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走遍港城:東海名郡 縱橫千年

走遍港城:東海名郡 縱橫千年

原標題:走遍港城:東海名郡 縱橫千年


(海州鎮遠樓,原為海州東城西門,東西兩城聯為一體後,成為城中鼓樓)


在港城歷史上,「東海」兩個字貫穿2200余年,比「海州」更為久遠。在不同時期「東海」加以特定後綴,疆域與範圍迥異,有著不同的人文內涵。從歷史長河中走來的東海郡、東海國、東海縣、東海城、東海鎮、東海營,這些與海州、郁州、環州、朐縣、朐山縣、贛榆縣、郁縣、廣饒縣等交織在一起,書寫了港城厚重的人文歷史,也給後人帶來了諸多謎團與困惑。



(連雲港,逐海之城,港口隨海陸變遷不斷遷移,今位於郁州北雲台山下)

東海郡,秦代始設,西漢105個郡級建制之一,郡治郯縣。秦漢東海郡並非連雲港的專屬名詞,疆域廣博,包括山東臨沂南部、江蘇徐州東部及連雲港大部分。東海郡位於秦漢帝國都城的正東方,直抵東海(近代稱黃海),因海得名。



(東海郡,為秦漢、隋唐、北宋等朝代東方門戶,海為東海,近代改稱黃海)


1993年,連雲港市東海縣溫泉鎮尹灣村驚現漢墓群,在六號墓棺內發現簡牘156枚。《集簿》、《吏員簿》、《下轄長吏名籍》、《下轄長吏不在署未到官者名籍》、《屬吏設置簿》、《武庫兵車器集簿》等東海郡檔案橫空出世。西漢人視死如視生,曾任郡功曹史的師饒將簡牘副本帶入墓中,為後人揭開了西漢後期東海郡的面紗。



(尹灣漢墓出土名謁,相當於名片)


現保存於連雲港市博物館的尹灣漢墓簡牘,詳細記錄了當時的人口田畝、錢糧稅賦、官員名冊、武庫兵器等檔案資料,全面真實地反映了東海郡的面貌。北京大學裘錫圭先生稱尹灣漢墓簡牘「怎樣評價都不過份"



尹灣漢墓出土占卜木牘


東海郡下轄18縣、2邑、18候國,170鄉、2534里,266290戶、139餘萬人,為漢帝國富饒之地。西漢時期連雲港地區設朐邑、況其邑(也稱祝其)、海西縣、曲陽縣、利成縣等,其中朐、況其為皇后、公主採食之邑;為了加強鹽鐵生產與管理,又專設伊盧鹽官、北蒲(今板浦)鹽官別治、郁州(今雲台山)鹽官別治、朐鐵官。


(淮鹽,為歷朝歷代稅銀重要來源,連雲港地區為淮鹽重要產區)


連雲港地區縣治和經濟管理部門的設置,乃至成為皇室採食之邑,說明這裡是西漢較為發達的地區,是朝廷財稅的重要來源。近年來,在海州地區出土的較高等級漢墓,如霍賀、西郭寶、侍其繇、凌舜、凌惠平等墓葬,往往伴隨著龜鈕印章、黃(青)玉豬等珍貴文物的出土。



(鹽撇,宋代煮鹽工具,現藏於市博物館一樓展廳)


從龜鈕印章分析,墓主人品級相當於兩千石;從往來名謁看,墓主與郡級太守聯繫頻繁。眾多享受郡守待遇的高官望族埋葬於朐邑(今海州網疃一帶),而其身份不為人知。根據漢制,王公貴族死後應歸葬封地,霍、侍、凌等姓氏如與皇室親族或家臣聯繫起來,或許謎團可以迎刃而解。



海州城東凌惠平等漢墓得到搶救性挖掘,出土文物現珍藏於市博物館


西連島蘇馬灣、羊窩頭海邊各有一塊界域刻石,為公元12年王莽篡漢時期所立東海郡與琅琊郡界石,極為珍貴。拓文如下:「東海郡朐與琅琊郡櫃為界,因諸山以南屬朐,水以北屬櫃,西直況其。朐與櫃分高頂為界,東各承無極。始建國四年四月朔乙卯,以使者徐州牧治所書造。」東海、琅琊兩郡以連島為界,朐、況其屬東海郡,櫃屬琅琊郡,從而證明東海之中的郁州島(今雲台山)歸屬東海郡。



(西連島東海郡與琅琊郡界域刻石,新莽時期,國家級文保單位)


