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雄安那些遠去的鄉土工藝

雄安那些遠去的鄉土工藝

一切的藝術都是來源於生活,而生活中的藝術是無處不在的,就如同人活著就得吃、穿一樣,總之人就是活在這藝術之中的。即使是在那困苦的年代裡也到處都能看到藝術的閃現。然而藝術總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變化而變化的。就像舞台上的演出一樣,你方退罷我登場。

在曾經的雄安大地上就有很多的鄉土工藝輝煌過,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在歷史長河中慢慢的退出了舞台,遠去的成遠方了,瞙糊了,夢幻了。而那遠去或消失了的東西,在若干年後卻又成了人們懷念的對象。而這種懷念也是隨著人生的更替也是一茬接著一茬的交替著。

房子,是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必不可少的,所謂人生四件事中「吃穿住行」中的住。小時候的房子大多都是那種被稱為「四不漏」的房子。比較低矮,房間也小點,窗子是木匠們給打的那種花格子式的,門也是花窗式的,有單扇、雙扇之分。牆體大多都是「里生外熟」的那種。房間雖然小點,但牆體厚實,冬暖夏涼的隔溫很好。東西山牆的檐口的大藍磚要做個形狀與花紋的,再簡單也得弄得新鮮好看美觀,這樣住著才舒心。瓦房就更講究了,什麼要「出囊」(優美弧線)的,脊上及檐角上都有各種造形的動物,如……,房子一般高大,真是又氣派又美觀,最具中國特色的建築方式了。

房內的傢具用具也都帶著濃濃的時代特色,如大衣櫃,炕八仙等,太多,我只是這麼一領,你自己慢慢想一下吧。

坯模子,那時砌牆多為坯子,即使是磚也是坯子燒成的,所以坯模子是必不可少的。做為主要牆體的是「大坯」,一般為20×45×10的體積,用的泥是混入大量起拉結作用的「花秸(碾壓脫粒後的麥秸)」。模子是木製的,要求尺寸標準光滑,脫制時要找一大片平地,一塊挨一塊,一排挨一排的脫制。一人供泥一人脫制,脫制的還總是拉著一個水盆潤手潤泥。泥入模子後要盡量用力把泥壓實,裝滿四角,再輕輕把模子提出來,這樣一塊坯子就脫製成功了。

磚窯,那時哪有什麼機制磚,都是自脫坯子燒制,磚窯幾乎是每個村都有,裝(4聲)窯的場面你一定還記得吧。

夯歌,原先蓋房打夯都是人力,什麼電夯、油夯的根本就是後來的事兒了。大石夯可是個力氣活,一般是用大碌碡綁制而成,需要幾個人同時操作,為了協調統一不出危險,號令是必不可少的,而夯歌就是號令,而且還能調動人們的心情,使得幹活不累。歌聲優美高亢風趣幽默,每處的打夯點都是演戲般的熱鬧,圍著好多人觀看。主唱的人大多都是語言表達能力強,辭彙多,來詞快的主兒,每唱一句余者都配以「哎來個嘿呦!」的和聲,合力將大夯砸下去。夯歌除了指令叫齊外就是調整情緒,曲調無差,但詞可大都是現編,看到啥就能唱出個啥來。如是看某個小媳婦,大娘們的便一臉嘎笑的眼一瞄,詞就來了。當被對方發覺後挨上幾句挖苦「臭罵」就像吃了順氣丸似鬨笑起來。記得主要的指令性詞是這樣的:主唱「同志們加把勁喲!」余者齊聲「哎來個嘿呦!」,「咱們用力向東拍呀!」「哎來個嘿呦!」等等。

草編,困苦的日子裡,生活材料也匱乏,草是最常見也最多的東西了,草編用品自然也是最就地取材的了。想想那時的用棒子(玉米的俗稱)皮擰製成的蒲團墩子,菜盤墊兒等。還有蟈蟈籠子、草席、草編枕頭,葡草做的靴簍子,草編螞蚱等。還有稈草(多指穀子的干秸)帘子,秫秸(多指高粱的秸稈)萡(箔)子、葦稈做的葦萡、用高粱的莛稈穿制的箅簾、用一種『』草珠子(一種草本植物的果種)串的門帘『』等等。

犁地,可不像現在這樣什麼機械都有,那時只有人力及牲口可用,牲口就是最先進的動力了。為了防止牲口偷吃莊稼,就用鐵絲做個籠罩扣在馬嘴上,吆喝著一條一條的翻著地。翻完了還要用「靶4」拉一下,把大土塊打散,而後還要用排子拖平地面。人站在吧「靶4」上驅趕著牲口拉動,排子也是如此。那時的人們對土地的親切比現在不知要強多少倍,而現在對土地的熱情卻是關注它能賣多少錢或賺多少錢。

自行車的把套、座套,手電筒套等小物件的加工,也時不時的陶冶一下人們的神精。還有那些特別的包裝,如用來包魚、肉、腸之類用荷葉、蓖麻葉等,凡士林(俗稱「嬬子」)的包裝盒是用河蚌殼(俗稱「鈸螺」,我想應該是因其形像是合在一起的一對鈸而得名吧!)做的等等,等等。

還有很多,如打鐵的節奏及那風箱、拉大耙……無事的時候,回憶一下當初的困苦與凄美,也不失為一種享受。

作者專欄

唉!這天真熱呀!

你牛什麼牛?

雄安人,請不要活得太累

雄安小故事:不佘賬

我是雄安的小百姓,正在尋找自己的幸福

回憶以前收麥子的艱苦生活

本文為「雄安新區熱點」(ID:xaxqhot)原創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瓦橋關 的精彩文章:

白洋淀已經消失的9條支流,很多人都已經不知道
雄安有個大太太

TAG:瓦橋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