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以大欺小的典範,美國欺辱拉美的百年簡史

以大欺小的典範,美國欺辱拉美的百年簡史

「一戰」後,隨著美國公司的崛起,舊式的以掠奪領土為特徵的老帝國主義行為方式越來越不符合美國的利益。自南北戰爭始,美國政府的利益日漸與公司的利益相互捆綁,人們已經無法分清楚:官員與企業主之間的區別了。

1美國對拉美各國的殖民統治

在過去的一百多年裡,美國也曾出現過不同的政黨,但是不同的政黨間在這個問題上越來越趨同,美國政府的重要甚至核心任務就是保證公司的利益。

公司的利益是什麼?最簡單地說就是:獲取商品(包括有形的、無形的商品,如服務業、證券業、銀行業等等)的銷售市場,同時最大地規避成本(包括責任成本)。由此,美國政府的職責就是利用一切手段來保護公司的利益,甚至使用武力。

「一戰」後的美國的公司勢力在逐漸強大,特別是跨國公司的勢力在成幾何形式發展。從農業到科技、金融,美國的跨國公司都在顯示著自己的實力。

在歐亞如IBM、通用電氣、福特汽車等都成立了自己的分公司。而在南美,以農果產品、石油為代表的跨國公司顯示著自己的實力。

聯合果品公司就是典型,在拉美各國該公司不但擁有動輒幾十萬公頃的土地,而且擁有自己的法律體系、警察、審判體系,儼然就是獨立王國。

2一戰美國對拉美各國的經濟殖民

「一戰」後,美國開始調整了對外投資比例,加大兩人對古巴的直接投資力度,對古巴的投資額超過了對墨西哥的投資額,古巴成為美國最主要的投資地。例如,1929年美國對中美洲的直接投資累計額為19.71億美元,其中古巴為9.18美元,墨西哥為6.83億美元。

一個10萬平方公里的國家,勞駕美國這麼大的塊頭去動手

到了1929年,美國對外直接投資額增長到了75.28億美元。與此相對應的是,美國對拉美的直接投資也不斷攀升,僅在1924年美國就直接在拉美地區投入了38.19億美元。

與美國的對外投資相呼應,美國跨國公司幾乎遍布了整個拉美地區。例如,美國聯合果品公司控制了中美洲國家香蕉、咖啡的生產;美國鋼鐵公司掌握了古巴的鐵礦開採;福特公司控制了巴西的橡膠生產;美孚石油公司在哥倫比亞取代了英國的皮爾遜父子公司,控制了哥倫比亞的石油工業。

此外,美國新澤西石油公司、美國冶煉公司、國際電話電報公司、美國電力公司等也紛紛湧向拉丁美洲,使美國在該地區的經濟勢力大大增強。

3美國一戰因為時代變化已經不再以「殖民帝國為主

美國作為「後起」的帝國,已經不能像英國、法國等國那樣為所欲為,因為它崛起的時候世界已經瓜分完了,美國只能是弄些邊邊角角或者和老帝國如西班牙、葡萄牙等去爭奪。

為此,它的「土地殖民帝國」的形象並不過於明顯,即使在自家「後院」——拉丁美洲,美國也只是在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擁有絕對優勢。在南美洲地區,英國的勢力仍然很強大。因此,美國想繼承英國的「殖民帝國」的遺志顯然不太現實。

1973年智利總統阿連德面對美國支持的政變,拒絕投降,他拿著卡斯特羅送他的槍,走向了最後的戰鬥,身邊是誓死保護他的烈士們

「一戰」前,美國經常干預拉美國家內政。採取的策略就是策動該國國內動亂以製造出兵借口,如果有可能幫助該國某一部分獨立出,再在恰當時機予以吞併。例如對墨西哥的侵略、夏威夷、關島等等。「一戰」後,則是以跨國公司的名義。

1814年英國和加拿大火燒白宮:美國如何由勝轉敗

古巴簡史:與美咫尺且實力不足1.2%竟對峙57年

英國反蘇情報機構負責人、女王顧問等竟是克格勃特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坐古談今 的精彩文章:

1930年,中美聯合抵制日貨大獲成功
1877年左宗棠與賬下最倚重的將領矛盾公開化

TAG:坐古談今 |