東海國,是公元41年東漢光武帝劉秀分封陰麗華之子劉陽的藩國。兩年後劉陽被立為太子,原太子劉疆改封東海王。公元52年,漢明帝劉陽加封劉疆兼食魯郡,東海國都從郯縣遷往魯縣(今曲阜)。劉疆死後,東海郡被朝廷收回,其後歷代東海國主皆以魯國為封地,成為名不符實的「東海王」。



(東漢東海國治在今曲阜,已遠離東海郡)


東漢中後期東海郡幾經拆分,屬縣大為減少,僅轄朐、贛榆、況其、利城等13縣,郯縣仍為郡治。此時的東海郡,原下轄的海西縣(今灌南縣)歸屬廣陵郡、曲陽縣(今東海縣曲陽鄉)歸屬下邳國,贛榆縣(今贛榆縣東北部)從琅琊郡劃轉而來,連雲港地區逐漸佔據東海郡「半壁河山」。



(孔望山圓雕石像,東漢)


東漢後期天災頻發,公元154年「京師地震」、「東海朐山崩」。在古人看來,地震代表著天神的憤怒、警告與懲戒。第二年東海國相「桓君」在朐山(今錦屏山,此指孔望山)坡地修建東海廟,祭祀東海神。「桓君」在東海郡朐縣修建東海廟,必然奉從東海孝王劉臻之命,且須得到漢桓帝劉志的恩准。


(孔望山頂承露台,遠眺錦屏山,山谷間有秦東門、漢東海廟、宋抗金城等遺址)


公元172年,東海國相「滿君」立碑記載「桓君」建廟之事,第二年東海國相任恭在修繕東海廟後,在碑陰鐫刻隸書大字,「闕者,秦始皇所立,名之秦東門,事在《史記》」,指出東海廟所在地曾為秦帝國東大門。據此有人指出,多任東海國相在孔望山修建東海廟,山下應有東海王墓,摩崖造像、石象、石蟾蜍等皆為王陵附屬。根據漢制東海王墓應在曲阜附近,存照留待考證。



廟碑背面拓片,南宋時期,東海廟碑即已不見蹤跡)


東漢末年,漢獻帝於公元212年改東海郡為東海國,分封其子劉敦為東海王,從而出現兩個東海王並存的怪異現象。三國時期曹魏之東海國領11縣,包括朐縣、況其縣、利城縣、厚邱縣等,郡治郯縣。西晉時期東海郡與東海國並存,「八王之亂」中東海王司馬越專權,殺皇帝、太子與眾臣,司馬越死後,其部眾十餘萬人返回東海國途中悉數為石勒所殺。



(孔望山摩崖造像,東漢,國家級文保單位)


南北朝時期,一方面政權如走馬燈般更迭頻繁,另一方面南北方分庭抗禮,在淮海地區展開激烈爭奪,千里哀鴻。位於南北方拉鋸地帶且地處東海之中的郁州(今雲台山),北瞰齊魯、西扼中原、南顧淮揚,且與朐山戊隔二十裏海峽相互聲援,互為犄角,成為絕佳戰略要地。此時的東海郡,除短期在丹徒、鎮江僑置外,其郡治和轄區已轉移至連雲港地區。



(南城,古稱東海城、鳳凰城,300年前位於東海郁州島中,城牆周長13里)

東海縣,這個延用至今的古縣名,在風雲動蕩的時代登上歷史舞台。《宋書·州郡志》記載,「泰始七年立東海縣」,公元471年(南朝)宋在郁州始設東海縣,屬東海郡。其後不久,齊改為廣饒縣,屬北海郡。其實早在東海縣設置前,郁州中已有西晉初移治艾不城的贛榆縣。《宋書·州郡志》記載,「贛榆縣,(曹)魏省。晉武帝太康元年復立」,《郡國縣道記》云:「又移治艾不城」。南朝宋又分贛榆設郁縣,齊改為都昌縣,北魏改為安流縣。



(南城,六朝一條街,老街及周邊保留著很多明清老建築,殊為珍貴)


南朝宋、齊治理郁州期間,郁州為州、郡、縣三級政權所在地,且多縣並存,許多北方世家大族紛紛避亂島中。先是贛榆縣、郁縣與東海縣並存,再是贛榆縣、都昌縣與廣饒縣並存,方圓三百里的郁州大島中,諸多縣治何在?



