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名老中醫話胃炎:清熱消炎治胃熱

名老中醫話胃炎:清熱消炎治胃熱

【長義堂說】

胃炎總是本虛標實之證, 標實的因素無論氣滯還是濕阻均可化熱,本虛的陰虛也可生內熱。

食積、凝痰、停濕駐留,可導致胃氣不降,陽氣不升,壅而化熱,則生鬱熱;

氣滯不暢,也可郁而化熱,繼而化火,

脾虛升降窒,谷氣不行,亦可壅而化熱,壅熱引動肝胃相火。

胃炎之胃熱、胃火臨床症見口乾、口苦,泛酸嘈雜,口氣穢濁,腹部灼熱,便干不暢,脈滑等。

【姜春華】

證屬實熱,舌紅,口乾,便秘,,腹脹,用大黃黃連瀉心湯(大黃、黃連、黃芩)。

【李培德】

根據《內經》:「諸脹腹大皆屬於熱」,「濁氣在上,則生慎脹」。《臨證指南醫案·脾胃》曰:「胃宜降則和」。認為慢性胃炎以熱象多見,擬用瀉心湯為主加減運用治療本病。

【長義堂說】

對慢性胃炎來講,由於肝胃關係之密切,肝木克胃之平常,胃熱這證,多與肝鬱化火為常見,清熱法就要清肝火了。

【魏喜保】

淺表性胃炎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胃脘痛、腹脹、口苦、暖氣、泛酸、嘈雜或伴胃脘灼熱,多以熱為主(口苦、泛酸、嘈雜、灼熱)。舌脈表現亦以熱占多數,如苔見黃膩、薄黃,脈象多見弦數或細數。

胃鏡下,患者多有胃粘膜充血、水腫、糜爛等炎症改變,亦與熱相關。

治當行氣清熱、調肝和胃。

常以柴胡、白芍、香附、蘇梗為主,疏調肝膽氣機,使木達則土安。脹甚者加八月札、佛手、香椽皮、厚朴之品,以理氣止痛、寬脹除痞;痛甚者加九香蟲、延胡索,以理氣活血;清熱和胃則用黃芩、連翹、黃連之類,以清瀉陽明,使熱除胃安;泛酸者加鍛瓦楞、牡蝸等;

【許鑫梅】

糜爛性胃炎與淺表性胃炎以肝胃鬱熱型、脾虛胃熱型為多見。

糜爛性胃炎治在清肝泄熱,清肝是清肝之鬱熱,常用左金丸、柴胡、黃芩、木賊等。泄熱是通泄胃熱,如用黃芩、黃連、蒲公英等清泄胃熱,對胃氣不降與腑氣不通者,則要採用通泄之法,如用川厚朴、枳實、大黃、代赭石等。

淺表性胃炎宜健脾清胃,多用半夏瀉心湯加減以健脾清胃,升清降濁。偏胃熱者去乾薑,重用芩連,偏脾虛者減芩連量,稍加乾薑量。其中芩連易苦寒化燥,導致便秘,故易白花蛇舌草;

【長義堂說】

提到熱,就會想到炎症,想到感染,想到病毒、細菌之類致病微生物。胃炎之熱,就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這是中西醫觀點的碰撞與結合。

【魏品康】

慢性胃炎Hp陽性,萎縮性胃炎的不典型增生,均為邪毒內蘊所致,故治療上定要袪除毒邪,常用藥物有蒲公英、蛇舌草、七葉一枝花、川連。

【長義堂說】

清熱葯有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清熱利濕等不同,對胃炎之用,要注意清熱不傷中。

【李孔定】

清胃熱常選魚腥草或蒲公英30克,或用小量黃連以清之。常雲魚腥草、蒲公英味苦而不過寒,清胃而不傷中,既能清熱健胃,又能化濕,是治療胃病之佳品。

【石恩駿】

黃連及蒲公英確能消炎健脾,只是黃連苦寒宜少用,公英淡寒可多用,不必拘泥苦寒敗胃之說。

黃連量少可以健胃,量多則必然敗胃傷陽,一般用量 3 ~ 4. 5g,如果脾胃虛弱較為明顯,濕熱也較重,則可用酒炒黃連。

【蔡淦】

常用蒲公英、連翹、左金丸、黃芩、柴胡、虎杖、浙貝母以清解鬱熱。

尤其喜用蒲公英, 其常引《本草新編》之說, 「蒲公英, 至賤而有大功,惜世人不知用也。陽明之火, 每至燎原, 用白虎湯以瀉火, 未免太傷胃氣。蓋胃中之火盛, 由於胃中土衰也, 瀉火而土愈衰矣 蒲公英亦瀉胃火之葯, 但其氣甚平,既能瀉火, 又不損土, 可以長服久服而無礙」。此葯有輕瀉的作用,用量一般為30g。

