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甲子回眸,上百種飛機和發動機在此完成「勇敢者的遊戲」

甲子回眸,上百種飛機和發動機在此完成「勇敢者的遊戲」

航空工業試飛中心黨員先鋒隊發揮先鋒模範作用,交出合格答卷

試飛鋪就通天路

飛行試驗與飛機設計和製造並列為航空工業三大支柱。航空工業試飛中心是我國飛行試驗的「國家隊」,是唯一承擔軍民用飛機、航空發動機、機載設備等航空產品國家鑒定及民機適航審定試飛任務的大型科研單位。

近年來,隨著中國航空工業跨越式發展,科研試飛呈現出新型號密集、任務周期緊、技術難度大、試飛風險高的特點。試飛中心以黨員先鋒隊作為推動一線工作的基層戰鬥堡壘,出色完成各項試飛任務。目前,試飛中心的32支黨員先鋒隊活躍在型號試飛、綜合保障等各個領域。他們攻堅克難,挑戰極限,突破了一大批關鍵技術和基礎支撐技術。

近日,記者走進試飛中心,採訪黨員先鋒隊,了解他們在航天強國道路上的先進事迹。

試飛員:刀尖上的舞者

試飛員 單龍飛

「試飛鋪就通天路」,走進航空工業試飛中心,這幾個大字映入記者眼帘,這是對試飛中心地位和作用的最好詮釋。在試飛中心展館的大屏幕上,一架架飛機依次呈現,從舊到新、從民機到軍機,凡是我國製造的各型飛機應有盡有。「這些飛機都是從試飛中心飛出去的。」講解員自豪地說。這巨幅長卷,記錄了新中國航空工業發展的光輝歷程,其中飛行試驗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1959年,航空工業試飛中心成立。59年來,這裡先後完成上百種飛機及發動機的國家級鑒定試飛和適航審定試飛任務。

「飛機是造出來的,更是試飛出來的。」飛行試驗是「勇敢者的遊戲」,飛機的一個個數據、一項項性能在一次次試飛中得到驗證。在試飛過程中,試飛員往往最受關注,同時也是最危險的,他們被稱為「刀尖上的舞者」。在我國航空試飛事業發展中,一代代試飛人用青春、熱血甚至生命詮釋了什麼是航空報國。

「風險等級高、多種特情同時發生,歷史上還沒有成功處置的記載。」這是隊友對試飛員單龍飛處置的一次特情的評價。當時,單龍飛在執行試飛課目,飛機突然失去平衡,發動機停車且液壓失效,飛行狀態急劇變化,情況萬分緊急。面對突發險情,單龍飛臨危不亂,果斷處置,與機組成員緊密合作,操縱飛機迫降成功。20個月後,傷愈後的單龍飛重返藍天。

單龍飛是黨員先鋒隊的一員,處處以黨員標準要求自己。剛成為試飛員時,試飛前輩曾叮嚀他:「飛行員是職業,試飛員是事業。」單龍飛認為,比起相對安穩的民航飛行員,當試飛員更有成就感。單龍飛說:「今後我可能還會遇到不可控的特情和風險,但我不會退縮,因為我是一名試飛員,也是一名黨員,我忠於自己的選擇。」

試飛中心的試飛員忠於試飛事業,以精湛的技術和過硬的心理素質,不斷挑戰極限,湧現出許多傑出試飛員,其中,「八一勳章」獲得者李中華就是從這裡走出來的試飛英雄。

採訪當天,試飛中心副主任、特級試飛員趙鵬剛試飛過C919。他掌握最小離地速度這一高難課目,該課目又被稱為「刮鬍子」。據他介紹,試飛中心還有一批明星試飛員,因各自試飛的高難課目而獲得綽號:「大風哥」陳明、「結冰哥」趙生、「失速哥」趙明禹……他們一次次挑戰極限,讓國產飛機飛得更高、更遠。

試飛工程師: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

測試所副所長 孫科

在試飛任務中,除了試飛員,試飛工程師也是重要成員,他們是試飛任務和科研課題順利完成的保障。

試飛工程師包括課題工程師和測試工程師,前者設計試飛任務,後者對整個試飛過程進行監測,主要是設計監測方案、遙測監控、採集並分析數據,為試飛科研課題提供基礎的數據支撐。

測試的方式方法、技術手段直接關係到所能達到的效果,從紙質記錄、磁帶記錄、人工判讀,到計算機處理、可視化實時監控、機載採集網路化,試飛中心一代代工程師的努力,使試飛測試手段越來越先進。

