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說好要白頭偕老,但走到最後的為什麼往往是女性?

說好要白頭偕老,但走到最後的為什麼往往是女性?

戀人在年輕時總是會發誓白頭偕老、相伴永遠,而真正到了耄耋之年,率先離去的經常是男性:根據《聯合國人口展望》最新的數據,全球女性的平均壽命比男性高了4年4個月;而且女性的最高壽命也更長,有記載以來最長壽的10個人均為女性。是什麼因素造成了男女壽命的差異?基因?生活方式?工作壓力?還是……身體中某些特殊的物質?

撰文 | 托馬斯·科克伍德(Thomas Kirkwood)

翻譯 | 阮南捷

圖片來源:pixabay

工作壓力 or 生活習慣?

如果現在還有男人認為女性在性別上處於弱勢的話,他就太過時了。以證明生命力頑強的最直接證據——存活能力來說,從出生到老態龍鐘的各階段,女人的生命力都比男性更強。男人奔跑的平均速度比女人快,可以舉起更重的東西。但女人的平均壽命比男人多四五年。85歲的人中,女人和男人的比例大致為6:4;100歲的人群中,這個比例提高到2:1;活到122歲的——這是目前為止人類壽命的最長記錄,就只有女人了。

各區域男女預期壽命對比(來源:美國中央情報局)

那麼,為什麼女性的壽命比男性的長?一種觀點認為,工作生活所帶來的壓力和困苦讓男人更短命。如果真是這樣,在性別更為平等的今天,兩性壽命的差異應該減小甚至消失才對。但幾乎沒有證據證明這一點。上一代女人在家做全職太太,男人在外奔忙,女人比男人活得長;可今天的女性與男性從事同樣的工作,壽命還是比男性長。而且,就算回到過去,誰又能說女人照顧家庭不比男人在外奔波更有害健康呢?想想傳統女性角色面臨的壓力吧,一個典型家庭主婦的生活和男人一樣辛苦。實際上,從統計數據看來,與他們的妻子相比,男性從婚姻里獲得了更大的益處——已婚男性比單身男性的壽命更長,而已婚女性跟單身女性的這一差別就不是很明顯。這樣看來誰過得更輕鬆呢?

女性活得更長有可能是因為她們培養了比男性更健康的習慣——比如很少吸煙喝酒,飲食更健康。不過,抽煙、喝酒、吃不健康食品的女人越來越多。不管怎樣,如果女性總是那麼健康的話,為什麼儘管她們壽命更長,但遭受病痛折磨的老年期也比男人更長呢?因此,生活方式的差異也不能解答這個問題。

壽命的生物學因素

作為一個老年病學的實驗科學家,我通過觀察其他動物,從一個更廣的生物學視角來考察這個問題。事實上,大多數物種的雌性都比雄性的壽命長。這一現象暗示,人類男女壽命的差異也許根源在生物學。

許多科學家認為,導致衰老過程的原因是體內逐步積累了大量微小損傷——這裡一些DNA被破壞,那裡一些蛋白質出問題等等。這個退化的過程意味著,我們壽命的長短取決於細胞新損傷出現的速度以及修復這些損傷的效率之間的平衡。我們的機體維持和修復細胞的機制是非常高效的——這也是我們能活那麼長時間的原因。但這些機制並非完美無缺,有些損傷長年累月一直未修復並逐漸積累起來。我們之所以衰老,是因為我們的機體在不停地出錯。

我們的壽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細胞修復

你很可能會問,我們的機體為什麼不在修復功能上做得更好一些呢?實際上我們的確可以做得比現在更好。至少在理論上,我們甚至可以做到完全修復而使自己永生。但我們沒有,我認為這是因為以狩獵—採集為生的祖先直接面臨飢餓的威脅,完全修復需要消耗太多能量,不值得機體那麼做,因此在很久以前動物就進化出了衰老過程。在自然選擇的壓力下,為了最好地利用稀缺的能量資源,我們選擇把能量優先供給繁衍和發育,而不是維持永生。我們的基因把機體當作一個臨時載體,只須保證它能夠生長和繁衍就夠了,特別是在意外死亡幾率很高的遠古時代,不值得花更多能量去維持它長生不老。換句話說,基因是不死的,但肉體(希臘人稱之為soma)是可以拋棄的。

這是我在20世紀70年代末提出的想法。從那以後,支持這個「拋棄軀體論」的證據越來越多。幾年前,在我自己的實驗室,我們證明壽命長的動物機體的維持和修復系統都強於短壽命動物。壽命長的動物也更聰明,或者個體更大,或者像鳥和蝙蝠進化出翅膀一樣能夠獲得更安全的生活環境。如果你能夠通過更聰明、更龐大的體格或者飛翔能力避開環境中的有害因素,那麼肉體的存在就相對更有價值,也就值得提供更多的能量去自我修復。

是因為女性的肉體更有存在價值,所以她們的壽命才比男人更長嗎?實際上,這種觀點從生物學角度看來是很有道理的。人類和許多動物一樣,雌性身體的狀態對於成功繁殖非常重要。胎兒要在母體的子宮內發育,嬰兒要靠母親哺乳。所以,如果雌性個體受到過多損害而羸弱的話,生育健康後代的機會就會大打折扣。而在另一方面,男人在繁衍後代中扮演的角色就不那麼倚重於他是否維持良好的健康狀況。

青春之泉:她可能不僅活得比他長,而且可以幫助他活得更長。(圖片來源:pixabay)

壽命差異來自性器官?

如果說雄性在生物學中的地位只是吸引雌性交配然後就可以去死,那未免也太極端了。對坦尚尼亞兒童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15歲以前就沒有父親的孩子比同齡人要矮一點,而身高是衡量健康的一項合理指標;失去母親的孩子情況更糟糕——他們不但矮小、營養不良,而且比那些僅僅失去父親的孩子壽命要短。然而,從進化論的觀點來看,促進成功繁殖的驅動因素與保持長壽的驅動因素通常並不相同。實際上,較高的睾酮水平(提高男性生殖能力)對個體長期存活反而是有害的。

女性在生活的許多方面還在與男性奮爭,以期獲得平等。雖然女性體力較弱,不過長壽的優勢給了她們一些補償。從嚙齒類動物的實驗研究中獲得的一些證據表明,雌性個體細胞修復損傷的能力的確強於雄性個體。把雌鼠的卵巢切除以後,這種修復能力的差別就消失了。許多養過貓或狗的人會留意到,被閹割過的雄性動物活得更長些。實際上,這個證據支持了這樣一種觀點:去勢也許是男性長壽的秘訣。

人類也是一樣的情況嗎?太監一度是上流社會的一分子。在古代中國,服侍皇帝的男孩要被閹割。在古代歐洲,這種極端的做法用以保住男孩進入青春期前的甜美嗓音。

歷史記載還不足以證明太監比普通男人活得更長,但有一些悲慘的記錄顯示太監的壽命確實更長。在若干年前,精神病院里的男性患者被閹割比較普遍,這一點令人驚訝。美國堪薩斯州一所精神病院進行的一項涉及數百人的研究發現,去勢的男人平均壽命要比未去勢的長14年。不過我相信許多男人——包括我在內——並不願意為了多活幾年而採用這種極端的方法。

作者簡介:托馬斯·科克伍德是英國紐卡斯爾大學衰老與健康研究所副所長。

《環球科學》7月刊現已正式上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科學 的精彩文章:

吃下多少卡路里,食品標籤永遠不會給你正確答案
人類走出非洲時間提前27萬年,212萬年前中國已有人跡

TAG:環球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