大眾視野,而優酷則是要回到頭部。這依然是優酷與咪咕最基礎的邏輯:依靠內容拉新,只不過這個內容是花錢購買而來,不具備獨家性。

在視頻行業長期處於第三位的優酷需要世界盃,它會像火箭一樣把優酷的日活迅速抬升。同樣來自QuestMobile數據顯示,在世界盃小組賽開賽後,優酷日活躍用戶數較6月非比賽期間增長22%,日人均使用時長峰值達到50.4分鐘,較6月非比賽期間增長9.8%。

圖片來源:QuestMoblie

對於與央視採購一事可以參考此前報道《對於世界盃版權,央視再次選擇分銷。這次是優酷》,事實上,優酷與央視並非單純的版權分銷,而是作為央視指定新媒體官方合作夥伴出現。這其中的區別在於,可以播出央視的解說信號,以及前後包裝的節目。

央視此前聲稱「絕不分銷」,但最後還是以「新媒體合作夥伴」的形態做了事實上的分銷。看上去,這給央視世界盃合作的廣告主們新的播出渠道,擴大了廣告主權益,但實際上,廣告主只是多了渠道,並沒有獲得更多的呈現時間。

具體來說,在原本「不分銷」的情況下,只有唯一的央視渠道可以收看世界盃,平台唯一性決定了可以讓廣告有更多用戶可以集中看到,「想看世界盃就要看央視的廣告」。而當內容被打散,用戶可以在咪咕與優酷平台上看到世界盃,咪咕與優酷又有自己的信號包裝,這種情況下,「唯一性」降低,稀缺內容分散之後廣告的價值也被分散。

據優酷內部員工向《第一財經周刊》透露,世界盃期間的KPI整體需要翻一番。儘管有KPI要求,因為時間緊迫,「留給優酷的時間不多了」,它能夠做到的招商非常有限。

行業內流傳的優酷從央視購買版權的價格為16億元,一位資深體育行業從業者告訴《第一財經周刊》,這個價格優酷至少虧80%。

KPI的要求不過是能少虧便少虧,盈利不是優酷在世界盃這個項目上考慮的問題。獲取更多新用戶時間,且把這些用戶留存下來才是他們的目的。

在世界盃期間,優酷在綜藝方面推出了《周六夜現場》,劇集方面則有《鎮魂》《十八歲給我一個姑娘》,試圖在世界盃熱度期間用更多元化的內容留住用戶。

畢竟在世界盃的受眾中,依然遵循二八原則,專業球迷只有20%,更多人只是參與到話題中,這是更廣泛的用戶,也是優酷想要留住的用戶。

優酷同時成立了優酷體育,楊偉東也表態,世界盃後優酷購買體育類版權會成為常態化。可是,如果仔細梳理市場上可購買的頭部體育版權幾乎沒有:未來的中超、英超、歐冠、德甲、西甲等足球版權都在蘇寧旗下的pp體育;NBA以及網球等比賽在騰訊體育;唯一的變數是籃球版權CBA,運營籃球領域的騰訊體育不太可能錯過。

與娛樂領域結合或許是「優酷體育」的路徑,可問題是,那還是體育嗎?

現實的騰訊

一個無法迴避的事實是:在互聯網內容短平快的出現後,體育媒體版權不再像之前那樣集中用戶時間了。

「能夠專註的看完一場比賽的用戶很少,只有重度球迷可以做到。」騰訊體育運營總經理趙國臣對《第一財經周刊》說,大多數用戶會變看球邊刷著朋友圈,進球、結束都要發表一下感言。

這種碎片化的跡象在奧運會、世界盃這樣的大型賽事上尤其明顯,因為它們不同於職業聯賽面向專業球迷,而是更大範圍的用戶。

圖片來源:QuestMoblie

2006年巴西奧運會之後,趙國臣對這種趨勢的感受愈加明顯。屬於用戶的「世界盃時間」里不再僅僅是兩個小時的直播,還有更多外延的內容、段子。

在世界盃沒有被移動互聯網滲透之前,用戶消費世界盃的時間大部分來自於電視直播以及衍生節目,而現在可消費的內容越來越多,新聞、短視頻、微博、微信都消費著用戶時間,「用戶來得快,去得也快,匆匆忙忙的參與到下一個話題中。」趙國臣指出了大部分用戶的特徵。

在這種背景下,用戶消費的內容越來越多,版權的比重變得越來越小。「版權的重要性沒有變,只是用戶care的東西越來越多了。」趙國臣並未否認版權的重要性,只是在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里,單純的版權運營過於沉重與古板了。

在報道前方,除了騰訊體育的專業體育報道,還有大量的拍客團隊,開賽初期單天最多近2000條視頻,這些也成為佔據用戶消費時間的一部分。

騰訊體育的世界盃報道計劃一直有兩套方案,plan A是沒有版權,B計劃才是有版權的做法。趙國臣介紹,在央視有分銷意向後,也曾考慮過,但是價格無法接受。

「我們放棄了。」趙國臣說,騰訊體育會考慮版權的合理性與邊際點,「如果我們這些錢都巨虧,市面上沒有一家會虧得更少。」

長期運營NBA的成功讓騰訊體育擁有這樣的自信,也正是因為在NBA上成功,騰訊體育更具有議價能力,以「後人一步」的姿態重新拿到了一些此前價格偏高的版權,比如溫網、法網、美網等賽事。

不同於優酷與咪咕,騰訊體育在世界盃項目上有著更明確的「盈利」目的。在其官網中,列出了50個官方合作夥伴,每一個投放體量都在千萬以上,這樣簡單的計算,整體收益將遠超5億元。

這50個官方贊助商中,只有一小部分贊助了世界盃,它們希望的是更廣泛的觸達,讓消費者知道自己與世界盃的關係;而沒有贊助世界盃的品牌則希望做出些花樣,讓消費者記著這個品牌。

事實上,騰訊體育更像是騰訊世界盃項目的組織者,它集結了微信、QQ、騰訊新聞、騰訊社交廣告、企鵝號、微視、王者榮耀等諸多部門進行協同,讓其收益最大化。

「我們之前算過,如果按一個我們能接受的高價拿到版權,利潤反而沒有現在高。」趙國臣解釋說,雖然廣告客戶在平台擁有版權的情況下會追加投放,但是廣告主的投放與版權價格依然無法相比。

所以說,拿到世界盃版權可以拿到臨時的用戶,但是不意味著拿到收入。這樣看起來不太符合商業邏輯的故事還會在中國上演。

接下來的體育媒體市場里包括著pp體育、騰訊體育以及剛剛入場的優酷,能夠確定的是,穩定的局面尚未形成,一切還都在快速變化中。

本文版權歸《第一財經周刊》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高海博

周刊主筆,關注文娛產業,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周刊 的精彩文章:

你心中的理想廚房是什麼樣?
新世代追潮流還是愛潮流?

TAG:第一財經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