連翹最常見的是清熱解毒的中藥,主治熱病初起,風熱感冒,發熱,心煩,咽喉腫痛,斑疹,丹毒,瘰癧,癰瘡腫毒,急性腎炎,熱淋等《神農本草經百種錄》: 「連翹氣芳烈而性清涼,故凡在氣分之鬱熱皆能已之 」。保和丸用連翹既可散結以助消積,又可清解食積所生之熱 ,張秉成《成方便讀》卷三:「痞堅之處,必有伏陽,故以連翹之苦寒散結而清熱。」《本草經疏》以為「東垣用以除血結氣聚,丹溪謂該葯可除脾胃濕熱」。可以認為,連翹清三焦鬱熱,同時兼祛血氣壅結。

口苦用柴胡、黃芩清熱透解,,合香砂六君子湯加減,有小柴胡、半夏瀉心湯方意。用之肝膽鬱熱、中焦濕熱偏重者。

蒲公英、虎杖兼有通便作用,用之陽明鬱熱、大便不暢者甚為貼切。

泛酸嘈雜者,多為鬱熱,常用浙貝母,張景岳言浙貝母「性味俱厚,較之川貝清降之攻,不啻數倍。又解上焦肺胃之火」。同時,浙貝母有化痰作用,同煅瓦楞、烏賊骨、白螺絲殼配伍也可制酸護膜。

【謝昌仁】

總以清化和降為大法,葯宜苦辛兼用,苦降辛通,以調暢氣機、和胃降逆。尤其推崇使用溫膽湯,併合用左金丸加減。常用藥物有半夏、陳皮、茯苓、枳實、竹茹、浙貝、黃連、吳萸、甘草;

【馬駿】

清熱時須防苦寒傷胃,需用黃芩、黃連、蒲公英等苦寒清熱之品時,必佐以乾薑、吳茱萸、良姜等溫中之品,以防苦寒太過,損及中陽。

對瀉心、左金等寒熱並用之方甚為推崇,謂之為良方。

【王祖雄】

用清熱藥味數少,藥量亦較輕,即不過用苦寒,這樣反而效果較好。若以慢性胃炎有炎症而重用苦寒,治療會適得其反。

【裘沛然】

常用黃芩、黃連、龍膽草等。對於「苦寒敗胃」,不宜於胃炎說。他認為苦寒葯不僅可降上逆之胃氣,清泄胃中之蓄熱,且有健胃之功。以龍膽草為例,一般將其作為清泄肝膽之火藥應用,常忽視其健胃有良效。《醫學衷中參西錄》載:「龍膽草,味苦微酸,為胃家正葯。其苦也,能降胃氣,堅胃質;其酸也,能補胃中酸汁,消化飲食。」。

【長義堂說】

清熱法可為治療胃炎的基本治法,熱有多種狀況,治當靈活運用。每證型,每階段都可應用。

【李道本】

胃熱分為八個證型論治。

單純胃熱證,主要癥狀為胃脘或胸骨後灼熱疼痛,嘈雜,,口渴喜涼飲,,知飢而不欲食,食後痛增,時有反酸噯氣,大便乾結。舌尖邊紅,苔薄黃,脈弦數。胃鏡見胃黏膜充血腫脹或伴糜爛,易出血,紅白相間,可見絲狀血管網,呈花斑樣改變。治以清胃熱,用基本方清胃止痛湯,藥用黃芩10g,生地榆24g,烏賊骨18g,延胡索12g等;

對肝鬱氣滯胃熱證,以基本方合四逆散加減;

脾胃虛弱胃熱證,以基本方加党參12g,白朮10g,茯苓12g,陳皮8g,砂仁5g,半夏10g,炙甘草5g;

陰虛胃熱以基本方加沙參20g,麥冬、玉竹各12g,冬桑葉10g,生地15g,白芍12g,甘草5g;

脾濕胃熱證以基本方加藿香20g,厚朴、半夏各10g,赤茯苓20g,,蒼朮、白芷、蘇梗、陳皮各10g;

痰濁中阻胃熱證以基本方加陳皮10g,姜半夏12g,茯苓20g,炙甘草5g,枳實8g,,厚朴、蒼朮、白朮各10g;

胃熱氣逆證以基本方加陳皮、半夏、炒竹茹各10g,枇杷葉15g,柿蒂、代赭石各20g,党參12g,炙甘草5g;

瘀血內阻胃熱證以基本方加蒲黃、炒五靈脂各10g,白芍15g,三七(研末沖服)5g,丹參20g,當歸10g,大黃6g。等。

【董建華】

胃炎若見大便乾結,舌紅苔黃,宜通腑泄熱。藥用黃連、黃芩、酒大黃、梔子、枳殼、檳榔、香附;

若胃熱口渴,舌紅少津,宜清瀉胃熱。藥用石膏、知母、黃芩、梔子、枳殼、佛手;

