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世界盃營銷,華帝何以成為「神預測」的超級贏家?

世界盃營銷,華帝何以成為「神預測」的超級贏家?

文/劉步塵

當法國隊最終以4:2戰勝克羅埃西亞隊那一刻,中國廚電企業華帝做夢也沒有想到,它當初一個念頭,竟然成就了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營銷最大贏家。

果然不負期待,法國隊最終以4:2戰勝克羅埃西亞隊,奪得本屆世界盃冠軍。

比賽剛剛結束,CCTV就同步傳來法國人在巴黎街頭狂歡的畫面,媒體報道則使用了「凱旋門陷入瘋狂」的標題。

狂歡的不啻法國人,還有一家中國企業和一群中國人,它們是著名廚電企業華帝,以及世界盃期間購買了華帝「冠軍套餐」的人群。

對於華帝來說,這無疑是最好的結果:法國隊奪冠,意味著媒體關於華帝的傳播仍將持續。

直至昨夜午夜時分,仍有人在朋友圈轉發「法國隊奪冠退全款流程公示」,彼此提醒別忘「領錢」。

還有,16日凌晨,有華帝董事長簽名的「慶祝法國隊奪冠,華帝退全款啟動」公告,已經出現在媒體上。

我猜想,法國隊奪冠,贊助商華帝的心情應當是且喜且憂,喜大於憂。

喜者,法國隊成功奪冠,將華帝企業品牌推向巔峰高度;憂者,也許下一場「華帝是贏是輸」的大討論不可避免。總體看應當喜大於憂,當人們決定討論「得大失大」問題的時候,華帝品牌將再一次被傳播。

回頭看,雖然世界盃期間關於華帝的傳播並非都是正面,甚至不少報道還摻雜著對華帝企業問題的暴露。站在企業營銷傳播的角度看,無疑是一場巨大的成功——成功地讓華帝成為一個公眾話題,成功地實現了對華帝「全民圍觀」,而這正是大多數企業的夢想。正因如此,許多人認為,法國隊奪不奪冠其實已經不重要,華帝註定成為本屆世界盃營銷最大贏家。

在我看來,華帝得到的比它預想的更多。當初,華帝策劃這場活動時,並不敢抱持太高的期待,按照設想,能實現銷售增長20%已經不錯,畢竟今年以來,廚電行業已經進入低潮期。

法國隊最終奪冠,對於華帝來說等於抽了個「上上籤」,對華帝企業的關聯性傳播,在隨後一段時間內仍將持續,這不是幾千萬廣告費可以買到的。

有趣的是,搭車世界盃營銷的中國企業眾多,像華帝這樣「奪冠免單」的企業也有幾家,其促銷力度甚至比華帝更大,流程設計也比華帝更吸引人,從「進球返現」到「奪冠免單」,層層遞進,公眾參與性非常高,可操作性也很強,為何僅有華帝形成了「全民圍觀」現象?這是一個值得總結的問題。

四大機緣成就華帝世界盃傳奇

參與2018年世界盃營銷的中國企業,出現在媒體報道名單上的至少有萬達、海信、蒙牛、VIVO、雅迪、帝牌、指點藝境、TCL、華帝、美菱、萬和,等幾家,以打擦邊球形式實施關聯營銷的則不計其數。就在15日決賽的當天,朋友圈幾乎所有家電企業都打出了和世界盃有關的活動信息,乍一看還以為這些企業都是世界盃的贊助商。

一個問題是:參與世界盃營銷的企業眾多,給公眾留下深刻印象的僅有華帝一家。

我認為,四大機緣促成了這一結果:

首先,華帝是第一家宣布「奪冠免單」的企業,這一點很重要。雖然很快就有其他企業跟進,甚至優惠力度比華帝還要大,方案設計也更吸引人,但這些企業推出方案的時間滯後於華帝,因此,給人們留下的都是「模仿華帝」的印象。

營銷學上有個概念叫「首因效應」,即人們只記第一,不記第二。因此,人們記住了華帝,對跟隨型企業印象淡漠。

這是華地世界盃營銷的第一波傳播。

就在華帝發布「奪冠免單」活動信息不久,股市發生大盤重挫,家電藍籌股出現大幅下挫,華帝股份亦未能倖免,甚至還一度跌停,這很容易給資本市場及媒體留下聯想空間——「因為大家擔心法國隊奪冠影響華帝年度業績」。這樣的聯想,無疑是新聞傳播的最好佐料。於是,第二波傳播自發開始了。

