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內在 心魄的張力

內在 心魄的張力

站在海邊觀海的人,與戴上潛水裝置,潛入海底,親臨海底夢幻般色彩世界的人,體驗和感受上是何等的差別!

海的表面看起來,恍惚間的錯覺與看過的淡水湖相似。恰恰是相似,我們因此錯過了隱藏在地表以下的美麗。

【1】

When the prophet Samuel went to Bethlehem to anoint one of Jesse』s sons to be the next king, Samuel saw the oldest son, Eliab, and was impressed by his appearance. The prophet thought he had found the right man, but the Lord rejected Eliab. God reminded Samuel that He 「does not look at the things people look at. People look at the outward appearance, but theLordlooks at the heart」 (1 Samuel 16:7)

當先知塞繆爾去伯利恆,指定傑西其中的一個兒子做下一任國王時,塞繆爾看見了大兒子Eliab,他的外表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先知以為他找到了合適的人,但上帝拒絕了Eliab。上帝提醒塞繆爾,不要只看別人看到的東西。人往往以外貌取人,而耶和華看的是,人的內心。(1 塞繆爾 16:7)

於是,塞繆爾問傑西是否有更多的兒子可以選擇。其最小的兒子戴維,因照顧家裡的羊而沒有在場。耶和華吩咐塞繆爾指定他(為下一任國王)

我們通常只從表面上觀察一些人和事,而不肯由表及裡去觀察那些隱藏著的"內在"。並非要求人人以神聖的價值觀來作為其價值觀標準。但凡肯花點時間去觀察表面之下的東西,我們可能會發現巨大的財富。

【2】

自然與人文景觀,構成了這個世界的文化記憶。一個城市的全部,也非僅是表面所呈現的那樣。一個人對走過城市的理解,隱約透露著TA獨特的觀察視角。

比如:義大利的威尼斯。普通人到威尼斯,見到的也許只是教堂、廣場和房屋、貢多拉和海水,以及一些歷史掌故。而換做詩人米沃什,卻是一種切身、具體、有力!

其詩《學徒》中有一段:

我常常想到威尼斯,它迴旋著就像一個音樂主題,

在麗多島海灘上看到

以德國女孩面孔出現的女神黛安娜,

在莫切尼哥酒店宴飲,那裡

曾是拜倫爵士居停之地。

在聖馬可廣場上有咖啡店的座椅

那是孤獨的漫遊者米沃什

....

正是這種「永恆」的視角,使「永恆」在時間、空間和物質的局限中得以升華。

【3】

「您知不知道,在這世上,讓我最感慨的是什麼?」拿破崙曾問馮塔諾,「就是在確立某些事情的時候,武力非常無力。世界上只有軍刀和智慧這兩種力量,但最後,前者還是要屈服於後者。」

看吧,有時候,征服者也會煩惱。他們太過自大,為了那些如浮雲般虛妄的光環,確實該付出些代價。

但是,能令智慧折服的美好品質又是什麼呢?尼采也給它起了個名字——「煩悶靈魂的天敵」。對尼采而言,那既是性格的力量,又是一種體會;既是充滿力量的自尊,又是充滿理性的哲思。

對這段話,加繆的解析似乎更加容易理解:「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某方面,為自己挑選最合適的。性格是有力量的,這一點即使面對眾多冰冷的現實,也需要去牢記。力量是指,扁桃樹挺立在海風中的品格,還有它的純潔、精氣。人世間,在寒冬生長著果實的,便是內在性格的張力。」

【4】

一個民族,一個人,生來就是跟性格的局限周旋和較量的。

《菊與刀》中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象徵著日本民族的規範與優雅;刀,是日本武士道精神,象徵著日本民族的兇悍與頑固。菊與刀放在一起,正精準地體現了日本文化中的雙重矛盾性,世界上幾乎再沒有哪個民族,會擁有如此極端的兩面性。

比如希特勒,你不能說他沒有精神,由仇恨鼓舞起來的那股幹勁兒也是一種精神力量;他的性格、靈魂卻又是偏執的。前者是一種能力,後者是能力下的一種方向。

往往,人的精神總是想衝破肉體的束縛,肉體便難免為之消損,即「為伊消得人憔悴」吧。

【5】

自己經常走過的一排樹,不知何故被砍掉了。就想,落在樹上的一些鳥兒,也就沒了嗎?不,它們在別處。

生命,並不單指有形之物。無形的思緒也是。對個體意義的描述--思緒、情感和思想總是與你同在。

有形的或具體的美物,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喪失其美。連毛姆都為之迷惑,竟得出結論:藝術的價值不在於美,而在於正當的形式。

藝術家的目標是解除壓迫他們靈魂的負擔。一個好演員,有著走出種種現實的強烈慾望,要在那千變萬化的角色與境遇中,實現心魂的自由。

這就是藝術不該模仿生活,而生活應該模仿藝術的理由吧。

所謂乘物以游心,故梵高有「向日葵」,貝多芬是「命運」,尼采是「如是說」...

【6】

也如文學的張力,可以反映現實、亦可以探問夢想。不必統一的真實,不如叫做真誠。而毛姆的《隨想錄》里,似乎忽視了後者。他說:「一座連接兩個城市的橋樑,比一座從一片荒地通往另一片荒地的橋樑重要」。真理,若尚未經證實其真實之前便說出它,不僅需要勇敢,更需要真誠。

誰說真誠是暫時的呢。

【7】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容易陷入一種心力交瘁的無奈。

周國平的《失去的歲月》指出這根源:那是因為,曾有一間心靈的密室,其中藏著人們過去的全部珍寶,包括當年的愛和憂愁、感覺和心情。只是我們竭盡全力也回想不起開鎖的密碼了。

然而,會有一次純屬偶然,漫不經心地碰對了這密碼,重新置身於從前的歲月。當普魯斯特的主人公口含一塊泡過茶水的瑪德萊娜小點心,突然感覺到一種奇特的震顫,便是碰對了密碼。一種當下的感覺,也許是一種滋味,一陣氣息,一個旋律,石板上的一片陽光,於是昔日的生活情景便從這心境中湧現出來。

或許,每個人的生活中都不乏這種普魯斯特式幸福的機緣,在此機緣觸發下,我們會產生一種對某樣東西似曾相識又若有所失的感覺。但是,很少有人像普魯斯特那樣抓住這種機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慢步聽風 的精彩文章:

夏日之踏浪 Ocean City
情緒 宣洩的方式

TAG:慢步聽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