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核災難後的切爾諾貝利,成了動物的天堂?

核災難後的切爾諾貝利,成了動物的天堂?

切爾諾貝利地區的狼

32年前,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事故讓這片區域成為「無人區」。今天的切爾諾貝利依舊鮮有人類光顧,但大量動物在忍受了最初的輻射後,逐漸繁衍生息,成為這裡的主人。人類的缺席,讓切爾諾貝利成為動物們的天堂?

撰文 | Simone Scully

翻譯 | 李昌浩

審校 | 吳非

1986年4月26日,在發生一系列嚴重事故後,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核心最終融毀並引發爆炸,31名設施內的工人瞬間屍骨無存。這次事故使大量放射性污染物擴散到周邊地區,周圍村莊的村民只能逃離。許多野生動物在放射性污染物的直接輻射下死亡,1000英畝的「紅樹林」(這些樹在災難後變成了罕見的紅色,由此得名)在幾個月內紛紛死亡。此外,輻射最嚴重的人類居住區也被剷平、掩埋。

在廣大的輻射區內,政府很快建立了大量的檢查站和柵欄,它們從今天的烏克蘭北部延伸到白俄羅斯南部。這個地區隨之變成了無人區,在過去的28年內幾乎沒有任何人類活動。

無人區里的動物樂園

雖然如此,無人區也並非是不毛之地。實際上,無人區由兩種區域交替拼接而成:輻射強度高的「熱區」和輻射強度很低的「凈區」。大量的危險放射性同位素的強度已經衰減,或者被雨沖刷出該區域外。因此,在無人區內經常可以看到鳥類、嚙齒類、駝鹿、猞猁、狼、野豬等動物的活動痕迹。最早,有人發現21頭從隔離檢查區逃出來的普氏野馬生活在無人區,而到了2005年初,它們種群的數量已經增長到了64頭。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附近的三隻普氏野馬

很多在切爾諾貝利地區生活的動物的身體都帶有高強度的放射性,但是它們並沒有顯示出變異成多頭怪物的跡象(但早年間,研究者們確實發現植物和蘑菇發生了嚴重變異,畸形,甚至可以發光)。既然動物們沒有發生明顯的變異,這是否意味著它們的種群仍然在繁衍?甚至,這是否意味著切爾諾貝利地區因為這場事故,而變成了更適宜動物生存的棲息地?

「可以這麼說,儘管人類損失慘重,世界上最嚴重的核電站事故並沒有對野生動物造成毀滅影響。」

儘管大量的輻射並不能幫助野生動物,這次事故仍然產生了其他的深遠影響:它將附近的人類驅逐走了。時間回到1986年,因為前蘇聯的乳製品場和松樹種植基地對動物棲息地造成了嚴重破壞,很少有動物可以在切爾諾貝利附近地區生存。烏克蘭切爾諾貝利中心的研究人員Sergey Gaschak說:「這個地區已經被人類影響了好幾個世紀,這裡的生態環境已經被灌溉、人造林、耕地、工業和垃圾破壞掉了。「他從2000年左右開始在無人區拍攝野生動物。在核事故後的數年內,動物們重新佔領了這片土地,在這個地區的研究人員經常可以看到它們的蹤跡。「動物們當然對沒有人類這件事很開心,」Gaschak說,「而且動物們看上去非常正常。」Gaschak拍攝的照片記錄了很多大型動物,例如猞猁和狼的蹤跡。因為狼是食物鏈頂端的動物,因此它們的出現經常被認為是整個生態系統健康的象徵。

有一些科學家認為,人類活動的缺失將會意外地對野生動物產生有利影響。德克薩斯理工大學的教授Robert Baker也是這個理論的支持者,他在自己的研究網站上寫道:「輻射本身對野生動物並沒有什麼好處,但可以這麼說,儘管人類損失慘重,世界上最嚴重的核電站事故並沒有對野生動物造成毀滅性影響。」

一隻潛行的猞猁

仍受輻射影響?

一些反對的聲音認為,無人區內野生動物的繁衍生息並沒有直接依據。一些研究也表明,切爾諾貝利地區的生態系統和動物仍然持續地在被輻射影響。

今年上半年發表的一篇論文顯示,「紅樹林」中的落葉沒有按常規速率被分解。掉落的樹葉一直鋪在森林的土地上,而且在輻射最強的」熱區「內,落葉的厚度比其他地區厚2~3厘米。這項研究表明污染區內的分解者——微生物,真菌和昆蟲——已經受到核輻射的影響,從而導致死亡的樹木和落葉一直堆積。

發表上述論文的研究者在2013年還發現,地區中的輻射越高,熊蜂、蜘蛛、蜻蜓、蝴蝶、鳥類就越少。這項研究的兩個主要完成人,Timothy Mousseau和Anders Moller,已經發現了谷燕的生理變異和地區污染強度之間的強相關性。生理變異包括生殖器部分缺失、喙部變形、白內障、腫瘤、大腦尺寸縮減和尾部畸形。這些變異都會對鳥類尋找食物、遷移和繁殖產生不利的影響。

並且,Mousseau的研究發現,遷徙距離長的候鳥對輻射傷害更加敏感。他認為這可能是因為遷徙是一種新陳代謝速率非常高的運動。新陳代謝活動會產生加速變異的物質,這些物質與輻射共同作用,對這些候鳥造成了「雙重打擊」,因此它們對輻射更加敏感,Mousseau解釋道。

但是Mousseau最近也發現,有一些鳥類看起來演化出了比其他鳥類更強的適應輻射能力。在採集了來自16個物種,8塊棲息地的152隻鳥類的血液和羽毛樣本後,Mousseau的研究小組發現羽毛中含有一種特定色素(褐黑素)的鳥類的健康狀況更差。這是因為褐黑素的產生過程會消耗大量鳥類體內的抗氧化物質。通常動物體內的抗氧化物質可以幫助它們抵抗輻射產生的自由基。但如果抗氧化物質的含量水平很低,自由基就可能導致基因突變和氧化,從而損壞動物免疫系統。Mousseau發現兩種利用褐黑素而產生粉色色素的鳥不能適應切爾諾貝利災後的環境從而滅絕,而其他沒有使用自身抗氧化物來產生色素的鳥類就可以抵抗輻射,身體狀況也相對健康。

魚類看起來在這個地區也生活得不錯。朴茨茅斯大學的環境科學教授Jim Smith已經對切爾諾貝利地區的魚類污染展開了研究。「我們並沒有在切爾諾貝利發現明顯畸形的魚類,」他說,「在災後的短時間內,這種畸形可能有很多,因為輻射強度極高,但輻射強度在災難後的幾年內已經迅速衰減到原先的百分之一。我認為這樣的輻射強度不足以造成大規模的變異。」他還補充說道,這也可能是因為魚類種群的恢復性較好,變異的魚類不能活到成年。

儘管如此,科學家們對「切爾諾貝利事故造成了野生動物種群的復興」這個論題仍然意見不一。研究表明,不同的物種對於慢性輻射的耐受度不同。至少對於那些耐受性強的物種來說,忍受一些額外的變異,來換取沒有人類活動的棲息地,可能是值得的。

本文圖片均來自Sergey Gaschak(Chernobyl Center)

http://nautil.us/blog/-whats-worse-unwanted-mutations-or-unwanted-humans

《環球科學》7月刊現已正式上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科學 的精彩文章:

瞬間移動真能實現嗎?
水不是一種液體,而是兩種!這種奇異特性,或是生命存在的關鍵

TAG:環球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