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的數字化生存之辨:非遺數據化不是要否認非遺既有的存在形式
一項流傳千年的傳統技藝怎樣得到保存和展示?一種曾經盛行但在今天逐漸消失的習俗怎樣才能得到完整的記錄和再現?日新月異的數字化提供了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無限空間,但如何使數量極為龐大的非遺項目通過數字化得到保存和展示是個核心問題。
數字化技術可以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的大規模存儲和管理,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生態保護區的監測評價,對利用數字化保護成果,開展更為廣泛的宣傳弘揚和傳承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保護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在全國範圍內開展非遺數字化保護工作勢在必行。
非遺進入現代社會以後,其生存土壤和物候發生改變,表現之一是它在工業化社會和信息時代勢必會受到科學技術的影響。從生產力的角度講,科學技術不斷更新傳統工藝的製作方式,其中就涉及到對非遺元素的徵用;另外,在互聯網時代,以互聯網的思維來整合全部業態,將線下的行為模式轉變為快捷的線上模式,甚至是O2O的新型商業化模式,在非遺身上也不乏先例。
其實,「科技+」或「互聯網+」都是以其各自為本位來整合各方資源的,而非遺的科學化邏輯則是從非遺及其持有者的角度來討論科技和互聯網,從而讓它們為「非遺」所用。
非遺的科學化是指對非遺自我表達的豐富,而不是否認或顛覆非遺既有的存在形式,也不是拒非遺傳承人於科技與互聯網的堂奧之外。如此,關乎到非遺的記述和技術的問題,在非遺的存在方式中,非遺在未來的呈現將是徵用科技和互聯網的再表達。
技術革命帶來了生產力的解放
技術革命帶來生產力的解放,最初解決了人類的溫飽問題,而後才能侈談手工與機器的孰優孰劣。在農業社會或非工業社會中,以人力、畜力以及自然力所形成的生產關係中,非遺的位置準確而無誤,但是到了現代社會,非遺需要重新定位。一個可以預見的未來是,我們既要記述對於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也要重視技術化的再表達。
1
非遺的數字化和技術化生存
在此前關於「非遺的時尚產業化邏輯」一文中,我們提到時尚是一種對科技的徵用。自工業革命以來,或者早在從人力轉為機械力的生產力大變革中,人類就遭遇了手工與機械(器)碰撞的命題,能源動力和電力的驅動只是將技術的實踐效率推進而已。因此,在方塘智庫看來,技術革命的趨勢不但不會將非遺摒除在外,而且是對非遺存在形式的極大豐富。
當然,在唯科技論者看來,技術革命面對的是非遺本身以及非遺傳承人,二者是可以分割的,通常是以科技的手段側重表現非遺。因此,在數字信息時代,建立涵蓋全國範圍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資料庫就顯得很有必要,運用「數字化保護」技術將所需保護的文化遺產採用數字信息採集、信息存儲、數字化處理與傳播等數字化技術轉換、再現、還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數字形態。
譬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信息平台」便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源與地理信息系統技術(GIS)、空間信息技術(GPS)結合,實現了地圖查詢、資源瀏覽、數據分析等功能。其中覆蓋了137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986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18個國際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和100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的基本資料,包括項目及其傳承人的相關文字資料,圖片14860張,視頻2569段。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信息平台
據悉,未來該平台將進一步整合各級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目標將其建設成我國內容權威、數據可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管理、展示和傳播平台。
