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原來的食量,為何胃卻開始脹?
轉眼7月已至,去年巔峰氣溫達42℃的杭州再次沒有讓廣大人民「失望」,颱風剛走氣溫就飆升至35度。大有趕超去年的架勢
GIF
除了置身室外,臉上淌著擦不完的汗,另一個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中午填飽肚子之後,困意更甚,火力指數高達五顆星所以呢,小銳為了擠出充分的午休時間,確保下午上班保持充沛精力,總會不自覺在中午吃飯時加緊速度,卻還不是那種誇張的快。
GIF
然後奇怪的情況出現了,以前經常吃的麵條,最近吃過之後總覺得肚子脹脹的,積食一樣的不舒服。於是乎刨根問底查了下,查到這很可能是「餐後不適綜合征」的早期癥狀~
來,科普時間到了:
經常餐後不適,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FD)的癥狀之一。
這裡要先給大家解釋下FD,通常來說,它是指胃十二指腸在無器質性、系統性及代謝性病變時出現的不適癥狀,如餐後不適、上腹痛等,但目前其病理生理尚不明確。
在臨床上,這類患者通常會出現如下情況:(1)發生在進食平常餐量後的餐後飽脹不適,每周發生數次;(2)早飽的感覺讓患者不能完成平常餐量的進食,每周發作數次。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餐後不適呢?
仔細一查發現,區別於器質性疾病(有明確病因),很久以來,像餐後不適綜合征這類FD疾病,在眾多研究中都被作為一種異質性疾病(個體癥狀不同,無統一病因),究竟是不是這樣呢?
比利時胃腸道紊亂轉化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選取了15名符合羅馬III標準的FD患者及性別、年齡相當的15名健康志願者,對他們進行上消化道內鏡檢查,並在十二指腸部取活檢。
臨床指標顯示,儘管FD患者的體重指數(BMI)在正常範圍內,但還是低於健康志願者;且前者的抑鬱得分(PHQ-9)及反映胃腸道特異性焦慮的內臟敏感性指數(VSI)也高於後者。
FD患者的十二指腸粘膜完整性受損,通透性增加,而嗜酸性粒細胞、肥大細胞浸潤均增加,提示輕度炎症,但二者之間並無相關性。
另外,細胞間黏連蛋白,如緊密連接蛋白中的ZO1、OCLN,粘附蛋白水平中的β-連環素等的表達也明顯低於健康志願者。
「
鑒於腸上皮屏障受損現象常出現在腸易激綜合征、克羅恩病、乳糜瀉等胃腸疾病中,推測本研究中,腸粘膜通透性增加可能是FD致病機理之一。
同時,腸屏障功能依賴於細胞間連接複合物(其由緊密連接、粘附連接和橋粒組成),這些細胞間黏連蛋白的異常表達似乎牽涉腸滲透性障礙。
因此,FD類疾病可能並非「無章可循」,重塑腸粘膜的完整性可能是治療FD的潛在治療方向。
」
關於細胞間黏連蛋白的表達情況
圖1
圖2
炎症情況
其實,隨著神經胃腸病學研究的深入,功能性消化不良這類疾病的潛在病理機制被證明涉及多種因素,例如胃排空延遲,胃容納障礙,內臟超敏反應,社會心理因素(焦慮、抑鬱症,濫用史),中樞神經系統(CNS)和腸神經系統(ENS)調節功能改變等等,均可能導致癥狀產生。
雖然,FD癥狀可能對患者身體沒有特別大的影響,長此以往,卻會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增加患者心理負擔。
餐後不適,如何處理?
日常生活中,按照羅馬Ⅲ標準,如果這種不適癥狀持續時間超過3個月,就要考慮是否為功能性消化不良了。那麼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做呢?
小
銳
支
招
首先,找准病根是關鍵,建議充分重視,併到醫院及時就診,向醫生詳細描述癥狀,包括胃腸道感染病史、日常的排便習慣、腹痛腹脹、心理波動等諸多方面的表現。
並根據程度,看是否需要做胃鏡檢查(了解是否患有食管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可能導致消化不良的疾病)。另外,還可通過化驗血和大便,了解是否存在肝、腎功能異常,排查一些潛在疾病。
必要時,可遵醫囑服用一些專門治療FD的藥物,因人而異,這裡就不作推薦啦。
一旦患病,就要特別注意改掉不良的飲食習慣,忌生冷刺激性食物,及時疏解工作與生活壓力,加強運動等。總之,那些健康的生活習慣堅持下去准沒錯的~
參考資料:
[1] Vanheel, H., Vicario, M., Vanuytsel, T., Van Oudenhove, L., Martinez, C., Keita, ?. V., ... & Farré, R. (2013). Impaired duodenal mucosal integrity and low-grade inflammation in functional dyspepsia. Gut, gutjnl-2012.
撰稿:王霞
編輯:王麗燕


TAG:銳翌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