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認識一下心悸

認識一下心悸

心悸,是指病人自覺心中悸動、驚剔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種病證。我們常說的心律失常就屬於中醫所說的「心悸」「怔忡」範疇。

fdgf

sdfsf

GIF

「心悸」一詞最早見於東漢張仲景《傷寒論》及《金匱要略》,且《金匱要略》已有「驚悸吐血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篇,其中類似的描述還有「心中悸」「心動悸」「心下悸」等。心悸的發生常與外感六淫、七情內傷、飲食不節等因素有關。從病因病機上來看,平素體質不強,心氣怯弱,或久病心血不足,或憂思過度,勞傷心脾,使心神不能自主,就會出現心悸;或腎陰虧虛,水火不濟,虛火妄動,上擾心神也可導致本病的出現;此外若脾腎陽虛,不能蒸化水液,停聚為飲,上犯於心,心陽被遏,心脈痹阻,也可致心悸。因此心悸是一種常見的疾病,且發病率極高,嚴重危害著患者的身體健康,同時對患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門診曾有一例心悸病人前來就診,病人自訴心慌、氣短,活動後加重,休息後緩解。平素易疲勞乏力。進食一般,夜眠質量較差,大便偏干,遇涼又易腹瀉。舌體胖,有齒痕,舌質淡苔白,脈沉細弱。輔助檢查:ECG及Holter示:竇性心律,心動過緩,最慢每分鐘41次,房性期前收縮,單個或成對房性心動過速,ST—T改變。故臨床診斷為氣陰兩虛痰瘀內阻型心悸。任何疾病的產生都與氣機升降失常有關,心血管疾病自然不例外。因患者心慌、氣短,說話較多就會感到沒力氣,蓋脾主中州,職司氣化,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若脾陽不足,健運失職,則濕滯而為痰為飲。而痰飲隨氣升降,無處不到,上凌心肺,則致心悸、短氣。遂處方運用了苓桂術甘湯合四逆散進行加減化裁,重用甘淡之茯苓,健脾利水,滲濕化飲,既能消除已聚之痰飲,又善平飲邪之上逆。再用四逆散升降開合,剛柔相濟,調暢氣機,調和陰陽。另外患者平素睡眠質量較差,且大便偏干,遇涼又易腹瀉,加減運用百合、知母可以有效緩解其癥狀。患者服用一周後癥狀明顯好轉。於門診治療中我們發現中醫治療本病不僅是針對某些具體癥狀,而是從整體觀出發,致力於整體調節強調治病求本或標本兼治,這無疑是中醫藥的優勢所在,且中藥副作用比較小,療效較好。

此外,中醫對於心悸治療也注重平素的預防調護:

1.心律失常患者服藥同時要調暢情緒、注意休息,避免接觸刺激激烈的事物。

2.平素可以吃對一些對病情有益的食物,如:百合,可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日華子本草》載其可「安心,定膽,益志,養五臟。」還有諸如山楂等可以擴張冠狀動脈血管,對於心血管病人尤為適宜。

3.堅持運動,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左右,尤其是有氧運動,有益於心臟的健康。

4.注意清淡飲食,不要認為藥物能治萬病,服藥過多,不但不能去病,反而打亂自身氣血的調和,形成「葯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姚到病除 的精彩文章:

再診小兒發熱

TAG:姚到病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