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海面以下7000米是怎樣的風景?楊波揭秘「蛟龍」號下潛過程

海面以下7000米是怎樣的風景?楊波揭秘「蛟龍」號下潛過程

?「蛟龍號的7000米下潛試驗是在2012年完成的,在此之前我下潛了20多次了,每一次都經歷了不同深度的挑戰。當到了7000米的海底時候,我們三名潛航員內心都是火熱的、充滿興奮,我們一直趴在觀察窗上觀察很難到達的7000米位置的海底。對於我們來說,視覺衝擊是非常震撼的,我們只感受到科學之美,沒有害怕。」當被問到在7000米深處的海底是否害怕時,中科院聲學所海洋聲學技術中心副研究員楊波說。

「我是科學家」演講現場:楊波是「蛟龍」號潛水器的主任設計師,我國第一批參與中國深潛試驗的試航員之一

在演講現場,楊波老師分享了自己在7000米以下深海領略到的壯觀奇景,以及海底科學探索帶給他的震撼與奇妙感受。楊波老師介紹,他本人在從事「蛟龍」號研究之前,他甚至沒有去過海邊,主要是通過紀錄片才看到淺海地區漂亮的珊瑚、魚以及各種各樣的奇特生物。「當我真正下潛到很深的海底時,發現這裡和想像中的海又是截然不同的風貌,它蘊含著獨特的、需要你仔細去體會的美。」他說。

載人潛水器艙內實景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我國第一台載人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可以達到7000米,是世界上潛得最深的一台作業型載人潛水器」。楊波負責「蛟龍」號的聲學系統,是「蛟龍」號比較重要的系統;他將這個系統比作人的眼睛、嘴巴、耳朵,通過發射聲波、接收聲波來進行水下通訊、定位以及深海地貌的測繪、小目標的搜尋等。據楊波介紹,一般載人潛水器的下潛時間是12個小時,當完成了海底作業後,會拋棄掉負重鐵塊讓潛水器返回到水面。

「蛟龍」號的組成部分非常豐富,有載人球、氧氣瓶、推進器等。當「蛟龍」號從母船上下潛到海里時,下潛之前,一根很粗的纜繩會掛在「蛟龍」號的背上,以便把它從甲板上提起來,然後通過大型A吊板將它放到母船外側。當「蛟龍」號進入大海後,蛙人小組會迅速靠近它,將主吊纜和龍頭纜等幾個纜繩與它完全脫離。之後,「蛟龍」號內部的潛航員會快速檢測各種設備的工作情況,如果設備工作正常,潛航員和水面進行簡短的通信後,就對「蛟龍」號進行注水。「蛟龍」號入水之後,水聲通信「手機」便開始工作,以實現「蛟龍」號和母船的實時高速通信,而母船也因此能監控「蛟龍」號在水下的各種狀態。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整體零部件實拍

「我們第一次到達冷泉這樣一個區域的時候覺得非常神奇。當時潛水器落在一個海山的半山腰,之後一路向上爬到山頂,整個爬山的過程中可以看到非常多的懸浮物,以及各種地形起伏變化。在這片面積大概50多平方米的山頂上出現了一片大面積的白色螃蟹,叫毛瓷蟹。為什麼會出現這些毛瓷蟹呢?因為這座山的頂端蘊藏著可燃冰,是資源開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可燃冰是固體甲烷,一部分泄漏進海水裡,固體甲烷會變成氣體,一些細菌以這些甲烷氣體為食,而這些貽貝類生物會吃這些細菌。這是一片基於可燃冰形成的獨特的生物鏈。

然而,當這些可燃冰完全消耗掉了以後,這整個生物鏈就會消失。在可燃冰逸出之前,這些生物從哪兒來,可燃冰耗盡之後又將到哪兒去,到目前為止我們都不知道。

毛瓷蟹

「當下潛的深度超過30米後,潛水器的運行相對趨於平穩,之後則進入完全的漆黑狀態。此時打開燈光,你會發現周圍遊走著螢火蟲一樣星星點點的亮光,像流動的星空一般璀璨絢爛,讓人盡享海底之美。」楊波生動地述說海底世界帶給他的驚喜,各種各樣的生物和地質現象壯觀瑰麗,讓人震撼。例如,類似於水母的生物,半圓形地扣在海底;周圍蘊含著黑色的錳結核——它是海底的礦藏,未來可能將是人類在海洋面開採的重要礦產資源;還有長得像白菜一樣的海葵、長著五個非常長的白色爪子且能爬行的海蛇尾,以及各種各樣、奇形怪狀的海參等。

據楊波介紹,1992年起,科學家用了十年時間對「蛟龍」號(當時叫「7000米載人潛水器」 )進行論證。直到2002年,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才有了「7000米載人潛水器」的研製計劃。又經過七年時間,科學家們完成了整個載人潛水器從設計研製、加工建造和水質試驗的過程,有了這台實物的潛水器。2009年,「蛟龍」號開始進行海試,當時我國實現的最大下潛深度只有600米。2012年,「蛟龍」號完成了從600米到7000米的巨大跨越。為了實現這個跨越,「蛟龍」號用了整整四年的時間,且完成了50多次下潛。

審稿 | 楊波 中科院聲學所海洋聲學技術中心副研究員

文章由「科普中國頭條創作與推送項目」團隊推出

轉載請註明來自「科普中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