正當自媒體及股民對華帝股價下跌進行各種猜測的時候,華帝京津地區代理商失聯事件「適時」地發生了,此前認為華帝股價下跌是因為擔心活動影響華帝業績表現的猜測,順勢變成了「華帝經銷商無法承受壓貨壓力導致失聯」。於是,第三輪自發性傳播又開始了。

與此同時,貫穿始終的是法國隊堪稱驚艷的表現,連續闖入八強、四強、兩強,把此前更被看好的德國隊、西班牙隊、阿根廷隊、巴西隊一一甩在後面。

人們對法國隊的每一次關注,都伴隨著對贊助商華帝的關注。這個過程持續未斷。

可以說,上述四大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就是我們看到的,華帝成了俄羅斯世界盃獨一無二的公眾話題。

這樣的結果幾乎不可能發生在其他企業身上,一則它們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二則它們沒有出現代理商失聯事件,三則它們贊助的球隊相繼倒在了通往冠軍的路上。

因此,華帝的世界盃營銷傳奇,實際上是一場機緣巧合,可遇而不可求。

當然,不是所有的人都會贊成我的分析。以代理商失聯事件為例,媒體的報道對華帝多是負面解讀,這對華帝形象無疑不利。但是,從企業危機管理的角度看,每一次危機事件其實都是一次企業展示正面信息的機會,關鍵在於你怎麼引導。我們看到,在媒體報道華帝京津代理商失聯的同時,很多正面信息也被帶出,法院對京津代理商資產的查封,實際上是應華帝請求而執行。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站在更高的高度看,京津代理商失聯事件的發生,對媒體及公眾持續關注華帝形成了事實上的「續杯效應」,如果沒有該事件的發生,媒體對華帝的關注和報道很有可能出現斷檔、熄火的情況。

事實上,世界盃期間還發生了另一起經銷商失聯事件,而且和該失聯事件相關聯的企業名氣更大,甚至還出現了業主財產遭受巨大損失,但媒體對該事件的關注度明顯不如華帝。在我看來,正是因為這家企業不具備形成媒體及公眾持續關注的要件因素。

華帝將為這場成功的營銷付出多大代價?

我不知道多少人注意到了下面這個細節:

就在7月15日下午,華帝提前公布了法國隊奪冠退全款流程公示,提醒購買冠軍套餐的消費者準備好相關票據,一旦法國隊奪冠立即啟動退款流程。而此時,大力神杯最終花落誰家尚未可知。

提前著手「退全款」更像一種姿態,表達出華帝對法國隊奪冠的渴望,兼帶向外界昭示華帝企業實力,暗含了對「法國隊奪冠有可能影響華帝年度經營業績」的回應。

那麼,華帝究竟要為這場營銷策劃付出多大的代價?這是很多人所關心的。

據說,7月3日活動結束後,華帝已經對促銷活動進行了初步統計,得出的結論是:即使法國隊奪冠,華帝實際支付的成本不超過8000萬元,這其中還包括了華帝經銷商線下支付的成本,以及對法國隊贊助的額度在內。

若以8000萬計算,占華帝當年營銷推廣預算的比例應該不超過15%。顯然,這並不是一個比較高的比例,更不談不上「不可承受」。

實際上,單純看支出數字的大小沒有意義,如果一項措施不產生實際效益,即使花一分錢也是多餘的;如果產出效益巨大,即使花十個億也是值得的。因此,我們更應該關注這個營銷方案給華帝帶來的價值。

此營銷方案究竟產生了多大價值?

一個營銷方案的價值,主要從兩個方面體現出來。

首先是看得見的價值即經濟價值,也叫直接價值。

經華帝初步統計,活動期間線下渠道預計實現7億元零售額,同比增長20%左右。其中「奪冠退全款」指定產品終端零售額預計5000萬元,「奪冠退全款」指定產品終端零售額佔線下渠道總零售額約7%。

線上渠道相關套餐零售額預計在5000萬元左右。

其次是看不見的價值,即華帝品牌價值的提升。華帝品牌價值及知名度在這場營銷活動中提升了多少?

一個企業的品牌價值是支撐企業持續成長的力量,它有一個長期釋放的過程。對於華帝管理層而言,品牌提升才是他們最為看重的,其次才是銷售提升。

那麼,這個令人矚目的策劃案,到底價值幾何?

我想,這不是一個可以精確回答的問題。我們不妨換個角度來看。

我首先問大家兩個問題:

1、你覺得世界盃期間媒體報道華帝多還是報道海信多?

2、你覺得世界盃期間公眾關注華帝多還是關注海信多?

