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記憶能隨心臟被移植,你的人格也許並不只是存於大腦

記憶能隨心臟被移植,你的人格也許並不只是存於大腦

近一個月的世界盃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心碎月。

當世界盃排行榜變成毒奶榜,看著心愛的球隊回家以及空空如也的錢包。

不少人的心痛得像被人撕扯過一樣,或是如窒息般無法呼吸。

世界盃哭得撕心裂肺的球迷

作為偽球迷的我們常常會認為這只是別人誇張的說法。

但其實這些形容是真真切切存在的。比如當我們親人離世或是失戀時都能感同身受。

在醫學上,它們更是被統稱為心碎綜合症,專指人因情緒對心臟造成的不良影響。

GIF

等等,這個心碎綜合症似乎與我們已知的常識不太相符。

心臟只是輸送血液的動力泵,大腦才是決定整個身體情感、精神、認知的智能中樞。

那麼,為什麼情緒會跟心臟扯上關係,且殺傷力如此之大?心臟不就只是一個生理泵嗎?

我們的老朋友BBC早就注意到了這些問題,並帶來了這部《心碎的科學》

這是一部角度獨特的紀錄片,它將普通人現身講述、科學家們的理論以及實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中間穿插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心臟移植手術。

在引起心碎綜合症之前,它更是先探討了心臟是否有記憶心臟磁場能力以及超自然能力等聽起來異常瘋狂的問題。

但這絕非玄學之談,我能從中真切感到科學家對嚴謹科學的追求,以及保持開放心態和敢於重新審視現有醫學的態度。

GIF

我們很多在生活中似曾相識的感覺,都能在片中里得到全新的啟發。

即便你此前沒有任何醫學的專業知識,你也能很好地理解科學家們正在試圖破解的難題。

重點的是,當我們對心臟了解地越細緻,也越能幫助我們規避和戰勝世界頭號殺手:心臟病。

從回顧人類對心臟認知的歷程出發,這部紀錄片開篇就亮出了現代醫學對心臟的看法。

通俗地說,如果將大腦比作身體帝國的國王,那心臟只不過是能源部長。

每天跳動十萬多次的心臟,只是負責透過血管將血液輸送到身體各部位。

GIF

在科學家們尚未重新審視心臟的功能前,一場心臟移植手術正在準備進行。

我們知道當患者的心臟沒藥可救時,心臟移植手術便是最後的救命稻草。

但這需要數月或數年才能等到合適的器官捐贈者,很多患者還沒等到那個有緣人便被死神帶走了。

更為殘酷的是,心臟病已然成為全球性的健康危機。

雖說每年數十億經費投入其研究,但它仍是西方國家的頭號殺手。

不少科學家開始認為要想更好地對心臟病進行防治,必須要另闢蹊徑揭開心臟更多的秘密。

GIF

蓋里·斯沃茨教授訴說著自己多年來從心臟移植手術研究案例中的驚人發現:

接受過心臟移植手術的人之後會像脫胎換骨一樣性情大變。

他們術後的性情變得與心臟捐贈者相似,即使他們從不認識自己的心臟捐贈者。

比如英國男子詹姆斯·克萊克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手術前,他一直都是大老粗,也從未動筆寫過東西。

數十年的婚姻里,他也極少向妻子表達愛意,更別說給予她精神上的慰藉。

GIF

可手術後不久的一天,他破天荒地開始認真在紙上寫東西。

不一會兒,他就寫成一首情詩送給他的妻子,洋溢著滿滿的愛。

之後,詹姆斯更是化身為一名詩人,每天早上寫一首新詩送給妻子。

妻子對此大吃一驚,不知道丈夫是從哪裡冒出如此多曼妙的詩句。

當詹姆斯獲准拜訪了捐贈者的家人時,他們才算是恍然大悟。

原來他的心臟捐贈者馬丁生前就是一位頗具天賦、滿懷熱情的業餘詩人。

不只是寫詩,詹姆斯許多的行為也像是在做馬丁生前做過的事。

詹姆斯靦腆地說道:以前他可是一遇到捧著募捐箱的人就趕緊繞路走的人,如今他倒成了那個手捧募捐箱的人。

他認為自己肯定在某個地方得到了這些靈感,不然這些行為不會憑空而來。

類似的例子一直存在,蓋里·斯沃茨基於此提出了心臟具有記憶的設想。

他假設心臟和大腦兩者之間的聯繫可以是神經性、電場性又或是化學性。

當信息在心臟和大腦之間一次次進行循環時,就構成了記憶系統。

而心臟本身就擁有數十億個信息反饋迴路,同樣可以編碼自身的記憶。這能解釋記憶為何能隨著心臟一起進行移植。

GIF

為了使猜想更具說服力,他還引用了「心臟小大腦」的生物理論。

他認為心臟內隱藏著像我們大腦一樣的小腦,可以做各種各樣的信息處理。

但目前尚未有科學證據證明心臟小大腦是否擁有高級思維、記憶或情感的能力。

GIF

想必我們有時會好奇,將一個人的靈魂和精神移植到另一個身上究竟有沒有可能實現?

