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我們多看電影多讀書,豆瓣改版也是拼了
作者 | 波波夫
作為一名吃貨,日日穿梭在一堆App中,收到美食推文大都是這樣的:
「麵條這樣做,三碗都不夠吃」、
「2塊錢的麵條、3個雞蛋、這樣簡單一炒,好吃不粘鍋,做法還簡單。」
然而,點開豆瓣看到的美食文章,畫風就清新多了:「白酒與毛豆」。
眼尖的同學可能注意到,上面這張圖片里的豆瓣界面,好像哪裡有不太一樣的地方。是的,這是目前還處於內測階段的豆瓣App6.0版。在成為豆瓣用戶的第十三年里,我的體重飆漲了二十多斤,而豆瓣開始變得越來越輕盈。
新版豆瓣最大的變化是首屏界面大瘦身,這也是豆瓣App有史以來上線6個版本中,最為簡潔、更容易上手的一個。
首先,豆瓣這次做的一個最明顯的減法是,頂欄從過去塞得滿滿當當的四個入口:「豆瓣時間+市集+書店+豆瓣視頻」,大刀闊斧砍成兩個入口:「 動態+推薦」。底欄還是五個入口,但把以往的「廣播」替換成了「市集」。
各頁面功能文案和互動模式也統一了,所有內容都能被「贊」和「收藏」。比如,對電影、圖書、日記、評論等內容頁面,採用統一的「兩段式」結構。這樣調整可能老用戶不太適應,但便於新用戶上手。
這樣的調整可能說明了兩個問題:
豆瓣商業化壓力減輕了,之前頂欄基本都是需要用戶付費內容,現在全部歸併到底欄的「市集」,統一為一個入口,不過對於我這樣豆瓣時間的重度用戶來說,以後得多點一步才能聽音頻節目。
豆瓣在強化社區屬性,加大對信息流的投入,「動態」和「推薦」這兩個入口,分別對應的是社交推薦和興趣推薦。目前看推薦內容還挺准,基本上每三四條內容就有一條是和吃有關。
新版豆瓣App另一個重要變化是強化了「書影音」這個鐵三角,特別是在影評之外,增加了收看功能,從看影評到看電影,整個App在核心內容上厚實了許多。
電影的變化最大,點進「書影音」後進入的就是電影界面,第一屏就是看電影,每天都會根據歷史數據更新一批電影,我收到的推薦是《深夜食堂(電影版)》,另外還有近千個主題片單。這對喜歡看電影的同學是好消息,不過,所有的影片最後是跳轉到騰訊視頻、愛奇藝、優酷第三方網站收看。這樣倒是不用查完評分後到處找片源了。可以想像,未來那些只用豆瓣查評分的用戶,也許會轉變成豆瓣活躍用戶。畢竟,不用到處跑來跑去了。
圖書部分,新增了新書速遞,另外還有熱門榜,還有一些看上去比較實用的專題書單,比如「如果你去歐洲旅行」、「一個懂用戶體驗的網路產品經理必備的幾本書」。
音樂這塊,變化不大,儘管有推薦,但我更多的可能還是看看樂評,比較遺憾的是不能直接聽音樂。
雖然人們習慣給豆瓣貼上「慢平台」的標籤,但從這次改版看,慢的好處也很明顯,當大數據、雲計算、智能推薦這些技術在內容產業一一沸騰過後,我們才有可能獲得沉澱的價值:對於一個社區來說,什麼技術、以及如何應用這些技術,才是最好的。


TAG:波波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