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言恭達:中國書法以「中和之美」為最高審美理想

言恭達:中國書法以「中和之美」為最高審美理想

「中庸思想」對書法藝術的創作審美奠定了基本理念,同時書法藝術形式演變受儒家文化影響最深,因此儒家文化是形成書法法度的基礎。

中國書法的基本精神是「道中庸」而「致中和」以達「極高明」。《禮記》中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由中致和」的書法道路,求「和」也即求「無所乖戾」;求「中」也即求「得所宜」。

純正者,純粹正脈也。中國書法歷來推崇中和之美,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以「文質彬彬」「盡善盡美」為最高審美理想。「致虛極,守靜篤」,純正者,必重「虛而靜」,力求達到靈虛之境,明光精神。故書家要沿此正脈潛修漸進,以虛靜為人格風範的涵養方式求得藝術的純正。

——言恭達《抱雲堂藝思錄》

「尚中貴和」的思想是中華文化中的精髓所在,「中」是方法、是手段,用以達到和諧之目的。「和」是什麼呢?春秋時晏嬰說,「和」就像羹湯,是五味的調和,「和」就像樂音,是八音的和諧。總之,「和」就是有差別且包容著差別的多樣性統一。對立統一的思想成為中國古代哲學具有特色的樸素辯證思維觀,並對中國傳統美學和藝術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言恭達先生說「書法藝術形式演變受儒家文化影響最深,因此儒家文化是形成書法法度的基礎」,故此,「中和之美」成為中國書法的最高審美理想。

古人論書,多以「中和」為審美追求,王羲之《用筆賦》中出現的「方圓」「纖粗」「威而不猛」「藏骨抱筋」「含文包質」等辭彙均是「中和」的審美特徵。唐太宗李世民稱「王羲之書,詳查古今,盡善盡美」,劉熙載《書概》:「右軍書『不言而四時之氣皆備』,所謂『中和誠可經』也。以毗剛毗柔之意學之,總無是處。」無不說明王羲之書法在儒家「中和之美」思想的指導下,而創作出「會古通今,不激不厲,規矩諳練,骨態清和,眾體兼能,天然逸出」的作品,被後人尊為「書聖」,其書法被奉為典範,推崇倍至。既然中國書法以「中和之美」為最高審美理想,當代書者何以能做到?言恭達先生高屋建瓴地指出「『道中庸』而『致中和』以達『極高明』」,這是中國書法的基本精神,也是我們所應遵循的學書之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術luo 的精彩文章:

無與倫比的一代巨匠

TAG:藝術l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