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甲午戰爭之前清政府如何看待日本的?一戰可把日本滅國!

甲午戰爭之前清政府如何看待日本的?一戰可把日本滅國!

原標題:甲午戰爭之前清政府如何看待日本的?一戰可把日本滅國!


由於歷史觀念的影響,天朝上國這一觀念被植入大多數封建士人腦中,加之在長期的交往中,中國總是處於領先地位,在他們眼中日本不過是一個東夷小國。在國門打開二十多年後,晚清的人們在看待日本的時候,內心中總會自覺或不自覺的保持一種高高在上的態度,天朝上國這一理念仍舊存在。駐日大使何如璋在日本期間,途經神戶,登岸的時候,商人們來歡迎他,一些日本人可能是因為好奇跑過來圍觀,對此何如璋記載如下:「余偕魯生及諸隨員上岸,商人具儀仗驅從以迎,辭不獲已。漢官威儀,見所未見,日人間有從西京、大阪百十里來觀者」,他把當地商人的歡迎儀式認為是來瞻仰「漢官威儀」


這種天朝上國的觀念,使晚清的士人們在看待日本明治維新這一問題上出現了偏頗,不能公正、客觀的去評價。當時,日本開展明治維新的時間並不是很長,不可否認,在改革的初期,會有種種不足。而此時,國內在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的帶領下「整備水師,立有機器、支應、船塢各局,規模亦已具略」在這一時期國內各軍事工業已經建成並開始生產,同時興辦了一些民用工業,海防方面,籌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師,這些使國人的自信心膨脹了起來,他們在看待日本的時候也失去了一個比較客觀的態度,更多的看到了日本改革的種種缺點。他們認為:「日人近參西法,粗立規模,外強中乾,有識所稔」。李鴻章對日本明治維新也有所輕視,他認為:「所以矯強之由,不過該國近來拾人牙慧,能用後門槍炮,能開鐵路、煤礦、能學洋語洋書、能借國債、能制洋銀數事耳」。



明治維新給日本帶來了發展,但這並沒有使晚清士人們對日本重視起來,一直到甲午戰爭對日本都是一種輕視的態度。戰爭前夕「中外論者皆輕視東洋小國,以為不足深憂」,這種觀點在當時晚清士人中是很普遍的,他們認為「日本土地人民,不及中國十分之一,國債累累,歲入之款,半輸息銀,則其晌不足恃也。國庫空虛,百用仰給紙幣,紙幣不能用之國外也。一旦有事,船炮軍火,皆無可購,則其械不足恃也。日本近更軍制,寓兵於農,通國陸軍常額,不過三萬二千人,則其眾不足恃也」,「核其軍額,頗屬單弱,中國兵力自應之有餘諒彼決不因一言不合逮起波瀾」,「


中國槍械漸精,海軍、陸軍聲威日壯,計鐵甲二艘外,合大沽船塢、六鎮炮船,統計各處所有兵船,不啻三四十艘,聞商船尚不在此數。日人兵力、船、械斷難與我抗衡,況其土地、賦稅不足當我二十分之一」。更有甚者認為日本與俄國有矛盾,中國可以聯合俄國,以日本國內的華人作為內應一舉攻陷日本。這方面曾廣鈞是個代表,他認為「中國可以乘此機會,一意主戰,剿滅日本,建立奇功,不獨盡除東方卧榻之患,亦以遠折西郗窺伺之萌也」。



在戰爭前夕這些言論可能是出於某種目的,比如增強士兵的士氣,可能會有所誇大,但其對日本的輕視這點是可以肯定的,這中態度導致了清政府在戰爭前夕備戰不積極,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戰爭的失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林閑談 的精彩文章:

中國古代史書是如何記載日本的?最少的只有67個字
此人如果不死,新中國成立後至少授大將,他21歲擔任紅軍軍團長

TAG:史林閑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