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即將來襲,教你在三伏天如何正確養生
你準備好迎接「三伏天」了嗎?
2018年三伏天時間表
2018年7月17日~2018年7月26日,為初伏,10天
2018年7月27日~2018年8月15日,為中伏,20天
2018年8月16日~2018年8月25日,為末伏,10天
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伏即為潛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指「風、寒、暑、濕、燥、火」)中的暑邪。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曆「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三伏天小常識
首先就是我們常說的冬病夏治。由於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氣最熱,陽氣最盛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人的肌膚腠理開泄,選取穴位敷貼,藥物最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能通過經絡氣血直達病處,所以在夏季治療冬病,往往可以達到最好的效果。
其次就是我們說的進補。民間有「頭伏雞,二伏狗,三伏甲魚紅棗肚」,三伏進補,一定要把握伏天的特點:溫度高,濕度大,人相對睡眠時間少。進補應結合個人實際情況,分清虛實、對症補益。如有哮喘、氣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在伏天不能貪吃生冷食品,虛寒體質的人要少吃寒性食物,如梨、西瓜、冷飲等。
最後就是我們說的「夏練三伏」。俗語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這是古代長期養生修鍊的經驗總結。現代醫學證明,在炎熱的高溫天氣中,人體內會產生一種應急蛋白,可抵抗暑熱對人體的傷害。由此可見人體本身有著適應不同環境生存的能力,在大寒大暑中鍛煉身體,可提高身體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
伏天飲食注意事項:
1、多吃苦味食物
苦味食物不僅清熱,還能解熱祛暑、消除疲勞。所以,大暑時節,適當吃點苦瓜、苦菜、苦蕎麥等苦味食物,可健脾開胃、增進食慾,不僅讓濕熱之邪對您敬而遠之,還可預防中暑,可謂一舉兩得。此外,苦味食物還可使人產生醒腦、輕鬆的感覺,有利於人們在炎熱的夏天恢復精力和體力,減輕或消除全身乏力、精神萎靡等不適。
2、增加清熱解暑、健脾利濕食物的攝入
綠豆湯是我國民間傳統的解暑食物,除了脾胃虛寒及體質虛弱者均可放心食用。此外,像荷葉、西瓜、蓮子、冬瓜等也具有很好的清熱解暑作用。扁豆、薏仁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是脾虛患者的夏日食療佳品。
3、益氣養陰的食物不可少
大暑天氣酷熱,出汗較多,容易耗氣傷陰,此時,人們常常是「無病三分虛」。因此,除了及時補水,還應常吃一些益氣養陰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強體質。如山藥、大棗、海參、雞蛋、牛奶、蜂蜜、蓮藕、木耳、豆漿、百合粥、菊花粥等。
4、蛋白質供給需充足
大暑氣溫較高,人體新陳代謝增快,能量消耗大,因此蛋白質的供應必須酌量增加,每日攝入量應在100克—120克。植物蛋白可以從豆製品中獲得,動物蛋白除了奶製品外,還應適當吃點肉,如雞肉、鴨肉、瘦豬肉、鴿肉等平性或涼性的肉製品。其中,鴨肉富含蛋白質,可及時補充夏日高溫帶來的過度消耗,且鴨屬水禽,性涼,具有滋陰養胃、健脾補虛、利濕的作用,特別適合苦夏、上火、體內有熱者食用。在食用鴨肉時最好燉食,也可加入蓮藕、冬瓜等蔬菜煲湯,這樣既可葷素搭配起到營養互補的效果,又能健脾、益氣、養陰。
三伏天日常生活幾大注意:
第一點、慢喝水
是我們最不會注意的,喝水怕快,炎炎夏日我們最常見的就是大口喝水,水喝太快容易對心臟不好,主要是水分快速進入血液和在腸道吸收會使血液變稀,血量增加。而患有冠心病的人會出現胸悶及氣短等現象。所以夏天喝水不可大口及快速喝下,分量不急喝。
第二點、護眼睛
炎炎夏日下,最脆弱的不是我們的皮膚而是我們的眼睛,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發現很多人無緣無故帶墨鏡的原因,墨鏡的發明不是為了耍帥(雖然這麼說我還是會買個酷點墨鏡戴哈哈)是為了防止眼睛被太陽直射,提前老化或引發各種眼疾。