若胃痛因寒而發,表現寒熱錯雜,舌紅苔黃,宜溫清並調。藥用吳茱萸、黃連、山梔子、蓽澄茄、香附、蘇梗、半夏、木香;

若痰熱互結,舌苔黃膩,宜化痰清熱。藥用黃連、瓜蔞、半夏、竹茹、黃芩、枳殼、大腹皮、佛手;

若膽熱犯胃,胃中膽汁返流,宜降胃清膽。藥用柴胡、黃芩、鬱金、半夏、竹茹、香附、大腹皮、枳殼。

【葛琳儀】

治療慢性胃炎,以「清」法為要,貫穿始終,臨床常用藥如黃芩、蒲公英、石菖蒲等。

對肝氣鬱滯,脾虛失運,胃氣壅滯者,臨床表現為脘腹脹滿為甚,疼痛連及胸脅,食後尤甚,打嗝或矢氣則舒,納呆便溏,或有情志抑鬱,善太息,急躁易怒,苔薄或膩,治當疏理氣機,調和肝胃,藥用黃芩、蒲公英、石菖蒲等清熱,柴胡、鬱金、制香附、廣木香、佛手、玫瑰花、代代花等疏肝,且疏肝不忘理脾,用太子參、炒白朮、茯苓、陳皮、半夏、枳殼等,當然,具體病人還要隨證加減。此之謂「清疏」;

對於脾虛濕滯或濕熱中阻者,臨床表現為胃脘痞滿疼痛,自覺胃中灼熱,嘈雜,口乾或苦或黏,納呆噁心,大便黏膩不爽,舌紅或淡胖苔厚膩或白或黃,治以清化濕熱,理氣助運,在黃芩、蒲公英、石菖蒲等清熱的基礎上,化濕常用川厚朴、蒼朮、蘇梗、佩蘭、草果、薏苡仁等,健脾助運常用太子參、炒白朮、茯苓、山藥、炒扁豆、焦六曲等,並佐以佛手、陳皮、木香、枳殼等理氣之品;

對於胃中濕熱內蘊而以熱為主者,臨床表現為胃中灼熱疼痛,口苦口臭,或口舌生瘡,噯氣泛酸,易飢不食,大便乾結,舌質紅,舌苔薄黃膩,治療不主張大量使用寒涼葯,因其非但不能折其熱清其火,反而易敗胃氣,犯虛虛實實之戒,當在清的基礎上,保持大便通暢,使氣機通暢,邪有去路,用藥在黃芩、蒲公英、石菖蒲等清熱的基礎上,通利大便以瀉熱通腑,常選用生地、麥冬、玉竹、何首烏、天花粉、鮮石斛、制黃精等養陰生津潤腸葯標本兼顧,而不用大黃、芒硝等峻烈之味,恐下之太過,反捨本逐末,耗氣傷陰。

對於氣陰不足,臨床表現為脘腹隱痛不適,口乾舌燥,胃中嘈雜,乾嘔,大便或溏或結,舌淡嫩,苔少或薄膩,平時調理應以益氣養陰為主,濕熱纏綿,邪難速去,炎症持續存在,也應兼顧,清熱化濕通利之法仍在所難免。法用清養,寓「補而不滯」,「滋而能通」之意。補氣多用太子參、白朮、茯苓、扁豆、陳皮、佛手、焦六曲等平補之味及理氣消導助運之品,滋陰潤燥多選用生地、沙參、麥冬、玉竹、鮮石斛等甘涼濡潤,滋而不膩之品。

【長義堂說】

祛邪與扶正就是中醫治病的基本法則,權衡二者是中醫醫生的功夫,也是形成不同中醫學派的基礎

【謝建群】

重通降,祛邪助運,認為如果拘泥於其病程纏綿,氣陰不足之象,以益氣扶正為主,則不但正不得復,且更增邪氣滯塞,胃氣壅滿,犯「虛虛實實」之忌。本著祛邪的原則,對慢性胃炎的治療是重用清熱解毒、祛濕活血、抗癌防癌之品,如半枝蓮、蒲公英、蛇莓、蛇舌草、苦參、芙蓉葉、石見穿、龍葵等。

【長義堂說】

清熱是一治法,在胃炎的治療中或單獨應用以治療單純的熱症,或胃火,或肝火。但臨床實踐中單單的實熱已經很少見到,尤其是慢性疾病、慢性胃炎總是濕熱、寒熱的,或有胃陰不足,所以清熱之法就是慢性胃炎治法中之一種,處方用藥中之一個方面。臨床運用清熱治療胃炎,抓住要害,合理巧妙選方用藥,定要顯效。

-----------------

長義堂中醫*健康*生活*文化微信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熱 的精彩文章:

冬瓜和它天生一對,夏天喝清熱消渴防中暑,竟還有減肥的效果!
南方常見的蔬菜,渾身通紅能夠止血,清熱解毒還能改良!

TAG:清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