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蘇德為什麼會選擇結盟?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蘇德為什麼會選擇結盟?

原標題: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蘇德為什麼會選擇結盟?


熟悉二戰史的朋友大多知道,蘇聯與德國,這兩個龐大的政治實體,在二戰爆發伊始是處於結盟狀態的。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一盟約訂立的呢?


「凡華」體系之外的「兩個孤兒」

首先,需要明白的一點是,從一戰結束後到二戰全面爆發這段時期的大部分時間內,蘇聯與德國,是被排斥在由協約國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之外的。比如說,1922年,西方國家在熱那亞商討歐洲經濟問題,德國代表參會了,並期望能為自己國家爭得一定權益。


可是,由於參會國家互相猜忌,而且德國的一戰戰敗國身份也讓他受盡白眼,背負著巨大的政治壓力,這也直接導致了德國在這場會議中談判的失敗。



(各揣心腹事)

(各揣心腹事)


而就在德國代表準備回國時,參加這次會議的另一個國家——蘇聯,卻向德國代表拋出了橄欖枝,德國人求之不得,立即同蘇方進行了進一步談判,不到數天的功夫,雙方就在義大利的拉巴洛簽訂了經貿協定。這個協定不僅讓兩國經濟關係進一步密切,也使雙方在政治上愈發親近。


在後來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中,蘇聯更抓住機會,同西方國家進行合作。德國也藉助這個時機向蘇聯輸送了大量工業製成品,並為其國內建設提供了大量的技術人才。比如我們中學課本中所提到的斯大林格勒的拖拉機廠,即是在德國與蘇聯、美國專家共同參與下建成的。


納粹上台,蘇德關係繼續穩步前行


大危機之後,德國上層發生了劇烈的政治大洗牌,希特勒逐漸取得了最高政權。希特勒毫不掩飾他對布爾什維克與斯拉夫人的厭惡,但這並沒有影響到納粹政權與蘇聯的經貿合作。

相反,在納粹執掌政權之後的幾年內,雙方的貿易額仍保持上升趨勢。由此可見希特勒政治上務實的一面,也可看到雙方友好關係的保持。而這種友好關係的長期存在,也為雙方之後進一步的秘密談判提供了有力的前提,此不可不察也。


看到西方缺乏誠意,斯大林迅速轉變態度


不過,斯大林也知道,希特勒在中歐的擴張勢頭之迅速,遲早有一天是要把大炮放到家門口的。所以,儘可能地遏制這種趨勢成為了當務之急。斯大林一開始試圖同英法合作,可是,英國首相張伯倫等並不接茬,因為他們希望希特勒能夠將戰爭帶給蘇聯,所以幾乎無底線地出賣了自己的盟友(捷克斯洛伐克等)。



斯大林也不傻,他與西方的這種溝通的嘗試,到西班牙內戰之後逐漸放棄了。當看到西方缺乏誠意後,他自然將目光轉向了柏林。而希特勒也期望在自己擴張的時候,蘇聯不會加以干涉,於是,1939年雙方簽訂《蘇聯互不侵犯條約》,並訂下秘密瓜分東歐的「大計」也就呼之欲出。


不過這種和平註定是暫時的,也註定是昂貴的。到第二年6月,300多萬軸心國軍隊便突入了廣大的斯拉夫地區。蘇德合作的這段往事,也被不少人刻意迴避。


最後總結,《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既有一戰後蘇德雙方培養起來的合作基礎,也離不開英法的推波助瀾。而筆者認為,比起後者來,前者的作用,或許也不容忽視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橫史海 的精彩文章:

在清朝統一台灣的行動中,荷蘭人扮演了什麼角色?
明朝的火器是否可以與同時期的歐洲相提並論?

TAG:縱橫史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