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璧山人請注意!高溫來襲注意防晒中暑!

璧山人請注意!高溫來襲注意防晒中暑!

據氣象預報,全國範圍內大範圍、長時間的高溫天氣將再度開啟,高溫影響的範圍將波及超20個省份,部分地區氣溫可達38~40℃。

在此次大範圍、長時間高溫天氣過程中,璧山未來7天最高氣溫將持續在35℃或以上,最高溫度可達39度。

高溫或許會遲到,但絕對不會不到。面對這樣的持續性高溫天氣,我們要感謝當初發明空調的人!

GIF

小編提醒:高溫來襲,朋友們一定要做好措施,以防晒傷中暑!

夏季防中暑安全知識宣傳

氣溫升高應注意防暑降溫,當氣溫超過37℃以上,人體的散熱主要是通過汗液蒸發,當周圍的環境高於人體的正常體溫,通風較差、濕度較高就很容易發生中暑。

一、根據中暑癥狀的輕重,可分為以下幾種

1、先兆中暑:是指在高溫環境中一段時間後,出現輕微的頭暈、頭痛、耳鳴、眼花、口渴、全身無力及行走不穩。

2、輕症中暑:指除以上癥狀外,還發生體溫升高,面色潮紅,胸悶、皮膚乾熱,或有面色蒼白、噁心、嘔吐、大汗、血壓下降、脈搏細弱等癥狀。

3、重症中暑:指除以上癥狀外,常突然昏倒或大汗後抽搐、煩躁不安,口渴、尿少、昏迷等癥狀。

二、中暑的預防

中暑是夏季常見的急診,加強預防可以減少發病率,中暑的預防應注意幾點:

1、喝水。大量出汗後,要及時補充水分。外出活動,尤其是高溫作業,一定要保證充足的飲水。

2、降溫。外出活動前,應該做好防晒的準備,最好準備太陽傘、遮陽帽,著淺色透氣性好的服裝。外出活動時一旦有中暑的徵兆,要立即採取措施,尋找陰涼通風之處,解開衣領,降低體溫。

3、備葯。可以隨身帶一些仁丹、十滴水、霍香正氣水等藥品,以緩解輕度中暑引


1、將病人移

至陰

涼通風處,靜卧休息,解開衣扣褲帶,用涼毛巾冷敷額頭部,

為病人扇涼風按摩四肢。如果沒有嘔吐,就可以喝些淡鹽水補充水分。改善

環境,降溫通風,不要多人擠在病人周圍。

2.可選用的非處方葯:口服補液鹽每次1袋溶於500毫升水中,口服。防治脫水,虛脫,藿香正氣水口服,每次10毫升。主治胃腸型感冒。仁丹口服,每

次10-20粒,噙化或涼開水送下。主治暑熱等引起的頭暈頭痛,噁心嘔吐等。

清涼油主治中暑,蚊蟲叮咬,驅風止癢止痛外用藥,塗於太陽穴或患中

暑是由體內的溫度調節系統故障引起的,體溫可能上升到危險值。癥狀可能

與中暑衰竭類似,例如頭暈、噁心、此外患者可以變得沒方向感,甚至焦躁

不安。當體內停止調節體溫中暑患者經常會停止排汗。但也不盡如此。暈倒

可能是中暑的徵兆,也可能不是。如果在2~5分鐘後蘇醒,那有可能是中

暑。

3、發生中暑時,應儘速送醫院急救,以免引起休克及腎臟衰竭等併發症。但在

送往醫院之前,仍需作一些急救處理。下列就介紹關醫前的急救方法。

十幾種避免中暑的措施和治療方法:

(1)戴上帽子:最好選用透氣且能遮到頸部的帽子,因為頭頂對氣溫的變

化尤其敏感。當你必須作戶外活動時,最好選擇清晨及黃昏的時候從事。某

些人在休息數小時後,再回到太陽底下,仍有可以複發,不得不謹慎。

(2)多喝水:水仍是脫水者最佳的飲料。不要牛飲,應一次喝一點。多吃

水果及蔬菜,它們含豐富的水分及均衡的鹽類。

(3)勿抽煙喝酒:抽煙會收縮血管,並損害抽煙者適應高溫的能力。喝酒

過量會加速虛脫。咖啡因也會加速虛脫。

(4)慢慢適應氣溫的改變:在換季初期,每天花一點時間,做戶外活動,

使身體逐漸適應氣溫的變化。而不要一周都在空調室內工作,卻在周末毫不

避諱火辣辣的陽光。

(5)減慢速度:當天氣十分酷熱時,不論在戶外從事什麼活動應該放慢速

度。

(6)

穿棉質及淺色的衣物:

棉質衣物比較透氣,

淺色的衣服可以反射陽光,

兩者結合起來就不至於使體溫過高。

(7)補給水分:假如患者仍有意識,應給患者提供飲料,水是最佳選擇。

(8)作降溫處理:為患者潑水,而不是讓他浸入冷水中。潑在皮膚上的水,

蒸發較快,以增加降溫的效率。或者用冷毛巾濕敷患者,如果可能,將患者

移到有冷氣設備的地方。

(9)常備消暑葯:應常備消暑飲料及藥品,藥品如解暑片、風油精、清涼

油、藿香正氣水、人丹丸、十滴水等。消暑飲料如:綠豆湯、西瓜汁、番茄

汁、菊花茶、並在上述飲料中加少許食鹽,平時隨時飲用即可。

(10)飲食清淡:夏日不宜高脂厚膩葷腥飲食,不宜辛辣飲食如肥豬、牛、

羊肉、辣椒、辣醬、胡椒粉、咖哩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暑 的精彩文章:

《極限挑戰》不顧安危?孫紅雷任務中中暑險些昏厥,原因令人心寒!
《極限挑戰》:孫紅雷被耍險中暑,節目組35字回應惹眾怒,網友:活該被停播!

TAG:中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