(南城老宅,多為磚石結構,歷經數百年風雨)


《江南通志》記載,「雲台有東海舊縣、東海新縣。舊縣治相傳在搭山下,今已沉沒;新縣治即新縣村地(今朝陽),現有城址。」民國時有人在虎山下挖海塘,發現漢代石刻和磚瓦,可見搭山、虎山下為舊縣遺址,新縣距離艾不城甚近,可能為宋、齊贛榆縣治。郁縣、都昌縣治何在?或許也在新縣,或許在今大村、小村附近。東海縣為公元471年宋青州刺史劉善明所建,以便與隔海相望的「朐山戊」聲援呼應。《南齊書·州郡志》雲,「劉善明為刺史,以海中易固,不峻城雉,乃累石為之,高可八九尺。」可見東海縣、廣饒縣即是今天的南城,古稱東海城、鳳凰城,距今已1500餘年。



(南城老宅,寫滿歲月的滄桑)


公元549年,東魏奪取南北二青州後,改為海州,後世所稱「東海名郡」「淮口巨鎮」的海州終於閃亮登場。《魏書·地形志》記載,海州「改治龍沮城,領郡六、縣十九」。海州下轄東海、東彭城、琅琊、海西、武陵、義塘六郡,而東海郡下轄贛榆、安流、廣饒等縣。東魏在郁州置臨海鎮,北朝齊、周復設東海縣。南北朝時期,東海郡變更動蕩,東海縣時設時撤,郁州島中的紛擾往事已成過眼雲煙。


(明清海州城模型,東魏武定七年海州州治龍沮,後遷回朐山縣)


隋唐時期,州郡變動亦為頻繁。隋初,東海郡統轄五縣,即朐山、東海、漣水、沭陽、懷仁,即今天人們耳熟能詳的「海贛沭灌」地區。公元583年隋文帝「罷郡為州」,「廢郡及東海縣」。公元601年隋煬帝改廣饒縣為東海縣,又於六年後「改州為郡」。公元618年唐初東海郡改為海寧州,公元742年唐玄宗又改為東海郡,十六年後唐肅宗復改為海州。公元758年,東海郡縱橫近千年後,終於湮沒於歷史的長河,再未出現在中國的州郡建制中。



(海州朐陽門,大年初一民俗踩街舞龍表演)


據《太平寰宇記》記載,公元621年唐朝在郁州「置環州,領東海、青山、石城、贛榆四縣」,五年後環州及青山、石城、贛榆三縣被廢,歸屬東海縣。宋金交戰期間,海州城與郁州島中的東海城,成為雙方反覆爭奪的戰略要地。南宋權臣賈似道在此修築大、小兩城,周圍十三里。據《宋史》記載,南宋「端平二年,海州徙治東海縣」,為東海州,後又遷回海州朐山縣。



(日本圓仁和尚入唐求法,在遊記中詳細記錄了海州行程)



(郁洲島,東海城、新縣、墟溝、宿城等皆有城牆,雲台山中有多處營寨)

元明清三代,東海縣被裁撤600餘年。元代東海縣併入朐山縣,明代改為東海鎮,東海城內設守御東海千戶所,後設東海營,重兵防禦倭寇。清雍正二年,海州升格為直隸州,不再隸屬淮安府。在此前後,海中的雲台山也因黃河泥沙淤積,漸次成陸,東海城失去了其地緣優勢,風光不再。



(東海之巔的郁州島,金牛頂為最高峰,可看日出、觀滄海)


1912年,民國政府改海州直隸州為東海縣,治所海州城,朱自清出生於此。同年東海縣東部11個城鎮析置為灌雲縣,縣治板浦鎮。抗戰期間,東海縣以隴海鐵路為界,成立東海縣、海陵縣兩個民主政府,分屬華中局淮海區和山東省魯中南區管轄。1948年東海縣全境解放,海州、新浦與連雲合併成立新海連市。1950年東海縣劃歸山東省臨沂專區,三年後又歸屬江蘇省徐州專區,1957年遷往牛山鎮。1983年,東海縣劃歸連雲港市,漂泊在外20餘年的東海遊子終於回歸「海州」懷抱。



(海州城,曾為民國東海縣治所)


歷經1500余年,東海縣時設時廢,時在海疆時為陸地,如今已漸變為一座遠離大海的城市。或許是上天眷顧這座以海為名的城市,賜予龍宮之寶——東海水晶。如今,東海縣不負美名,成為「世界水晶之都」,正續寫古今傳奇,成就千年佳話!



(遠眺中國東海水晶博物館及水晶城)


(中國東海水晶博物館鎮館之寶——天然金髮絲水晶球,保價3億元)

via 走遍港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連雲港 的精彩文章:

超萌!網紅貓papa爆紅網路!是咱連雲港萌寵!

TAG:文化連雲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