專家提醒在上午10點到下午4點外出,最好戴上太陽鏡、帽子或打遮陽傘。太陽鏡顏色以茶色、淡綠色防紫外線效果最佳;可以多吃點養眼的食物,如桂圓、山藥、胡蘿蔔、紅棗等;夏天細菌繁殖快,少揉眼睛;流水洗臉,可減少眼睛疾病。
第三點、遲鍛煉
晨練怕早,許多習慣了早早天亮時就出門鍛煉的健康人士要注意了。研究表明,夏季早晨6點前,由於氣壓較低空氣中產生的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等各種有害物質在空氣中聚集較多,正是污染的高峰期,呼吸了這些污濁的空氣對人體會產生有害的影響。因此,夏季晨練時間不宜早於6點。
第四點、莫貪涼
腸胃最怕涼,夏天,冰淇淋、冷飲、冰凍水果,吃起來那叫個爽!但夏季也是腸道疾病的高發期,專家建議,這個季節少吃太涼的東西,尤其早晨起床時和晚上臨睡前。為了及時給腸胃保暖,吃涼拌食物時,不妨加點姜或芥末,可以暖胃、殺菌。
三伏天如何養生:
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也是多種疾病的高發期。三伏天最重要事是祛濕,就是利用三伏天高溫,排掉身體里的濕氣。中醫認為「夏季暑濕,適宜清補」,三伏對於濕熱體質的人來說,是最好的養生時節。
養心還要重養神
在中醫理論中,人體五臟,心與夏季相應,心臟主血脈,主神,與血液運行和血管以及精神情志密切聯繫,並司屬汗液。由於三伏天天氣炎熱,心火亢盛,容易產生急躁、倦煩的情緒,從養生保健的角度出發,「躁」宜「清」之,夏季要保持清靜愉快的心境,切忌發怒,使人體氣機通暢,順應自然。
夏季養心重要的是養「心神」。盡量保持樂觀情緒,注意預防懈怠厭倦、惱怒憂鬱等不良情緒的產生,做到神清氣和,心胸寬闊,精神飽滿。這樣有助於培養良好的興趣愛好和樂觀的性格。如果條件許可,還可以採用外出旅遊、消夏避暑等活動方式,既可開闊心境,又能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身體祛濕多喝粥
悶熱潮濕的三伏天,人體容易被濕邪侵襲。對付暑濕,可以按足三里穴,有助於運化水濕。睡前用40℃溫水泡腳,可祛濕,還能提高睡眠質量。
同時我們可以刻意出些汗,讓濕氣隨著汗水散發出去。多吃健脾化濕的食物也有幫助,紅豆、綠豆、荷葉煮粥,藿香、佩蘭、蒼朮泡茶,生薑切片煮水,都有祛濕之效。值得提醒的是,綠豆湯千萬不能當水喝,綠豆性寒,體質虛弱者不能過多飲用。
養陽避炎熱
三伏天人體的新陳代謝格外旺盛。人體陽氣外發,陰伏在內,氣血運行亦相應地旺盛起來,並活躍於機體表面。為適應炎熱的氣候,皮膚汗孔開疏,出汗較多,用來調節體溫。
由於人體陽氣旺於外,若暑熱過度,最先損害的就是陽氣,因此,三伏天養生首先是要避炎熱。盛夏紫外線強度大,進行室外工作和活動時,盡量避開烈日熾熱的正午,攜帶一些涼茶、藿香正氣軟膠囊等清涼解暑物品,以防不慎中暑。
三伏天飲食調理是關鍵
夏天酷熱高溫,人們喜冷飲,喝水多,導致濕氣侵入人體,而外濕入內,使水濕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產生障礙,出現積水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
暑濕對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瀉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飲食中應適當多食甘涼或甘寒為宜。且夏季歸心,而心喜涼,宜食酸,所以夏季應適當地多吃一些酸性的食物。比如可常吃些小麥製品、李子、桃子、橄欖、菠蘿、芹菜等。
中醫注重天人合一,陰陽互補,因此,在夏季人們要多吃酸甘的食物外,盡量不吃辛辣溫燥食物。還要避免生食冷飲過度導致傷及人體內的正氣而誘發疾病。
三伏天飲食搭配:
在烹調方面,涼拌、清炒是夏季最佳吃法,能最大程度地保持蔬菜的營養;再輔以適量的醋、醬、蔥、姜、蒜和芥末,可促進食慾和消化外,還抑菌、降脂、調血壓。西瓜、苦瓜、冬瓜、黃瓜、絲瓜、番茄等瓜茄類果蔬有利尿補水的作用,是首選祛暑食物。此外,入伏飲食還要注意增加營養,食物以易消化為宜,少吃油膩和辛辣的食物,少飲酒、少抽煙。
三伏天,祛六邪。三伏養生已流傳幾千年!古人的智慧流傳至今,我們只需好好利用!千萬別等到三伏過去再後悔。


※三伏天,一個「冬病夏治、慢性疾病調理」最佳時期
※三伏天這四道菜要多吃,清熱消暑又下火,美味誘人做法還簡單
TAG:三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