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葯」正在歐美流行!靠譜嗎?
科技日報記者 喬地
一項對美、英、法等15個國家和地區近3萬人的調查表明,靠服用「聰明葯」來增強認知表現的人數,正呈上升趨勢。受訪者至少服用過一次「聰明葯」的人數,從2015年的5%,飆升到2017年的14%。其中美國人的使用率最高,2017年達到近30%。歐洲增福最大:法國從2015年的3%增長至2017年的16%;英國從5%增加至23%。早前,BBC曾報道稱英國1/4的學生服用「聰明葯」,以期提高記憶力或者注意力。
這項調查發表在今年6月《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ug Policy》(《國際藥物政策雜誌》)期刊上。調查主持者是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心理學家Larissa Maier(拉麗薩·梅爾)團隊,採用的是匿名問卷在線調研形式。Larissa Maier還表示,雖然這一問卷調查的參與者可能是對藥物使用更感興趣的人群,但針對普通人群的多個類似調查也顯示了同樣趨勢。
針對這個問題,科技日報記者7月15日專門走訪了河南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李學,對相關問題進行了解讀。
什麼是聰明葯
李學說,「聰明葯」是一個大眾化的概念,並非醫學術語。在提高記憶力和注意力方面,沒有直接的科學依據。儘管調查認為使用「聰明葯」的人數上升,但一點兒也不靠譜。
從報道來看,美國那項調查認為的「聰明葯」,包含兩大類,一類是治療多動症的,如阿得拉(Adderall)、利他林(Ritalin);一類是針對睡眠障礙的,如莫達非尼(modafinil)和安帕金。它們都屬於神經興奮性藥物,能夠提高患者的注意力、保持清醒。很多人因此希望,通過服用這類藥物提高認知力、記憶力。
李學說,這些藥物確實能夠促進短時記憶和組織計劃能力。其原理就是通過改變腦細胞代謝,短時間興奮腦內神經元的化學過程,但靠這種短時作業並不靠譜。其實還有很多更健康的方法,比如體育鍛煉、充足的營養、睡眠,以及學習和閱讀等,這些都可以使大腦神經產生有益的變化。
李學說,他20多年前上大學時這些藥物已經是治療兒童多動症和渴睡症的常用藥物了。針對有些報道所說的科學家正在在研發「聰明鼠」,以期永久提升智力,更是異想天開。
必須嚴格按照醫生指導用藥
李學說,被認為是「聰明葯」的這四種藥物,都有有嚴格的適應症,屬於處方葯。應該嚴格按照醫生的指導進行用藥。
李學介紹,其實在國際上,一些國家使用這類藥物,也是因為多動症。美國對於多動症的治療覆蓋率正在推動這一趨勢,在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多動症診斷率較高的國家,也同樣存在這一現象。Larissa Maier也認為,文化因素、多動症診斷的流行程度會影響「聰明葯」的選擇和使用概率。
事實上,關於「非醫學用途的處方葯能否提高大腦功能」的爭論,一直在繼續。數據顯示,有些人在特定情況下會受益於某些藥物,但是更大規模的研究,卻揭示效益微弱。英國醫療保健監管機構,也曾警告濫用這類藥物的風險。
蘇黎世大學研究人員馬耶爾、英國鄧迪大學神經科學主任黑爾斯等科學家也表示擔憂:「短期內,這些藥物可能不會構成傷害,但我們不知道這些藥物的潛在累積影響。」
在英國,在沒有醫生處方的情況下,服食上述藥物屬違法行為。但很多人表示,說服醫生開藥似乎難度不高。不少人假裝自己有多動症的癥狀,來騙取醫生開處方。
長期服用副作用嚴重
李學明確表示,多動症和渴睡症患者,服用此類「聰明葯」,要在專科醫生指導下進行。健康人則完全沒有必要服用此類藥物。長期服用,不僅不能使人變聰明,還可能產生副作用,主要是會對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產生不良影響。尤其是不推薦學生在考試前服用這些藥物,因為可能會誘發失眠和消化道癥狀等副作用。
李學提醒,雖然目前已經證實,一些藥物(如莫達非尼)效果明顯,相對安全,但也有研究指出,莫達非尼的作用機理並不完全明確,並且具有潛在的成癮性,不應該掉以輕心。
不是所有藥物都有資格標榜自己是益智葯的。就像許多保健品一樣,除非你真正地研究它們和它們背後的公司,否則你根本無法知道藥片實際成分是什麼。但讓人沮喪的是,對益智葯進行類似全面詳盡的分析,將會是一項艱巨任務。每個人都必須對自己負責,僅僅粗略地閱讀一個藥物銷售網站的信息是不夠的,需要對真正的研究情況有一個了解,並且獲取專業人士的指導意見。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岳靚
審核:管晶晶


※手機號不用了直接註銷就完事了嗎?小心讓你破財!現在看還來得及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