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他是香港大富豪,卻無車無房,一生做慈善,死後少有人知

他是香港大富豪,卻無車無房,一生做慈善,死後少有人知

在這個不缺乏談論儒家的年代,真正的儒商卻越來越少了。

2010年,時任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在香港禮賓府為田家炳頒授「大紫荊勳章」

他是香港大富豪,卻無車無房,一生做慈善,死後少有人知

7月10日,被譽為「中國百校之父」的田家炳先生辭世,享年99歲。

說他是「中國百校之父」,可能很多人並不知曉,如果給他冠以香港的「皮革大王」、超級富豪的頭銜,也許更能引起世人的關注。

田家炳是誰?

田家炳,1919年出生,18歲遠赴越南推銷瓷土。1939年轉往印尼從事橡膠業。1958年舉家遷居香港,在屯門填海造地建起田氏化工城,逐步奠定了香港「皮革大王」的地位。

1994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將2886號小行星命名為「田家炳星」;1996年英國女皇親自在白金漢宮授予其M.B.E勳章;數十所大學院校授予其榮譽博士、院士、教授等榮銜;國內70餘市授予其榮譽公民、榮譽市民稱號。

香港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對田家炳逝世致以深切哀悼,並讚揚田家炳一生致力服務社會,貢獻國家,令人景仰。

「我的荷包很小,但我願意把裡面的東西全部拿出來。」

田家炳感動世人的,不是因為他賺了多少錢,而是他捐了多少錢。

1919年,田家炳出生於廣東大埔古野鎮銀灘村書香之家,家裡是做瓷土生意的,但父親在田家炳16歲那年就去世了,他亦在16歲時早早輟學,嘗盡人間冷暖。18歲那年,他奔赴越南推銷瓷土,20歲去印尼做塑料薄膜。

五十年代,田家炳察覺到印尼的排華浪潮聲勢漸起,於1958年舉家遷居香港,在屯門填海造地建起田氏塑料廠、田氏化工城,逐步創辦起香港最大的人造革企業。1980年,田家炳已是香港知名的億萬富翁。大家稱他為「香港人造革大王」。他卻自謙:「我是做小生意的!」

田家炳並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商人,他是有家國情懷的人。商人的天性是逐利,但田家炳卻不是這樣。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依靠自身的努力與時代的機遇暴富後,他卻將目光投向慈善教育。他認為,教育是關係國家強弱、文化盛衰的百年樹人大業,資助教育是「把錢用在最有用的地方」。

也正因此,他沒有像李嘉誠一樣繼續擴大他的商業帝國和財富傳奇。

1982年,他捐出價值10多億元的4棟工業大廈,成立純公益性質的田家炳基金會,將每年幾千萬元的租金收入用於教育公益;1984年,他將化工廠交給幾個兒子經營,自己成為職業慈善家。他的名字,或冠於教學樓,或冠於圖書館,或冠於實驗室,甚至被直接用於命名學校,「田家炳中學」「田家炳小學」在全國各地屢見不鮮。

這個數量有多少?自20世紀80年代,田家炳開始捐助教育事業以來,截至去年6月,他在全國範圍內累計捐助了93所大學、166所中學、41所小學、19所專業學校及幼兒園、大約1800間鄉村學校圖書室。從地圖上看,星羅棋布的田家炳學校從南到北,自東向西,廣泛分布,像滿天繁星,點亮了整個中國。在那個知識改變命運的年代,無數人的命運因他的善舉而得到蛻變。

在國內,雖然田家炳的捐款數額不是最多,但他的捐贈數額佔到了自己總資產的80%,後來甚至賣房助學,最後在出租屋裡度過晚年,這一點在國內鮮有人匹敵。1993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將編號2886的小行星命名為「田家炳星」。之所以將小行星命名為「田家炳星」,是因為田家炳傾囊辦教育的行為感人至深。

很多人問,田家炳是不是一個特別有錢的人?對於這個問題,他曾經用客家話這樣:「我的荷包很小,但我願意把裡面的東西全部拿出來。」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田家炳的企業和基金會收入受到嚴重影響。危難關頭,外界質疑他無法完成捐款承諾,為了讓捐款計劃順利進行,2001年,83歲的田家炳把自己居住了38年的別墅以5600萬港元賣掉,所得款項全部資助內地幾十所學校。自己則過上平淡生活。