我之所以拿海信和華帝對比,是因為海信是本屆世界盃的官方贊助商,而且被認為是營銷做得比較好的一家企業。

但是,7月16日的「百度指數」顯示,公眾對海信的關注遠遠低於對華帝的關注。下面這張圖頗能說明問題。

事實上,大部分人已經感覺到了,世界盃期間媒體對華帝的報道量遠遠大於對海信的報道量。

直覺告訴我:近期,幾乎所有媒體都對華帝進行了相關報道——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從中央級媒體到地方媒體,從專家解讀到自媒體傳播。這在中國企業傳播史上是罕見的。

我甚至敢斷言,世界盃期間,媒體對華帝一家企業的報道量,比其他所有贊助商報道量之和還要多。

而且還應該看到,這些報道都是自發的,而非企業在背後推動的結果。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傳播最高境界——「公眾話題傳播」。

仍以華帝和海信對比來分析傳播價值。

為獲得世界盃贊助商資格,海信付出的代價是一億美元,約合6.6億元人民幣,這還不包括海信為宣傳投入的配套資金。總體下來,我相信海信為世界盃營銷付出的代價不會低於7億元人民幣。

華帝為世界盃營銷付出了多大的代價呢?

有媒體報道稱,世界盃期間奪冠套餐退全款金額約為7900萬元,其中華帝總部承擔2900萬元,各級經銷商承擔5000萬元生產成本和營銷成本。

我的測算是,華帝總部層面承擔的費用不超過3000萬元,即使加上廣告傳播配套費用,合計也不超過4000萬元。即使再把各地經銷商自行承擔的費用加起來,也不超過8000萬元。

海信的7億元投放VS華帝的8000萬元投放,結果是什麼呢?是人們對海信的關注度遠遠低於華帝。

《商學院》雜誌甚至認為,和華帝相比,「海信世界盃營銷不溫不火」,「花了數千萬美金獲得世界盃贊助商權益的海信似乎隱形了。在整個世界盃期間,海信廣告除了出現在世界盃比賽現場的擋板中,和央視轉播中位數不多的曝光,海信的形象幾乎被淹沒在其他非贊助商的狂轟亂炸的廣告中」。

但是,從官方口徑看,海信對本次世界盃營銷還是相當滿意的。

我們是否可以據此得出一個結論:華帝世界盃營銷的價值,相當于海信7億元營銷投放的價值?

這就是四兩撥千斤的智慧,也是我據此認為華帝世界盃營銷案足可入選2018年中國最成功營銷案例獎的理由。

當然,這麼簡單對比未必科學,卻可以給我們提供一個思考問題的角度。

據統計,2018年世界盃期間,各國企業投入廣告費用總計約24億美元(摺合154億元人民幣),僅萬達、vivo、蒙牛、海信、雅迪、帝牌和指點藝境7家中國贊助商,就支出了8.35億美元(約合53.5億元人民幣)。

相比之下,華帝真可謂出小錢辦大事。難怪華帝股份證代王釗召說,「法國隊奪冠,賠付費用確實挺大,不過在年度營銷預算內」。

據我了解,在決定贊助法國隊之前,華帝做了多方面分析、論證,包括跟專業足球研究機構了解法國隊企業實力,測演算法國隊能走多遠,以及法國隊奪冠可能帶來的效益、法國隊不奪冠可能帶來的效益,等等,可以說做足了功課。這也是外界擔心法國隊一旦奪冠華帝將難以承受,而華帝反而迫不及待地把活動延長三天,以及法國隊還未奪冠,華帝既已啟動退款公示的原因,它冷暖自知。

華帝董事長潘葉江一向認為,廣告宣傳要出奇制勝,不能靠砸錢來解決,所以你看,近年來無論世界盃營銷還是各種娛樂營銷,華帝都堅持「劍走偏鋒」,每一次傳播都沒花費太多金錢成本,效果卻出奇地好。比如,與新世相合作「你的味道」、在AWE展示「智慧大腦」、實施變形金剛營銷、沈騰病毒視頻營銷、黃曉明夫婦電影式廣告片營銷,以及「蒙面唱將」機器人評委營銷,等等,華帝的每一個案例都堅持了「創意先行」原則。

據華帝一位高管透露,本次世界盃營銷,從方案策劃那天起,華帝就做好了法國隊奪冠的心理準備,「贊助法國隊,正是看中了它潛在的實力」,他說,這一點和華帝在中國廚電行業的實力很相像,「只要努力,都有衝擊第一的可能」。

我們不妨猜想一下:下屆卡達世界盃,華帝還會贊助法國隊嗎?

(作者系家電行業資深觀察人士)

來源:中外管理新媒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外管理 的精彩文章:

中國造隱形冠軍,高光亮出來!

TAG:中外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