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金剛經》中的兩句話

《金剛經》中的兩句話

這篇文不是要詮解《金剛經》,更不是要做個論啥的,只是出於個人喜歡大德們的詮釋,忍不住手癢打幾個字而已。

第一句: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常常有一些和我一樣懶的哥,看到這句話時,喜歡直接把意思解釋為「如來這是在說,菩薩修行要善護念,如來要交待諸菩薩今後該怎麼做」。

「善付囑諸菩薩」這樣解釋是能和後面的「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相應的,但「善護念諸菩薩」解釋為菩薩要善護念,就無法和後面的內容直接掛鉤了。

經論用語有幾特點,就是直接、簡潔、邏輯清晰。像我這樣經常誤解經論意思的人,大多時候是因為我自己當時觀念複雜、邏輯混亂,從這個角度去看經論,反而覺得經論中的許多表達晦澀難懂了。

我們先看看明代禪宗大德憨山法師是咋解釋的,憨山法師在《金剛決疑》中說道:「護念者,以佛出世本願,只欲令一切眾生與佛無異,人人成佛,方盡此心。但眾生德薄垢重,心志怯弱,不能擔荷,如嬰兒一般。佛如慈母之護念嬰兒,則無一息放下,種種周悉,調護愛念,故如保赤子。所謂護念,只欲一切眾生直至成佛而後已。」

看見了吧,憨山法師是依文直解的。因為經是佛語,佛是直心,憨山法師也是見性大德,與佛直心相應,所以表達者很簡單,解讀者同樣簡單。因此,這句「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就是如來視眾生如子,愛護給予,無微不至。

這樣一解,整段話前後文就非常通順了,須菩提的意思是在說,既然世尊愛護我們大家,世尊又善於教導、引導大家,那就請世尊告訴大家,眾生如果想成佛,該怎樣用心呢?

這段經文的意思,與《愣嚴經》中大勢至菩薩說的佛與眾生的關係,是相吻合一致的,大勢至菩薩說:「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萊斯特.列文森大師說過:「當我們朝向真我走了一步,真我朝我們走了九步。神(真如自性)所有的力量和仁慈時時刻刻設法傳遞給我們。」也就是這個意思。

第二句: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這個地方,我們先引用禪宗大德大珠慧海法師的一段對話看看,我們略去古文,直接用白話意思。

大珠慧海問僧人說:「此經是誰說的?」此經就是指《金剛經》。

僧大聲說:「禪師戲弄人啊,誰不知道《金剛經》是佛說的!」

大珠慧海道:「《金剛經》中講,『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則為謗佛,是人不解我所說義』。若言此經不是佛說,則是謗經。請大德說看!」

僧無言以對。

僧人無法回答的原因,即是《金剛經》明明就是釋迦牟尼佛說的,如果否定這個事,就是在謗經。可經中偏偏又說,誰要是說如來說過法,就是在謗佛。因此僧人才覺得困惑。

其實這是因為僧人用心不直,扭曲了大珠慧海法師的直心表達,才覺得困惑。

經中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是因為「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即無法可得,說什麼呢?連眾生相都無,又說給誰呢?

我們在前面聊過《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中有句話「分別不在外,所見皆自心」。僧人所見的《金剛經》正是其知見觀念所顯影像。他想要成佛,想知道佛境,而「佛境不能自稱我是佛境,是那無依道入,乘境而出」,變現釋迦牟尼佛這個形相代言如來為他說法解惑,所以這個經咋不是佛說的呢?經書在知見中,就是我分別出來的現相,釋迦牟尼佛也是現相,在知見觀念中,《金剛經》當然是釋迦牟尼佛說的。

順便補充一下,文中這句「佛境不能自稱為佛境,是那無依道入,乘境而出」,是臨濟宗老大臨濟義玄的話,就是諸佛應緣現種種說法相,為真如妙用代言。有時現為佛相,有時現為菩薩相,有時顯現上帝,有時顯現為神,有時現為心靈學大師,有時現為生活中的某人,有時甚至現為和你鬧騰吵架的人......無非觀念攀緣而起,我一攀緣,想成道、想知真相,他應我的知見境界而現相(乘境而出)。

這種代言,這種乘境而出,仗境而生,也包括了《金剛經》這樣的經書本身,佛用口表達真如妙用,與用文字來表達真如妙用,有啥區別呢?所以才有「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這樣的表達。因為佛這個現相的意義,本身只在表達一切真實,所以但凡在表達這個真實的,都是佛乘境發生的,不必一定是肉身形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chgor戴角虎 的精彩文章:

《土拔鼠日》中的無盡輪迴

TAG:chgor戴角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