後來,他回憶道:「那時經濟比較糟糕,但我已答應要給一些機構捐款,人家做了計劃。所以決定賣掉房屋。一方面,覺得自己住這麼大房子是浪費,另外賣掉的錢,可以資助20多間中學,覺得這樣更有價值和意義。」

田家炳還常說,「每個人都做一點小好事,最後就會變成一件大好事。這個社會就會變好。每一個人都做一點小壞事,最後就會變成一件大壞事。這個社會就會變壞。」

他是香港的超級富豪,也是超級窮人

幾百萬、幾千萬向外捐的田家炳,在香港卻過著堪稱清貧的生活。

「一瓶水從香港喝到海口,喝完的瓶子,還要從海口帶回香港。」田家炳的節儉讓每一個接觸他的人都印象深刻,2006年,田家炳來海南大學參加海南大學田家炳科學樓的落成儀式,時任海南大學副校長的嚴慶對田家炳這樣一個細節印象深刻。

《田家炳傳》的作者回憶:「××號,我去了香港,到了這位億萬富翁的家裡,唉,真的不如我住的好,一切生活,跟我的水平一樣,竟然還沒有陽台,竟然一抬頭,就能看到他老人家原來住的房子!七百多平米呀,大house,花園洋房游泳池,一應俱有,他卻賣了,把錢捐給了大陸辦學,自己每年倒貼20萬元租房子住,有產變無產,我說他是把自己『捐裸』了。」

本可以享受富足的有產階級生活,但田家炳卻甘願過著無產階級的生活。他沒有自己的私家車,乘坐地鐵,走路上下班;他沒有高檔的生活享受,一雙鞋穿了十年,襪子補了又補,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每月生活開支僅3000元。他不搞排場,也不喜歡應酬,過80歲大壽,很多人要為他慶祝,他不擺酒,不辦席。他知道內地有一些風俗習慣,因此每次捐款前,都會打招呼,一切從簡。哪個地方大魚大肉的招待他,哪個地方就會失去他的捐款。

除了大善,他也從小做起。出門住酒店,他都要自帶肥皂,因為怕「用了酒店的肥皂,用不完很浪費」;外出吃飯,他只要一杯清水,不喝飲料。一位香港記者問他為什麼?他回答道,全港七百萬人,若每人少開一罐飲料,就省下七百萬個罐。

對自己要求嚴格的田家炳,對下一代也嚴加教導。談到下一代的問題,他就會強調:留財富予子孫不如積德予後代。他的五子四女,一律先進中文學校學習,接受正統中文教育,之後才會送到美、加去讀大學,以適應今天世界形勢的需要。

言傳不如身教,一生為教育事業捐資助學的田家炳先生,總是用自己的善行和修為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感染著每一個接觸過他的人。

一代儒商的傳家之寶:勤、儉、誠、朴

到底是什麼力量支撐了田家炳,讓他幾乎傾家蕩產地投身慈善事業?

實際上,田家炳那一代香港富商多出生於戰亂年代的內地,家國零亂,他們遷移到香港,但內心大多有一份回饋內地、訴諸家國情懷的願景。所以,如果留意田家炳、邵逸夫等人的報道,談到為何資助時,家國都是頻繁出現的詞。支援內地教育,是他們那一代人奉獻家國、無愧於心的一種方式。

另一方面,從小受到的傳統文化熏染,為他實現「窮則獨善其身,富則兼濟天下」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他的家庭文化氣濃厚,重視儒家文化的培養。田家炳家鄉的老屋「拱辰樓」,就取自《論語》的「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田家炳從小就讀了《論語》《朱子家訓》等儒家經典,到93歲時,他還能把《朱子家訓》倒背如流。

他經常宣傳客家文化。1997年,他在大埔縣田家炳捐助的廣播電視中心落成時,說:「客家人是中州望族,經過天災人禍,以堅忍拼搏的精神,在惡劣的環境下,幾度遷移才到大埔。……今日我能小有成就,端賴堅守客家先賢遺留給我的傳家之寶:勤、儉、誠、朴四字。」

客家人敬先祖、慕宗親,慎終追遠,對祖居和祖墳視如神聖,田家炳亦然。但難能可貴的是,當家族的利益與公眾的利益相衝突,當政府有感於田家炳的威望,已經決定妥協時,他卻能廢私存公。

