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至,祛濕季,記住飯後「三不宜」、睡前「三不要」!
「伏」 意指陰氣受陽氣所迫 藏伏在地下。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同時也是一年中祛濕最佳時節。
「三伏天」民間有個習俗,即「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1,「頭伏餃子」
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進入伏天,人們食欲不振,身體易消瘦,故稱為「苦夏」。
餃子,在傳統習俗中,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入伏這天吃餃子,是希望能平安度過夏季的寓意。
2,「二伏面」
進入二伏,已是夏季最熱之時,中醫有「以熱制熱」一說;加之,二伏時正值小麥收穫結束,人們用新小麥做成湯麵,淋漓的出一身大寒,既能嘗鮮又能驅瘟疫邪氣。
3,「三伏烙餅攤雞蛋」
三伏已是立秋之後,氣候比較涼一些,人們的食慾逐漸恢復,但這時依舊保持清淡素口,多吃些時令食品。而烙餅攤雞蛋既能滿足「口舌之欲」,還能補充身體營養。
「三伏天」的氣候炎熱,人們出汗較多,體內濕氣不易散出,且陰雨天、不良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又會加重體內濕氣,影響身體健康。
祛濕季,記住飯後「三不宜」、睡前「三不要」:
1,飯後不宜立即洗澡
天氣炎熱,很多人吃飯時會出很多汗,為了解暑,喜歡飯後沖個涼水澡,舒服一下,但這樣不利於消化。
因人在剛吃完飯的狀態下,身體內大量血液會流向胃部,助於消化,而洗澡會因水溫較高或較低,使血管擴張或痙攣,不利於消化。
2,飯後不宜立即散步
尤其是到了晚上,比較涼爽,很多人在晚飯後去公園轉一轉,但飯後立即散步會影響消化,使胃部不適。
因人在飯後,消化道內需要大量血液助消化,飯後散步會將血液分布到肢體活動部位,使消化道供血量減少,影響消化。久而久之還會增加腸胃消化負擔。
3,飯後不宜立即吃冰冷食物
吃飯時滿頭大汗,為了身體涼爽一些,有些人會在飯後吃個冰淇淋或喝一瓶冰涼飲品。
雖然當時「爽了」但體內的熱氣散不出去,加之,冰冷食物的刺激,會使體內濕氣加重,還會影響消化。
4,睡前不要劇烈運動
晚上有些涼爽,但入伏後,更好還是熱,夏季後不要在睡前做劇烈的運動,否則在體內外溫度否比較高的情況下,會增加心臟負擔,反而不利於睡眠。
5,睡前不要喝酒
伏天里,人們夜間睡眠原本就比較差,若想借用酒精的作用助睡眠,可能會讓你失望。
因睡前喝酒會促進血液循環,身體新陳代謝加快,反而會降低睡眠質量;同時會增加心臟的負擔。
6,睡前不要對著低溫空調
伏天里開空調能緩解酷熱,但睡前不要對著低溫空調,否則容易使全身毛孔閉合,體內熱量難以散發,容易「熱傷風」。
且,對著空調吹,濕氣也容易乘機而入,損傷陽氣。
伏天至,祛濕季,學會3招,堅持做,效果明顯!
第一招:茶療祛濕
很多人都知道薏米、赤小豆等食物有祛濕效果,但炎熱的天氣,很多人難以堅持去做,為了方便,可以將這些有祛濕效果的植物按一定配比,製成茶 代茶飲用。
自己動手做杯祛濕茶:蒲荷陳皮茶,具有祛濕、健脾作用
配料:
蒲公英0.5g, 薏苡仁和梔子各0.3g, 砂仁、赤小豆、茯苓、山藥、甘草、綠豆、葛根、黑豆和百合各0.2g, 乾薑、芡實、冬瓜皮、木瓜、淡竹葉、馬齒莧、陳皮、桔梗和荷葉各0.1g, 人蔘、金銀花、菊花和紫蘇葉各0.05g
做法:
以上材料全部洗凈烘乾,然後取相應克重,做成茶包,每次取一包,熱水沖泡代茶飲即可!