此外,「中國記憶——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基礎資源資料庫」是由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負責建設,以我國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為核心資源的專業性、學術性和開放性的資料庫,其規劃內容包括文學、音樂、舞蹈、曲藝、戲曲、節日等多個文化藝術門類的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資源,涉及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各類介質,已收入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基礎資源220萬餘筆,共計40餘TB。
中國記憶--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基礎資源資料庫
以上兩大資料庫的數據來源都是紙本檔案、志書和「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編纂工程及中國節日誌中國節日影像志,以及史詩(中國百部史詩)等。其定位為面向社會提供傳統文化的學術研究、教育傳承、文化創造的基礎性資源服務,促進傳統文化資源的高效共享,在文化遺產保護、公共文化服務、文化創意產業、對外文化交流等諸多方面發揮作用。
另外,針對非遺項目類別的專門的資料庫,比如動作捕捉技術由於傳統舞蹈傳承人日漸稀少而對其加以記錄這一方面,VR/AR技術在還原再現日常生活中非遺的效度方面,以及3D列印技術作為其對於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方面的巨大應用潛能也正逐步開發等,不一而足。
2
非遺活化再現是非遺活態傳承的一部分
「非遺+科技」或「非遺+互聯網」的發展深化目的,一是為了保護與記錄,二是發現非遺資源的現實效用。非遺如何才能走進現代生活?首先是要與人發生關聯,鑒於非遺的生產者與消費者不再對等,作為生產者的非遺傳承人對互聯網與科技若是閉目不見、充耳不聞,那麼只能任行外之人肆意挪用擅改其作品。長此以往 ,無論是對非遺本身還是對非遺傳承人來說,都是沒有好處的。
我們在此強調非遺科技化的再表達首先是非遺傳承人的再表達,如何轉變觀念,不再視科技與互聯網為洪水猛獸,而是將其作為非遺存在的形式之一來看待。
非遺體現在手工技藝中是傳承人對手工技藝的運用,體現在機械/器中,同樣是傳承人對機械/器的操作與使用,比如對手工織布機以及拉坯轉輪的操作。考慮到非遺傳承人的主體地位,最重要的是不應將非遺名錄和傳承人割裂開來,非遺是人的非遺,人是非遺的人。一言以蔽之,歸根結底是非遺傳承人以非遺為文化資本對科技/互聯網的徵用。
非遺是人的非遺,人是非遺的人。
過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主要集中在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為核心,藉助生產、流通、銷售等手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的保護方式。
在互聯網縱橫的時代,「互聯網+」的邏輯通常是整合非遺資源,傳播非遺,販賣非遺。在我們看來,非遺科技化的再表達並非只為如此,而是在科技/互聯網/資料庫的基礎之上完成非遺的自我革新。
比如,出於對非遺名錄的保護,搭建非遺線上平台,完成非遺線上線下的交互行為。在共享理念的支配下,資料庫建設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平台,使得加諸於非物質文化遺產身上的實踐得以全面豐富,對於非遺的應運範圍也將會更為廣闊。
這首先就表現在綜合運用虛擬現實(AR/VR)、3D建模、人體動作捕捉、高精度影音製作等技術所製作的村落數字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沉浸式體驗項目,應用動漫、4D等技術手段於非遺戲曲、非遺歌舞,用影視等新媒體手段表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微平台與微推廣等方面,它們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了實驗性樣本。
非遺活態的傳承不只是非遺人可見的傳承行為,還包括非遺自身的活化再現。在方塘智庫看來,以非遺各類資料庫為依託的資源共享模式將無疑激活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樣性生存,在科技和互聯網時代,實現其線上互動與線下體驗的020新模式。譬如,在古建築、博物館或其他藝術館內可綜合運用高科技,將故事講述與技藝學習融合在一起,從而豐富內容體驗。
藝術館內可綜合運用高科技,從而豐富內容體驗。
同樣,在文化旅遊行業中,也要確定非遺在旅遊布局中的一席之地,甚至是非遺的主題體驗館,多維呈現非遺,包括對虛擬現實技術的運用,以及實景體驗等。
非遺的傳承同時也是教育的問題,生成「非遺+互聯網+線上/線下教育」的模式,只有傳承人制度不再被需要,非遺才是鮮活的。比如,呈現在影視劇中的中國民間傳說與故事並不為大多數人所陌生,其中就有CCTV和TVB的功勞。
此外,在與非遺手工技藝傳承人的對話中,手工與機器的比較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傳承人抱怨機器粗製濫造,並對設計者頗有微詞,認為設計者是行外之人。如此,我們要進一步追問的是,何以行內人在今天的研究、設計以及改進技術的過程中缺席?
