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華沙:祭奠之城

華沙:祭奠之城

原標題:華沙:祭奠之城



下午3點,華沙城完全黑了下來,西伯利亞的寒風和波羅的海飄來的陰冷使這座城市提早進入休眠。導遊畢達執意要帶我們去國家公墓轉轉,當天是2012年11月1日,波蘭的「亡靈節」。

以緯度對比,華沙更像中國的長春,冬季漫長,夏季清爽。去時是10月底,華沙已經下過一場大雪,氣溫降至零攝氏度,但並不算真正入冬,偶爾冒出的太陽讓下午3點的街角仍舊適合咖啡就煙。真正進入冬日的華沙,會整日陰霾,大雪連綿不絕,似永不停息。


國家公祭:這城市如此悲傷


從停車場到公墓大門,遭遇在華沙3日置身過的最擁擠人潮。當地人的標準裝備:一手撐傘一手捧著點燃的蠟燭。踏入墓地,才意識到我們對波蘭亡靈節的理解存在根本性的錯誤:與中國清明節家家戶戶祭奠自己的祖先不同,波蘭的亡靈節更像是國家默哀日,一年一次,舉國上下,歷史教育。


林立的墓碑上刻的多是波蘭語,導遊畢達幫著翻譯:「這位是華沙當地著名女詩人,嗯,不是那個得諾貝爾獎的萊絲。」「這個是二戰無名英雄碑。」「這邊是華沙二戰時的市長,因抗擊納粹而亡。」畢達的漢語磕磕絆絆,常夾著「嗯……啊」的長時間省略音,平時聽著有點好笑,但今天,這些奇怪的漢語讀音像不規整的音符,將不同身份的亡靈串聯在一起,波瀾壯闊的。

祭奠者摩肩接踵,有沉默擁抱的情侶,也有蹣跚學步被父母摟在懷裡的孩子……上年紀的人輕車熟路,放下祭奠的物品,祈禱片刻,然後行色匆匆走向下一座墓。


一座大理石浮雕墓碑前擠滿了人。因為蠟燭太多,後來者不得不將蠟燭擺到路面中間,行人需要繞過一排排的燭光。這似乎是整座墓地中最重要的墓碑,「這是華沙起義中死去的無名孩子們的紀念碑,他們都是未成年的戰士」。畢達放下雨傘,點燃了自己手中的蠟燭。



華沙起義:從160 萬到1500


身居華沙的每一天,都被一種極其感傷的情緒籠罩,莫名其妙,如華沙的陰雨綿綿不休。這裡沒有太多歡快的歷史,作為歐洲曾經最繁榮的中心,波蘭最強大時版圖從德國東部一直延伸到俄羅斯西部,但強一時,又弱一時,也曾被普魯士、奧匈帝國和俄國瓜分,亡國史長達123 年。

穿行在華沙城內,幾乎每隔幾公里就可以看到觸目驚心的過往:居民樓外牆鑲著曾在這裡居住但死於二戰的居民的名字,有些,密密麻麻刻滿整面牆。走近看,全家遇難的不在少數。在一些僻靜的街角轉彎處,會不經意遇到立著的十字架紀念碑,有祭奠德軍入侵時誓死抵抗的某醫院全體醫護人員的,也有紀念犧牲的教堂神職人員的。


二戰前華沙有160萬人口,到解放當天,全城只剩了1500人。」到華沙的第一天,畢達就掰著手指頭向大家念叨這組數字。他是華沙本地人,但他的大家庭只在這座城市生活了50年,沒有一個華沙人敢說自己是真正的本地人。有數字表明:當年人口僅有中國1/18的波蘭,在二戰中犧牲的人口達到中國的1/3。一直到1970年,波蘭人口才恢復到戰前的水平。華沙起義幾乎使這座城全城覆沒。


1944年7月30日,蘇聯軍隊抵達離華沙市中心僅6公里的維斯瓦河東岸。兩天後,在波蘭流亡政府首腦科莫羅夫斯基將軍的指揮下,5萬名華沙抵抗運動成員和居民組成的起義大軍,向佔領華沙的德軍發起了進攻。他們在街頭巷尾設置路障和街壘,用簡陋的武器及汽油瓶、磚頭、石塊與德軍的坦克搏鬥。婦女兒童也參與其中,在彈雨紛飛中救護傷員、傳遞文件、輸送食品和彈藥。只用3天就控制了華沙8 個城區中的5 處。德軍立刻派兵增援,展開了63天的地空轟炸。城市血流成河。為了徹底消滅起義軍,德軍掃射平民屋內的所有男人,把婦女兒童趕出屋外,驅使他們走在前面,掩護坦克進攻。


1944年10月2日,苦苦掙扎的波蘭起義軍被迫投降。在這場戰爭中,1.8萬名波蘭戰士犧牲,18萬平民喪生,倖存的華沙人被趕出城,投進集中營。而後,1.2萬人在奧斯維辛被處死。德軍士兵古斯塔夫·戴維德哈茲的回憶見證了這座城市的隕落:「我慢步行走在街上,到處都能看到一派狼藉的景象。在這裡,每一棟房子都成了戰場。」


「他(斯大林)是騙子,欺騙了我們! 」導遊畢達說。此刻,我們站在市中心Plac Krasi俳skich(克拉辛斯基)十字路口,華沙起義紀念碑旁,「那時,我們都以為蘇聯會救我們,連城裡的孩子都穿上了軍裝」。


在波蘭一方的回憶中,蘇聯軍隊在維斯瓦河東岸駐紮後,曾向華沙全城廣播,號召華沙人抵抗納粹。起義前,蘇軍曾與波蘭國家軍在倫敦的流亡政府接觸,允諾一旦起義,會給予救援,但在起義過程中,蘇軍卻只是隔岸觀火,沒有提供任何援助。


然而蘇軍元帥朱可夫聲稱,「蘇軍確曾盡了力所能及的一切來援助起義者」,斯大林曾派去兩名傘兵軍官以便取得聯繫和協調行動,然而(起義領袖)卻不願接待他們。蘇方還宣稱:戰前廣播只是一般性的呼籲動員,起義是華沙內部的反蘇政府發動的,目的是搶奪蘇聯的勝利果實。


本文來自《人物》2013年第1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文摘歷史 的精彩文章:

敦煌學的誕生與發展(上)
基辛格:跨文化交流的使者(一)

TAG:新華文摘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