以上24種食材,皆有健脾、祛濕、排毒的作用。
蒲公英可瀉火除濕,改善濕熱所導致的噁心、舌苔發黃等問題,對濕熱引起的痘痘也有不錯的效果。
荷葉具有清暑化濕、昇陽清陽、涼血止瀉的作用,對於暑濕煩渴、暑濕泄瀉、脾虛泄瀉有一定的幫助。
陳皮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效。現代研究發現,陳皮揮髮油對胃腸道有溫和的刺激作用,促進胃液分泌,助於消化。
薏苡仁《本草綱目》謂薏仁「 健脾益胃,補肺清熱、祛風勝濕,養顏駐容、輕身延年」。
赤小豆《本草綱目》記載:赤小豆,其性下行,久服則降令太過,津液滲泄,所以令肌瘦身重也。赤小豆可清熱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腫、通氣除煩。
山藥具有補脾養胃、補肺益腎的功效,可整頓消化系統,減少皮下脂肪沉積,增強免疫功能。
馬齒莧《本草綱目》:"馬齒莧能散血消腫,利腸滑眙,解毒通淋,治產後虛汗。"馬齒莧食用價值非常高,具有清熱解毒,散血消腫,祛除濕氣等功效。
綠豆有健脾、除濕利尿。芡實健脾祛濕、固腎止瀉。冬瓜皮健脾養顏、利尿消腫、清熱祛暑、解毒排膿。木瓜能化濕,使濕濁得化,中焦得以調和。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
第二招:常按「祛濕口」
中醫認為,常按一些穴位有祛濕的作用,下面介紹三個「祛濕口」,沒事按一按,拍一拍。
1,腋窩——極泉穴
極泉穴位於腋窩頂點,在腋動脈的搏動處。中醫認為,此穴是心經的重要穴位,彙集很多與心臟相關的神經和血管。
做法:
按摩極泉穴時,用力一定要均勻緩和,開始的時候可適當的輕緩一些,後來再慢慢的加大力量,以手臂產生酸麻感為宜。按摩的同時,最好配合深呼吸。
2,肘窩——曲池穴
曲池穴位於肘橫紋的外側端。中醫認為,大腸經的濕濁之氣彙集於曲池穴。
取穴方法:屈肘取穴,在手肘關節的彎曲凹陷處。
做法:
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按壓在穴位上,先垂直向下按壓,邊按邊揉,以產生酸、脹感為宜,每次按揉持續10秒後,漸漸放鬆,重複操作6-9次,每天可按摩2-3次。
3,膝窩——委中穴
委中穴位於腿窩的中心點上。中醫認為,此穴走膀胱經,而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祛濕排毒「通道」。
做法:
拍打膝窩處,每次5-10分鐘,至淤斑痧點顯出,每1-2周拍打一次。
第三招:熱水泡腳祛濕
熱水泡腳 是一個很好的祛濕方法,但不要大量出汗,微微出汗即可。
因為出大汗上陰,風走濕留;微微出汗,風濕具去。
中醫認為「春天洗腳,昇陽固脫;夏天洗腳,濕邪乃除;秋天洗腳,肺腑潤育;冬天燙腳,丹田暖和。」
夏季泡腳祛濕,有幾點注意:
1,泡腳溫度:水溫不能太熱,以40℃左右為宜。
2,泡腳時間:不宜過長,以半小時左右為宜。晚上9點泡腳為宜。泡到微微出汗是好的。
3,泡腳容器:最好選用木盆,因為金屬易冷。
另外,泡腳時,放一些除寒、祛濕的植物,如丹參、當歸或連翹、金銀花、板藍根、菊花等可以起到降火清熱的作用。
圖片全部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謝謝!


※喝水時,多放這6種植物,降尿酸會更好!切記,一定要堅持
※痛風者:從腳開始疼,降尿酸記住「兩多、三少」,助你安穩過夏!
TAG:營養小霞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