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在古人的送別詩里,為什麼楊柳、長亭總是「躺槍」?

在古人的送別詩里,為什麼楊柳、長亭總是「躺槍」?

在物質生活不夠豐富、交通不發達的古代,人們非常看重友情,那麼,古人特別是古代詩人們是如何將自己的深情厚誼表達出來的呢?在詩人們的眼裡,一份深厚的友情往往會和固定的事物結合在一起,在特定的環境下,這些與送別有著固定聯繫的寄託載體和象徵事物就會具有獨特的意義,創造出物我合一的境界。

一、楊柳

楊柳因為「柳」字和「留」字諧音,送「柳枝」寓意著「挽留」之意,所以自然成為了和送別有聯繫的寄託載體,正所謂「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柳管別離」。一種纏綿的情思凝結在心頭,綿延不盡的纏綿思緒或許和柳枝在意義上更為相似,在神韻上更為相近。

在古典詩歌中有很多的詩句都有「楊柳」這一重要意象,李白那句著名的「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運用擬人的手法加重離別時的愁苦情感:春風也會意離別的痛苦,不催這柳條兒發青。王之渙那首非常著名的《送別》「楊柳東風樹嗎,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其中「東門」點名了送別的地點在長安青門,「青青」表明楊柳的顏色已經很綠,表明時間是在深春。「綠色的楊柳樹夾雜在御河兩岸,看似恬靜的環境反襯出詩人與友人離別的不舍。而且首句是遠望所見,第二句是近觀所見。在遠與近的距離感中,詩人送友的踽踽長街的身影得以體現,襯托出捨不得惜別卻又不得不分別的複雜心境。

楊柳裹挾著一種深沉的思緒,在詩歌之中寓意著一份濃厚的情愫。可以說,這個代表著送別的意象凝聚著自古以來的送別時的情感的深沉濃重。自古以來,很多送別詩詞都把柳枝作為一個十分重要的抒情載體,那纏纏綿綿的情感與這柳枝緊密聯繫在一起,使得人們更容易感受到其中的依依惜別和惺惺相惜的感情。

二、長亭

古人常會選擇在長亭邊送別親朋好友,長亭之上,各種傷感的離別場面與外在的環境自帶凄清惆悵的氛圍。其中大家最為耳熟能詳的就是那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句詩出自近代著名的音樂家、書法家李叔同《送別》之中,詩人藉助「長亭」這一意象來渲染送別時的離別傷感氛圍。在送別之時,長亭的蕭瑟環境進一步加重了送別之時的凄楚傷感程度,令人對其感情有深切的體會和感覺,如臨其境,如感其情。

三、灞橋

宋代詩人蘇庠曾寫過「灞橋楊柳年年恨,鴛浦芙蓉葉葉愁。」漢人送別,灞橋折柳,故「灞橋楊柳」即代指離別,「年年恨」是說離別的頻繁,暗示詞人浪跡天涯,經歷了太多的離別。「鴛浦芙蓉」化用賀鑄《踏莎行》中「楊柳回塘,鴛鴦別浦。綠萍漲斷蓮舟路。斷無蜂蝶慕幽香,紅衣脫盡芳心苦。」大概是說浦中的綠荷於「紅衣脫盡」(即繁花凋落)後,再沒有「蜂蝶」來依慕(即無人垂顧)了。此二句以精美工整的對仗,借物言情,表達了詞人哀嘆流年、自傷遲暮的深沉悲慨。

四、南浦

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寫過「南浦凄凄別, 西風裊裊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分手後,離人登舟而去,詩人卻頻頻回首來看,別離時刻的萬般惜別之情,都從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來,更何況每一次回首都讓人肝腸寸斷,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了詩人想看不忍看,明知傷心又不得不看的矛盾心情,把雙方的離愁別緒和真摯情意表現得淋漓盡致。

無論是楊柳、長亭還是灞橋和南浦,都寄寓著古人深沉的愁別緒,蘊藏著深厚的歷史底蘊,經過歷史的長河,逐漸成為了送別的代名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叄度 的精彩文章:

大隱隱於市——豁達楊萬里:筆下何知有前輩,作家各自一風流
戰亂隱居,卻仍憂國憂民,一首《江亭》,盡顯「詩聖」杜甫胸懷

TAG:叄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