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從網文IP到翻拍經典,「黑紅劇」的流量紅利還能持續多久?

從網文IP到翻拍經典,「黑紅劇」的流量紅利還能持續多久?

新版《流星花園》的上線,點燃了吃瓜群眾的吐槽熱情,被高話題送上熱搜之後,網播量和收視率也隨之攀升。在幾乎一面倒的吐槽聲里,夾雜著這樣一個聲音:「既然大家都覺得這部劇很爛,為什麼還要如此活躍地追看並吐槽?讓爛劇無聲無息消失不是更好嗎?」

這句話不無道理,但卻很快被吐槽聲湮沒,對大多數吃瓜群眾來說,「吐槽」是體現自己對娛樂內容輿論導向話語權的標誌。在這樣的娛樂環境下,對待好劇,吃瓜群眾甘願充當自來水傳播口碑;爛劇出現,吃瓜群眾的吐槽聲浪卻能將其送上流量寶座。

這樣客觀的娛樂環境,也讓一批以流量為目標,以話題營銷為手段的「黑紅劇」高調出現,它們的共同特徵就是:口碑很低,但圍觀人數和流量卻奇高。

口碑低谷的較量

是無關本願的相互救贖?

客觀來說,豆瓣評分帶有很濃的主觀性,無法成為一部劇質量好壞的絕對標準,但毫無疑問地,豆瓣評分卻是網友觀感的直觀反饋,而評論人數和評論帖數量則代表著該劇到底吸引了多大基數的吃瓜群眾前來圍觀。這兩個維度數據表現嚴重倒掛的劇,就是本文將要討論的「黑紅劇」。

下圖為近四年來,豆瓣評分在4分及以下,評論人數在4000以上的劇集盤點。

口碑最低的為今年1月上線的《新尋秦記》,這部網劇由吳奇隆擔任藝術總監,創作初衷是「年輕化」「基於用戶思維進行改編」,從最終效果來看,年輕用戶顯然並不「滿意」;

口碑並列倒數第二的是《極光之戀》《是!尚先生》和《新笑傲江湖》,前二位均已被花式群嘲,不再贅述,《新笑傲江湖》聲量和影響力相對較小,但還是與口碑墊底的《新尋秦記》一起,拉低了吃瓜群眾對經典改編劇的期待。

緊接著是由名導或明星加持的《深夜食堂》和《鬼吹燈之牧野詭事》,兩部網劇均改編自IP,前者刷新了蔡岳勛導演和演員黃磊的口碑底線,後者拉低了「鬼吹燈」IP的口碑均值。

與上述作品相比,正在掀起吐槽聲浪的新版《流星花園》口碑更高一階,達到了3分。有網友評論這部劇的出現拯救了《極光之戀》,這種說法顯然不夠客觀,因為它的口碑目前仍然高於《極光之戀》,它拯救的應該是09年的「一起來看流星雨」。

不以口碑做劇

始於芒果蔓延於網路

在籌備項目之初,相信沒有一個平台、製片人、導演和演員是奔著低口碑而去,但為何黑紅劇仍然生生不息?想要理清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到底是誰在製造黑紅劇。

在上圖的23部劇里,平台分布、題材、主創信息如下:

在平台方面,湖南衛視名列前茅,數量碾壓其他一線衛視;在題材分布方面,古裝劇是口碑重災區,而這些大古裝大部分都是IP改編劇;從年度數量分布來看,2015年2部,2016年5部,2017年10部,2018年剛剛過半已經有了6部,大有趕超2017年的趨勢,在吃瓜群眾們越來越犀利的吐槽聲里,黑紅劇越挫越勇,頑強地蔓延開來。

從主創信息來看,兩次上榜的導演有鞠覺亮,編劇有沈芷凝和白一驄,演員有馬可、楊穎、宋茜、關曉彤和黃子韜。這些導演、編劇和演員大都作品豐富,備受關注,但還是將資金充沛的項目送進了黑紅劇的榜單里。

通常來說,一部劇想要獲得高口碑,需要方方面面都做到好,每一個環節的失誤,都有可能讓作品口碑崩壞。但對於這些能進榜單的劇來說,恐怕問題並不能簡單歸結為某一個環節的失誤。

回顧這份極致的榜單,大多數在項目之初,就打出了「為年輕觀眾做劇」的旗號,初衷感人,但顯然在他們的預判里,吃瓜群眾的審美體系還停留在很LOW的水準;也有些劇是以「IP網文+流量明星+話題營銷」的標準模式生產出來,肩負著圈流量的重擔,對於這些劇集的平台方或者劇方來說,觀眾吐槽得多狠並不重要,能吸引來多少觀眾吐槽,以及圍觀帶來的流量價值才是關鍵。

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模式能在年輕受眾聚集的湖南衛視和網路平台頻頻出現,並屢屢獲得成功,確實證明了黑紅劇具有存在的市場價值,但被它們消耗掉的觀眾好感度,卻能讓一個題材都受到口碑歧視。換句話說,黑紅劇在為自身來來經濟利益的同時,卻在損害同類作品的綜合價值,甚至整個國產劇的觀眾緣都在因此降低。

圍觀等於縱容?

吃瓜群眾有點方

黑紅劇生存的必要條件之一,是吃瓜群眾圍觀帶來的話題和流量,但在層出不窮的新奇內容快速吸引觀眾注意力的當下,想吸引吃瓜群眾大規模圍觀已經越來越難了。這一點,從黑紅劇的演變趨勢可以看出。

2015年的兩部上榜劇有2部,一是《雲中歌》,另一部是《盜墓筆記》,前者是積壓劇,因審美過時被群嘲,後者是網劇嘗試走流量的開山之作,多多少少還帶著客觀的元素。

到了2016年和2017年,上榜的這些劇基本都採用了「IP+流量明星」來收割流量的套路,儘管這種套路損害了電視劇的傳統製作生態,但這種模式還是因新穎而大放異彩了兩年。

到了2018年,IP玄幻的口碑徹底消耗殆盡的同時,也喪失了能讓吃瓜群眾圍觀的新鮮感,這一年上榜的作品主要集中在經典劇的翻拍上,至此,搶奪網友注意力的載體從網文IP變成自帶好感的經典IP。

但經典IP也有枯竭的時候,當這輪以翻拍經典圈流量的風潮過去,急功近利的玩家又該拿出什麼殺手鐧來吸引吃瓜群眾的注意力?沒錯,吃瓜群眾的圍觀確實縱容了爛劇的誕生,但能吸引吃瓜群眾的爆點已經越來越少了。

與之相反,有一些劇也高調地以引爆話題的姿態出現,最終取得不錯的流量成績,比如《我的前半生》《歡樂頌》系列等,這些劇的口碑讚譽參半,但從內容本身來看,故事的情感邏輯、演員的表演狀態和製作的態度卻在線,它們不會讓所有吃瓜群眾都滿意,但卻以內容本身贏得了生存的價值,與走捷徑的黑紅劇截然不同。

儘管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吃瓜群眾的圍觀依然會給爛劇營造生存空間,但吃瓜群眾們也不用慌,從長遠來看,以獵奇為主打的黑紅劇只是市場優勝劣汰下的歷史產物,不可能成為常態,搬起小板凳坐等它消失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Vlinkage 的精彩文章:

時代洪流下的小人物命運,這次輪到了80後
《天乩之白蛇傳說》掀熱潮,「劇匠人」尹濤實力演繹預言家

TAG:Vlink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