經文化部研究批准,數字化保護工程領導小組和技術專家委員會相繼成立。文化部、中國工程院、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郵電大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國家信息中心等單位的有關領導和專家均參與了工程規劃論證及建設實施的指導工作。經各方專家的多次討論、反覆修改和完善,確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程建設的總體目標。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建設
按照總體規劃,國家非遺資料庫是由一個資料庫群構成,其中有:非遺普查資源資料庫、非遺項目資源資料庫、非遺專題資源資料庫、科研庫和公眾庫等。非遺普查資源資料庫主要管理和存儲非遺普查資源;非遺項目資源資料庫是用於管理和存儲我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和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信息的資料庫;非遺專題資源資料庫主要保存代表性專題項目的數字資源,科研資源資料庫是用於支撐並服務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科學研究的資料庫,主要管理和保存非遺科研過程及成果資源;工作資料庫是用於支撐非遺管理工作的信息庫;公眾資料庫主要用於非遺的宣傳展示,服務於公眾。
現在我們已經建成的有非遺普查資源資料庫、非遺項目資源資料庫、非遺專題資源資料庫和非遺數字化保護管理系統。截至2013年10月底國家非遺資料庫存儲非遺資源信息總量達16.6T。我們將分階段實施,儘快建立一個類別齊全、內容豐富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資料庫群。
非遺數字化管理系統軟體的研發
在文化部非遺司的指導下,非遺數字化保護中心與技術團隊經過多次調研,廣泛汲取各地方的意見和建議,進行設計、編碼和調試,數字化管理系統軟體的研發於今年4月份完成。該軟體的簡單、快捷、易操作、易檢索和易統計等特點,充分體現了現代科技優勢。數字化管理系統軟體的研發為地方資料庫與國家資料庫對接,實現非遺資源科學化管理和共建共享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中國篆刻藝術應用軟體的研發
中國篆刻藝術應用軟體項目是以非遺保護和傳承為出發點,歷時8個多月,在非遺數字化保護中心的統籌協調下,中國藝術研究院篆刻藝術院和武漢大學分別負責內容編輯和技術研發,該軟體主要由篆刻字型檔和創作應用兩大部分構成,包含「篆刻史論」「章形」「刀法」「印材」等12個操作板塊,不同時代、不同形態的字例38184個,相關印例3311個。使用者可對相應內容進行自由瀏覽、編輯和創作。篆刻軟體的研發為非遺保護和傳承開闢了新路,對非遺資源多元化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非遺數字化保護試點工作
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不斷深入,數字化是當前最為成熟的新型技術手段,運用數字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並建立檔案和資料庫,是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性保護的有效手段,是全面深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必然要求。
按照試點先行、全面推廣的工作方針,從今年6月份我們開始了管理系統軟體和已完成的4類非遺數字化保護標準規範的試點工作。此次試點工作,試的是工作流程、資金運作模式,檢驗的是技術標準和軟體使用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希望通過試點,促進各地培養起多支專業保護隊伍,樹立標杆和樣板。摸索和建立一套具有可操作性、有利於非遺保護科學、長久運行的全國性數字化保護工作機制,最終實現全國非遺資源的互通共享。
綜合考慮地方數字化工作經驗、人員隊伍建設及硬體設施配備等因素,最終選取了遼寧、江蘇、河南、福建、雲南、山東、安徽、貴州、湖北、遼寧10個省以及大連市、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共計13個地區作為首批試點單位,試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33項,涉及非遺十大門類。目前我們已經為12個試點省市非遺中心和項目保護單位安裝了非遺數字化管理系統軟體,軟體使用手冊和標準規範文本也同時下發,並分別進行了技術培訓。計劃在明年5月底在各個門類專家指導下,驗收完所有33個試點非遺項目的全部資源,並進入國家資料庫。
經過4個多月努力,有些地方已經在資源收集、數字化轉換、資源採集和錄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並積累了一些寶貴的經驗。在首批非遺數字化保護試點工作彙報和經驗交流會上,試點地區相關負責同志先後彙報了本地區試點工作的開展模式、實施進度、經費使用及經驗特色等情況,並就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出現的問題進行了梳理和探討。其中,遼寧省、安徽省和湖北省就各自資源採錄工作中的亮點和創新環節進行了詳細介紹和案例展示,福建省突破了以往非遺博覽會傳統的展覽方式,採用了數字化手段進行展示,廣東省用電子地圖的方式在網上向民眾介紹國家級和省級非遺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這些都是非遺數字化保護工作的創新,各地在建設資料庫進行非遺資源採集和存儲的基礎上,也在不斷探索利用數字化保護手段宣傳、弘揚和傳承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
非遺數字化保護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儲性保護和搶救性保護,刻不容緩。明年我們還將擴大試點,使我國的非遺數字化保護工作在統一的標準規範和工作機制下合理有序地開展,推進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全面深入發展。


TAG:樂藏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