「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採訪中,試飛中心測試所黨總支書記、副所長孫科不斷強調,這也是所有科研人員的共識。2012年,為了改變測試設備長期依賴進口的被動局面,時任所長王建軍牽頭,選拔12名黨員組成黨員先鋒隊,著手研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世界先進水平的新一代網路化機載測試系統。黨員先鋒隊成員多為各型號的測試主管,在保障科研試飛的同時,他們加班加點,經過5年不懈努力,終於研製成功,關鍵技術、性能指標、功能指標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同時,在項目推進中歷練和選拔青年人才,為機載測試技術提升和產業化發展培養強大「後備軍」。

孫科當時也是其中一員,他感慨地說:「由於黨員先鋒隊成員長期在測試一線工作,研製出來的設備非常實用。接下來,我們的目標是智能化測試系統。」

黨員先鋒隊的作用不僅體現在重大項目的攻關上,也體現在為大家辦實事上。孫科向記者講述了一件小事:一次外場試飛任務,天氣寒冷,為保證設備正常運轉,測試人員必須提前兩個小時起床,冒著零下20℃的嚴寒來到遙測方艙,打開加溫開關,給設備加溫。了解到這一情況後,支部組織5名黨員研究解決辦法,最終實現方艙遠程控制,在賓館就可對設備進行加溫。正是這樣一次次的溫暖舉動,使黨組織凝聚力越來越強,團結帶領更多人奮勇前行。

機務人員:不只有「航母style」

機務部副主任 沈意

在試飛群體中,機務人員多默默無聞,但是2012年殲-15艦載機在遼寧艦首次成功起降時,作為風靡全國的「航母style第一人」,沈意一時間成為名人,他當時是試飛中心機務二大隊黨支部副書記,擔任起飛助理。

沈意告訴記者,為完成這個動作,他和團隊反覆討論研究,業餘時間對著鏡子練習,還經常讓大家給他找毛病。艦上飛機起落聲巨大,很多口令都通過手勢來表達,這才有了這個「下蹲屈身,凌空一指」、受萬人追捧的「航母style」。

當時和沈意一起擔負機務維護保障任務的試飛中心人員有一半是黨員,他們組成黨員先鋒隊,亮身份、做承諾,遇到困難處處沖在前面。他們按照在試飛中心摸索制定的艦面流程作業,根據具體情況不斷改進,保障安全,提高效率,為航母形成戰鬥力作出重要貢獻。

除了保障試飛安全、檢查飛機質量,機務人員還承擔保障技術研究工作,並編製產品用戶維護手冊。一款新飛機,如何提高保障效率,出現故障如何維護,都由他們一步步摸索出方法,制定出流程。一型裝備交給部隊時,先進的維護技術、經驗和流程也會同時交給部隊。

「機務工作是高技術、高風險、高體力的工作。」現在,沈意擔任試飛中心機務部副主任,對機務保障工作有了更深理解。機務是飛機的醫生和保姆,由於試飛的飛機多未定型,故障不可控、維護性差、系統不穩定,這都使試飛時的機務保障工作更加複雜、艱難。作為一名老黨員,沈意早已習慣了加班加點,對於機務人員來說,24小時連軸轉是常有的事,惡劣天氣和環境他們更是習以為常。

某外場試飛隊科研和調度管理人員金世民、金銅建是試飛戰線上的一對「父子兵」,一對忠誠於事業的試飛人。一次,冬天的外場已是零下十幾攝氏度的低溫,某型發動機地面試車正在外場進行。此時,一個最關鍵的崗位缺人,這個位置要求機務人員站在試驗飛機的尾部,觀察飛機尾流情況。年過花甲的金世民挺身而出,他身著試驗裝具,站在距飛機發動機幾米遠的地方,指揮著試驗並仔細觀察發動機運轉情況,接受冬天寒冷的「洗禮」。多次試驗下來,大家都擔心金世民身體吃不消,他卻摸著自己帶冰的眉毛,連連擺手。

像金銅建和金世民這樣的「試飛父子兵」在試飛中心並非個別。走向航空強國的路上,一代代試飛人不斷披荊斬棘,添磚加瓦,航空報國精神的傳承從未中斷。

刊於2018年7月16日

《中國國防報》03版

軍報記者微信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走進海軍某潛艇基地士官群體,他們是和「死神」掰過手腕的人
美國空軍為B-1轟炸機制定雙向規劃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