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隋文帝開創「開皇之治」,李世民卻為何評價其「不愛百姓」?

隋文帝開創「開皇之治」,李世民卻為何評價其「不愛百姓」?

原標題:隋文帝開創「開皇之治」,李世民卻為何評價其「不愛百姓」?


公元581年,楊堅代周建立隋朝,成為歷史上有名的隋文帝,並改元開皇。之後,隋文帝用兵南下,消滅了割據江南的陳朝,結束了我國近三百年的割據混亂局面,再造了中華的大一統。


隋文帝在統一全國後,採取了一系列政治、經濟等措施,鞏固了政權,發並展了社會經濟,當時的社會出現了「人多殷富」的繁榮景象。


除了農業人口激增,墾田面積擴大,國家糧食豐實外,隋朝的手工業、商業和對外貿易也有了迅猛的發展,後世史學家們把隋文帝執政時期的這種短暫的繁榮稱為「開皇之治」。


可是,在不久之後,唐初的唐太宗李世民評價隋文帝竟然是:「隋文帝不憐百姓而惜倉庫」。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在隋朝建立後,隋文帝為了加強和鞏固政權,加強朝廷預防社會危機的經濟力量,隋朝沿漕運水道設置了廣通(今陝西華陰)、常平(今河南三門峽東)、河陽(今河南孟縣)、黎陽(今河南浚縣)、洛口(今河南鞏縣)、回洛(今河南洛陽)等諸倉,積蓄了大量的糧食。


開皇五年(585年),隋文帝又在各地設置義倉,要求當地百姓和駐軍按規定交納一定數量的糧食,以備荒年之用。這些義倉在後來的關中大旱也確實發揮了一定的救濟作用。


開皇十四年(594年),關中發生大旱災,農田顆粒無收,農民們用豆屑拌糖充饑,隋文帝派人把農民吃的食物帶到朝堂上拿給大臣們看,並且他流淚責備自己無德,即命撤銷自己的酒肉食物。



隋文帝還親自率領關中的百姓到洛陽取食,一路上,他讓衛隊扶老攜幼,保護饑民,愛民之心表現的極為充分得體。

然而,這種「愛心」其實是太做作了,因為隋朝在各地已建立了不少的糧倉,當時京師的糧倉已經堆得滿滿的,倉庫里放不下就放在糧倉的走廊里。隋朝的糧倉積存的糧食之多,到了唐朝立國後的二十年後,糧食還沒有用盡。


不在京師或附近開倉放糧,卻要讓飢餓的百姓長途跋涉到洛陽吃飯,這算什麼「愛民?」



唐太宗李世民對此事印象極為深刻,為此,他評價說:「隋開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飢乏,是時倉庫盈溢,竟不許賑給,乃令百姓逐糧。隋文帝不憐百姓而惜倉庫,比至末年,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煬帝恃此富饒,所以奢華無道,遂至滅亡。」(《《貞觀政要》》卷八《辨興亡第三十四》)


李世民的判斷便是:隋文帝不愛百姓,在百姓和糧食之間,文帝更愛之間倉庫中的糧食!

李世民經歷過隋末的戰亂,所以他知人善用,並發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感慨,從而開創了更為輝煌的「貞觀之治」。


本文參考文獻:《隋唐簡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家之韻 的精彩文章:

隋唐時期的流行風尚:男子纏須,女子畫眉
唐太宗「煮酒論英雄」,評價八位重臣,只有一人受誇會辦事

TAG:史家之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