這件事發生在1995年,《田家炳傳》記載道:「大埔縣政府計劃在大麻鎮韓江東岸新修一條沿韓江的公路,測定的路線要從田家炳祖父蔚如公的墓地上通過,大埔人民出於對田家炳先生的敬仰,上書鎮政府,請求在修路時繞過田家的祖墳,鎮政府接受了群眾的意見,修改了公路的線路,公路繞個大彎,以便保護蔚如公的墳墓。田先生得知此事,立即給族侄寫了一封信,並請管理田氏祖墳的族侄轉告田家各親屬,表明:不能因私廢公……」

那封信是這樣寫的:

……

我個人對祖先懷念至深,每以田家姓小丁薄,希望每一位田家兒女,都要修身立品,好好做人,爭取多做好事,為田家爭光,猶憶十餘年前致函銀灘族人,曾用「祖德正長,願各勉之」與大家共勉,希能精誠團結,共謀族人福利。我平生做事處世,只重內心至誠,不拘外表形式。憶回埔超過十次,但登先父母墳僅兩次,形式亦甚簡單,每次均必淚沾衣襟,一切年先知之甚詳。先父母墳本有崩破,我未花分文修理,純為避免在風水方面花錢,自認絕非不孝(此種做法是否正確,那是另一問題)。此次接受蔚如公遷墳地事,乃因不擬「因私廢公」,並希望籍此做點帶頭示範作用,引起廣大群眾共識。這些完全為公眾利益著想,絕無嘩眾取寵歪念。稻香婆、蔚如公、蔚如婆骸骨,希分不同日期設法挖取後同時送上桃仔輋墳內安葬,千祈不可先放在廻廳底「農間」,然後擇安葬。請人錄相(像)事,未必一定需要,自備照像機多照幾幀照片已足,無謂多花人力財力。

各事如有適合年先或其他稻香公裔孫奔走者,希隨時吩咐協助。以此順筆囑咐拱辰樓兒女儘力為自己祖先做出無條件協助為要。

田家炳的品德被眾人敬仰,也獲得很多榮譽,包括香港特區政府授予的最高榮譽表彰——大紫荊勳章,以及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的行星——「田家炳星」。但他卻從不以德自居,以功自傲。

一個企業家最高的境界是什麼

田家炳沒有李嘉誠、邵逸夫的盛名,但他在中國教育慈善領域所作的貢獻卻是有目共睹的,他一直被譽為「中國百校之父」。

他是一個不怎麼宣傳自己的人,如果不是去世,很多受惠於他的學生都不知道他。

唯有一點,他把自己的名字冠名到了幾乎所有的項目上。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自己的事迹精神被更多人知道,甚至名垂青史,因此引起更多人的關注,一起來做好事。

同時,他也用這種辦法來激勵自己,一定要把教育,把學校辦好。「如果你的教育做不好,學校做不好,把田家炳三個字寫上去,不但不會榮耀田家炳,反而會醜化田家炳,家長就會講,兒女千萬不要送到田家炳學校讀書,那田家炳,就會是個恥辱。」田家炳說,他一直用這個激勵自己,也要求基金會的同仁,要求所有接受捐贈的對象,一定要實實在在把學校辦好,不要辜負大家的期待。

曾經有人認為,資助教育,是一個向中央及地方政府展現誠意,推動商業合作尤其是地皮買賣的方式。

不過,田家炳能把慈善堅持這麼多年,甚至在晚年毅然將自己的別墅賣掉,就沖這一點,他的慈善就絕不是什麼面子工程或者有什麼商業目的。更難能可貴的是,一個人做好事並不難,難的是把這件好事堅持一生。

邵逸夫曾說:「一個企業家最高的境界是慈善家。」可以說,田家炳達到了一個企業家的最高境界。作為一位敦厚儒商,他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不賺不義之財,不行缺德之事。他對自己和家人的管教,都恪守儒家的道德。

只可惜,在這個不缺乏談論儒家的年代,真正的儒商越來越少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萃辰天心書院 的精彩文章:

人生最曼妙的風景,不是風花雪月,而是……
有生,生命才絢爛;有死,生命才靜美

TAG:萃辰天心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