「是的,有這種可能。」蓋里·斯沃茨教授給予了肯定的回答。

麥克瑞特教授並不完全認同蓋里的觀點,但他為研究心臟與精神的關係設計了一項特殊的實驗。

他往實驗對象身上連上電子儀器,以此來讀取腦電波和心臟活動相關的參數。

緊接著,他要求實驗對象坐在電腦前觀看不同類型的圖片。

GIF

結果發現心臟會對將要看到的圖片產生預期,並向大腦發出信號。

隨後,身體包括心臟各器官才會出現反應。

麥克瑞特教授認為這可以作為心臟具有自主智能的重要科學依據。

此外,他還發現對待積極或消極的圖片,心臟都會做出不同的反應。

在此基礎上,他推測心臟能發射一種可測量的磁場,並且該磁場賦予了心臟超感官知覺。

具體來說,心臟產生的磁場能穿透皮膚並輻射到我們周圍的空間,從而影響彼此的知覺。

GIF

他認為負面情緒就能通過心臟在人與人之間進行傳播。

舉個例子,當家裡或者工作環境中有人背負巨大壓力時,其他成員也會不自覺地高度緊張。

GIF

顯然,其他科學家認為這些說法過於主觀,並未認同。

但這一系列現象卻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思考,心臟是否對我們的情緒敏感、甚至敏感到對我們產生殺傷力?

千百年來,人們一直流傳著傷心過度致死的說法。

尤其當喪失摯愛或是經歷重大的感情變故更容易釀成慘劇。

不得不說,心臟與情緒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GIF

片中採訪者認為自己的父親就是死於傷心過度

通過臨床研究發現,當人處在過度悲痛的時候,神經系統會產生與壓力有關的物質,比如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等。

它們可能導致心臟跳動紊亂,跳動能力突然減弱,造成劇烈胸痛或呼吸困難等類似心臟病發作的癥狀。

這一現象在片中也被稱為「心碎綜合症」,又名「應激性心肌病」。

GIF

不過心碎作為對悲傷者最古老的隱喻,常用於小說和神話故事裡。

所以,當這個病症最初被提出時,一度被認為是荒誕可笑的說法。

但如今它正式被列入心肌病的分類,並成為是一種公認的醫學現象。

與心臟病患者不同,「心碎綜合征」病人的心臟不會受到永久傷害。

當患者極度傷心、遭遇壓力應激、驚嚇或疼痛時,就會造成心尖未收縮,但心室基部強力像氣球一樣收縮。

圖A心尖呈球形;B為心室正常收縮

他們通常在接受住院治療,並經過卧床休息後,病情便好轉。

也就是說,它並不會對心臟造成多大的傷害影響,即使發病時心臟出現增大的現象。

但這也只是暫時的,痊癒之後心臟便會逐漸恢復正常了。

只不過,當你偶爾觸景生情的時候,那種心被揪緊的感覺會再次出現。

當然,這並不排除極端現象出現。比如2016年山東18歲女孩徐某近萬元學費被騙走之後,難過致死。而媒體上某人因失戀傷心致死的案例也並非罕見。

GIF

為了進一步證明心臟和情緒之間的關係,克里斯·派克德教授在蘇格蘭開展了一項長期的人口調查項目。

他注意到了一個重要的社會模式:

退休的銀行家和教授較少罹患心臟病;相對地,窮人較容易得心臟病。

這也間接導致蘇格蘭貧困地區的死亡年齡要比富裕地區年輕20歲。

GIF

之後通過一系列相關的實驗,科學家們推測,這極大可能和人的情緒有關。

窮人往往因為生活條件糟糕,造成情緒長期低落,從而導致心臟發生病變。

據此,現代醫學在預防心臟病的手段中,也越來越強調保持情緒的穩定性。

GIF

當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我們要尋求各種手段來排解自己的壓力。

諸如找人傾訴,進行戶外運動,閉上眼睛冥想等方式都能很好地調整積極情緒。

當然,我們切忌大喜大悲。如果情緒激動或者極度傷心後,出現短時間沒法緩解的胸悶胸痛氣促,就要引起警惕及時就醫。

GIF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這些方法都是老生常談了。

但這些非主流理論的出現,說明科學家面對心臟的問題上秉承著開放的態度。

不難看出,他們也更多從人本身的角度出發尋找新的途徑,以此預防心臟病的出現。

這也意味著我們對心臟的理解方式邁進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GIF

關於這部《心碎的科學》也許有人會覺得太過主觀,缺乏硬性的證據。

可生而為人的我們又怎能去否定自己最真實的感受呢?

也許,也許在不遠的未來,關於心臟的記憶、心臟能量場、以及心臟功能等都能擁有更準確的科學詮釋。

畢竟在這個時代聽起來不可思議的事,在下個時代可能就成為常識了。

GIF

這部片子不僅讓我們重新認識心臟,也讓我們重視管理情緒、不讓它額外增加身體的負擔。

如果你想更深入了解心臟以及心臟移植手術的全過程,不妨先看看這部真正心碎的科學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臟 的精彩文章:

鄰桌喝酒聊天聲音太大,小伙不滿心臟被捅了兩刀,小伙:不會痛啊
男子心臟驟停「死亡」7分鐘,醒來後畫出長篇「亡者世界」

TAG:心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